APP下载

文言文经典教学价值新探
——以《赤壁赋》为例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赤壁赋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包括生字识读、文言实词与虚词理解、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与语言品味等,夯实学生文言积累的基础。学生文言字词积累与品味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辅助教学资料、工具书等自主地开展预学习,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对于《赤壁赋》一文,教师可以布置三项任课前预习务:任务一,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任务二,利用工具书识读下列字词并熟读课文。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 qiǎo)、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酾、横槊、渔樵、扁舟、匏樽、蜉蝣、无尽藏、狼籍、枕藉;任务三,理解文言字词句意思,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在课堂预习检查环节,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字词句的理解着重点在于不理解字词的质疑与互相释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文言字词积累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最后,由教师针对文言积累的重点,进行概括与明确,如通假字,属—嘱,缪—缭,冯—凭,籍—藉。语言品味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机穿插在文言字词理解过程中,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修辞的分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对偶与比喻的妙处等。

语言积累与品味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字词积累与品味的重难点能有效促进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与品味能力的提升。

二、传承经典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言文以文言为载体,它属于一种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新时期,文言文经典教学必须肩负起传承经典文化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赤壁赋》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同时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例。《赤壁赋》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几个文化价值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价值点一,“赋”,课前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了解有关“赋”体的文化常识,它讲究文采,要求押韵,大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又善于借景抒情。在了解“赋”这种文体时,我们要注重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获得感性体验。

价值点二,秀丽语句,简练的手法。作为赋体,其融合游记与散文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魅力。《赤壁赋》语句的特点与写作手法的运用,需要语文教师以读为凭借,通过示范朗读、自由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以读带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亲近经典中,对经典萌发爱意,爱上经典,自觉地阅读经典,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有效提高。

价值点三,传统儒道释思想。在这篇文章中,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古代文化中去探源,结合作者的言语:“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并可适切地援引《庄子》中的语言加以体悟。

三、引质疑促考证,提升学生思维高度

经典文言文往往产生于作者独特而厚重的人生经历,体现出作者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它对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文言文经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文言文潜藏的理趣,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赤壁赋》一文,写作于作者遭遇“乌台诗案”之时,作者陷入人生的低谷,经历了贬谪黄州的不幸。应该说,《赤壁赋》的写作背景是人生的一种常态,然而在苦与乐交织的人生旅程中,面对常态的挫折,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人以乐观的心态坦然应对之,有的则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苏轼则从挫折中生发出一种理趣,虽遭遇挫折,但依然能够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然而作者毕竟是人,也经历了常人内心的挣扎,但是作者却能够从中提炼出理趣,并凭借这份理趣实现自我救赎。

因此,在教学《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我们要抓住作者内心世界的挣扎,这种挣扎体现在主客问答中,又具化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水月的短暂与永恒中去感悟蕴藏于文中的那一份哲思之美,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思维上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天地。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围绕“变”与“不变”,深化学生思维体验,从而在辩论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能够从容应对人生,获得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四、促进多元互动,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还在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使学生情感变得更加丰富、成熟,并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从感性不断向理性生长。

《赤壁赋》一文,从写作背景来看,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任何人的情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特定时代、特定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文言文经典教学要实现情感价值,必须促进多元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在多元互动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并结合学生自己所处时代、所居场景,形成具有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

《赤壁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所见之景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水”与“月”引发学生互动,水月之变与不变各体现在哪里?水之变化是“逝者如斯”,然而“未尝往也”又体现出水的不变;“盈虚如彼”揭示的是月的变化,然而月又是“卒莫消长”。此为学生情感认识之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是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透视景物背后人物情感的变化: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一种美妙之境界,主客两人以喜悦为主,进而生发出客人吹箫的行为,然而箫声又慢慢冲淡喜悦之情,令人不由得感叹人生之苦短,怀古伤今,情绪低落。然而在水月之永恒中作者情感又发生了转变,变得乐观而旷达,客人受主人情绪的感染也随之豁然开朗,转悲为喜,兴尽而睡。

学生亲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也是思想情感经受洗礼的一个过程。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情感,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文言文经典教学是师生亲近经典、融合经典的有益路径,我们要撑文言文经典之篙,在文言之海中泛舟,不断捡拾文言之海中丰富宝藏,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经典的魅力,从而主动走进文言文,拥抱文言文,丰富文言知识积淀,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猜你喜欢

赤壁赋文言文言文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苏东坡《前赤壁赋》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