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溢人文气息
2019-03-0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人文性应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文课在育人功能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然而,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乃至弑师杀友的新闻报道从未间断,再看看我们身边的高中生,漠视亲情、自私自我、顶撞老师、殴打同学等不一而足,无不表明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正处于急剧滑坡的趋势。在学校教学中,语文学科目前已走到了很尴尬的境地。我想,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既可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可以解决学生人文素养低下、语文课堂窘迫的危机,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上受到浸润、濡染,使其爱上语文课,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一、语文课堂先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所谓“人”者,学生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这一主体才能实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借助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完成。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正视差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人格独立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是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承认个体发展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把学生的差异当成教学资源来开发,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课堂上勇敢地表达观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掘文本中的文学内涵与文学魅力,从而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最后,教师还要赞赏学生,善用教学评价与暗示语言,满足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教学策略,真正在语文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
抓住了学生,就抓住了课堂活动的主体,就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提升了效率。
二、语文课堂次以“文”为根,关注文本
所谓“文”者,教材、文本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多位专家评审精心挑选的,教材内容从诗经到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再到近现代作品,大都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展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粹,表现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品格。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领会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品格,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感受文本的精神魅力。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关注文本,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积淀和教学艺术,挖掘出其中的人文要素,并将其传递给学生。
首先,我们要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阅读文本与整合资源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并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将其纳入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比如,《小狗包弟》一文显示了老年的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包弟亲密相处的故事、送别包弟的故事设计几个情感点,一步步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感悟一位正直的老人和作家的良知与勇气,进而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诵读,去涵泳,去体悟,去感受。
其次,我们还要由文本拓展到文本之外。可以说,文本当中的人文精神是一代一代继承相传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中,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就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深广地理解孔子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抓住了文本,强化其中的人文要素,就为语文课堂注入了血液,扣准了根脉。
三、语文课堂终以“气”为宗,关注课堂
所谓“气”者,气氛、精气也。学生的习得是在课堂这一环境与空间中完成的,语文课堂的灵魂就是充满“人文气”,我以为,“人文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课堂表现,即和谐的课堂,另一方面是内在的课堂表现,即精神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一个与课堂对立的学生是无法愉悦地完成课堂学习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充满“人文气”的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
如果说和谐的课堂仅仅是“人文气”的外壳,那么,精气才是语文课堂的内核。语文课堂还应该为学生注入精神的养分,打造一个充满情感、力量与思辨的有道空间。学生悠游其中,自觉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濡染与熏陶。比如,我在执教《离骚》(节选)一课时,设计了探寻诗歌的精神美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诵读、讨论、交流发言中了解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峻洁的人格,我又以下面这段话总结了这首诗的精神美:“《离骚》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构建了中国的脊梁,润泽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屈原是一位战士,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绝不与邪恶相容,他是与整个黑暗社会宣战的伟大的战士。”整堂课充满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斗志,学生亦情绪饱满,这就是课堂的精气。能够使学生洗涤心灵、砥砺品格、提升素养的课堂才达成了它的终极目标。因此,充满“人文气”的课堂,必须是精神的课堂。
抓住了课堂,突出其精神的内核,就为语文课堂充盈了气息,塑造了灵魂。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抓本、重根、正宗,就会创设充满“人文气”的课堂。一起来吧,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让学生在语文这方天地里,自由呼吸,得到精神的濡染,砥砺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