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

2019-03-05

关键词:文学思想文学理论

周 海 燕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文学是对于现实社会的艺术化表现方式之一,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反映现实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体验刻画的深刻性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思想冲突,能够激发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世界和人生。因此,“文艺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反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1]。文学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伴随着文化革命的勃兴,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就敏锐地抓住了文学这一属性,并主动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运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挖掘和丰富文学在政治动员、精神激励、思想批判、道德濡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党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凝聚共识、提振精神的时代,世界的广泛联系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也给文学提供了更加肥沃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传播空间。文学在新时代应当而且能够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总结和回顾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对于不断推进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事求是就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2]111,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历史就是这一方法论的科学运用史。

一方面,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自于对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现。文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文学创作者用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许多人认为文学即使与政治之间有关联,也是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否认文学可以成为政治主体“自觉”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即否认文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党初期,针对文学是否具有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的功能,瞿秋白、沈泽民、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既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又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吸收“文以载道”的思想遗产,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政治文化体现在文学之中、文学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事实,指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于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3]。他们的观点触及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文学者不过是民众的舌人,民众的意识的综合者……能使他们潜在的意识得到了具体的表现,把他们散漫的意志,统一凝聚起来。一个革命的文学者,实是民众生活情绪的组织者。”[4]此后,党在领导左翼文学运动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了这一发现,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在理论上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于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通过积极介入文学革命运动,扩大自身对文学社团的影响力,建设党的文学宣传队伍等多种方式发挥文学的思想启蒙、政治宣传、政治动员的功能,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1942年初步形成,明确了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5]857;概括了文学艺术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5]848。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工作队伍“自觉地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与工农兵及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创作出一大批文学作品,“对于贫苦农民的翻身解放,对于边区的合作生产运动,对于各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寇的人民战争,以及部队生活和军政军民关系都做了深入具体的反映”[6]375。在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一段时期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度强调政治而一度发展停滞,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到发展正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全面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为新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不是躲在书斋里的理论逻辑演绎的产物,而是在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的火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段时期以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让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刻地认识到给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讲道理”的重要性,但不少人只是使用学术性话语或政治性话语讲道理,却忽略了文学在“讲道理”方面具有的穿透力,因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11。事实上,人不仅是理想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的存在。只有当人的理性与感性形成共鸣,道理才能真正让人理解、接受并运用于行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描述还包括“激起瞬间的狂热”、锤炼“开阔胸怀”、鼓舞“大无畏的精神”等指向心灵意志品格的多处阐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理论说服教育,也包括精神教育、情感教育、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等丰富内容[8]。当我们离开这一事实,就会将思想政治教育“悬空化”“窄化”,陷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因此,我们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创新发展道路

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提出运用文学艺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话》中提出了许多具有首创性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5]857,保证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产品质量。其次,提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激励为主,通过反映人民群众与自己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来影响群众。“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5]848再次,指出了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文艺作品的语言形式,应当采用“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提供“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教育对象则应当提供“比较高级的文学艺术”并通过他们去教育普通群众。最后,广泛利用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5]857这些方法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初创期,面对迅速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学鉴赏能力缺乏的情况,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多地强调文艺的政治鼓动性功能,在内容形式和语言表达方面要求浅显易懂,强调文学的普及性而对艺术性要求不高,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化色彩,政治直接介入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评论。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运用文艺鼓舞人民大众、筑牢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建设社会主义干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面对西方世界封锁的局面,党延续了革命时期的文艺政策,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依然强调政治标准。与此同时,作为领导国家文化建设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探寻繁荣文学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只是受到当时国际国内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走了一段弯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时,党主动纠正曾经直接干预文学创作的领导管理方式。“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9]213成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认识。进入新时代,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作用,也要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学还应当在扩大我国的国家文化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担负起重任。新问题、新需要的出现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机遇、新的平台。新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其次,尊重客观实际,保证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科学性。文学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学能否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场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准确地指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有当时众人之沉梦,赖以惊破”[4],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能够通过文学“从社会生活的彻底翻造中把人类——全人类——的心灵解放出来,使他们在宇宙中发挥空前的光耀!把人类从阶级的偏见中救出来,从长时间的苦作中救出来,从无智识的黑暗中救出来”[10],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铺下第一块基石。随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原则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最后,从实际出发保证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既是对理论自身发展罗格斯的遵循,也是对现实发展的呼应。“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1]433为了回应不同时代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用文艺“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12]464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启蒙论以呼应“五四”后的唤起大众的斗争要求;提出“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思想,尤其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提出党性要求,以回应延安时期党关于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相统一的文化建设需要;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3]回应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提出文艺应当实现“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14]是呼应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文化战略的要求。党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为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保证了理论创新的效益和效率,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对待科学理论的思想方法和原则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认识路线、理论路线。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当下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挑战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依靠群众智慧永葆理论创新的生命力

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出发,坚信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5]858同样,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根本生命原力也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理论创新活动不具有什么神秘、神圣的东西,不过是对人民群众生活实践智慧的再加工,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的梳理和提升。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直接活动往往表现为纯粹的思想活动形式,而这样的工作往往是由知识分子完成的,因此就给人一种假象,好像理论工作是知识分子的专属。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深刻地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5]704,理论其实就是“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5]858。一切的历史事件的发生、运转、完成都是人民群众主导和参与的。人民群众在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实验、修正、总结、再设计、再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着无数的天才创建,智慧闪光。理论工作者就是捡拾这些散落的智慧珍珠,用恰当的逻辑线索将其整理成完整的艺术品。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不断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植根于“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之中,发端于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形成于民族救亡图存以及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文学的创作、创新如此,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如此。“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5]858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之海,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必然变得空洞、干枯,理论创新也就变成了抽象思维的自我运动,即使其再高深、逻辑再严密也不能起到任何实际的作用,唯有束之高阁,虫蛀尘蔽。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的知识储备、认识能力、思想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智慧正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工具不断进行汇聚、升华。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华在新时代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面对着日益发展的自媒体,不断壮大的文学创作队伍,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网络文学,怎样充分发挥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怎样在新时代让文学既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艺术品位又满足提升国家民族共识的要求?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空前的,离开了无限的人民群众的智慧之洋,将难以寸进。然而,无论文学如何发展,都必然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随着意识形态生活化的展开,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更加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四、 问题与展望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4]文艺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科学地发挥这一功能,也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文学作为人类生活的艺术化成果,是帮助人们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达更高层次生活追求的中介,具有强大的思想影响、思想改造功能。与此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品质与作者个体独有的价值观、生活体验方式、想象力、表达形式、看问题的视角等具有直接的联系”[16],各种背离主流意识形态、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冲突的思想内容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内容羼杂在一起,怎样筛查文学作品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又不损及其艺术性,或者怎样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从文学作品中吸收精神养分,拒绝有害成分的侵蚀,是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创新的问题之一。在特殊的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改造作家的思想、控制作品传播渠道、组织学习批判等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方式已经不是那么合适,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人人皆是文学创作者的自媒体时代。

文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政治教育相比极具特殊性,让教育对象在娱乐和审美中滋养心灵、引发思考、接受教育是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方式。随着网络文学以及文学作品转化而成的各种影像作品、电子游戏等和受众见面的时间成本变得越来越小,几乎瞬时即可传遍整个网络世界,受众则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欣赏水平自由选择文学作品。因此,网络时代运用文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形式,除学校的语文课程外,几乎没有可能再强迫教育对象进入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只能采取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研究开发网络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是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随着5G时代的降临,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针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的创建,是回应时代和现实呼声的思想的结晶。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只要存在,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有要求,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步伐就不会停止[16]。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与其他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比,存在非常特殊的形态和规律,还有着非常大的研究空间。中国共产党在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的理论探索形成的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创新发展道路,坚持依靠群众智慧的认识道路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掌握新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借鉴不同学科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更快推进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完成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对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文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我们需要文学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耿直人格下的情绪和个性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