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路径及其改善
2019-03-05孟夏韵
孟 夏 韵
(外交学院 外语系, 北京 100037)
近年来,中拉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成绩斐然,中拉贸易规模从2000年的100余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突破3 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巴西、智利、秘鲁等多个拉美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拉美地区也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和中国对外开展境外承包工程合作的第三大市场[1]。良好的能源和经贸合作,同为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发展使命,带动了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高层交往、教育和文化交流、社会互动和技术合作。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拉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四次访问拉美,提出打造中拉“五位一体”关系格局,制定“1+3+6”务实合作框架等政策理念和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2];强调中国将同拉美朋友一道建设新时代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中拉关系。拉美各国总统也先后访华,出席G20峰会,智利、巴西、秘鲁等国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同阿根廷总统马克里举行会谈时强调,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双方将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实现中拉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3]。此后,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拉美国家的积极响应,多层次、各领域的合作持续走向深入。2019年4月,智利总统、古巴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审计长以及阿根廷、玻利维亚、乌拉圭外长等拉美国家近百名代表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截至目前,已有19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中国签署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4]。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在拉美各国的传播开始迈向新征程。近些年,中国和拉美多个国家建立了高级混委会磋商机制,在发展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大力展开双边文化交流与传播,增设孔子学院,开展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尤其在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取得了喜人成果。如今,中拉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文化互鉴和文化创新不断加强,双方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初显成效的沟通渠道,相互学习语言文化,为实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一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新蓝图而努力。如何更好地践行中拉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在拉美的输出与传播,中国还在不断求索与实践,未来还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的沿线国家研究日益兴起,尤其延伸到拉美之后,学界对于中拉关系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知网文献统计,截至2019年9月,关于“一带一路”和拉美主题相关的论文达到近200篇,但大多围绕政治、经贸、工业、农业、能源等主题,从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角度出发的研究文章还很有限;以“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和“拉美”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有4篇相关文章,分别探讨中国文学在拉美国家的译介、拉美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数字出版走向拉美以及拉美国家的中国文化热主题。虽然近些年中拉之间学术交流大大加强,但各大论坛会议也多围绕政治、经济、工业、生态等主题,人文交流及文化传播常常被列为附属版块。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尚未形成自己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也多寄生于文学、经贸等其他学科领域。本文试图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中国文化走入拉美的历史回顾、实现路径与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探讨传播道路中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路径优化和对策建议。
一、 中国文化走入拉美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始终同外部世界保持着频繁的互动[5]。早在16世纪,中拉之间就开辟出一条从中国沿海出发、经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到墨西哥阿尔普尔科港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当时一些代表中国元素的瓷器、丝绸、香料、珠宝、茶叶、艺术品等物件经“马尼拉大帆船”运至拉美大陆,并与新大陆的文化融合共生几个世纪。伴随中拉商贸之路的开通,一些中国沿海商人远渡重洋抵达拉美,与19世纪前往拉美务工的华工一同成为早期移居拉美的中国人。他们的到来也给拉美大陆注入了中国文化,东方商品和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进入拉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拉外交关系的逐步建立,文化交流开始升温提速,更多中国文化元素传播至拉美。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与拉美国家“细水长流、稳步前进”的外交方针下,中方先后向拉美国家派出文艺、新闻、医学、贸易等方面的代表团进行文化交流,此时中国饮食、中医、武术、传统历法、科技发明等成为拉美民众的关注点。中国还与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签署文化协定,通过互派艺术团、成立对华文化协会等,进一步推动了中拉文化交流。21世纪以来,中拉各领域合作逐步加深和成熟,拉美地区的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平台,所授课程与举办活动受到民众普遍认可与喜爱。越来越多的拉美人民对中国文化表现出广泛兴趣,民间开始组织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研习中国的文化典籍、儒家思想以及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的影视艺术、自然风光、建筑设计和传统服饰等,文化输出内容逐渐丰富和多元。
2017年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6]显示,中餐、中医药、中国高铁等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继续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亮点。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参与了此次调查,他们作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中国的印象总体好于发达国家。在所选择的中国文化代表元素中,除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国家对中医药、高铁及中国科技元素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展现的兴趣也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结合拉美各国的文化交流实例,我们发现拉美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日俱增,总体印象趋于良好态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通过拉美各地区孔子学院举办活动的反响和受欢迎度来看,拉美民众对中国文化表现的兴趣也与日俱增。2015年,智利圣地亚哥的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面向所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生举办了第一届书法比赛,得到本地区22所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拉美民众踊跃参与,向组委会递交作品200多幅;2016年,第一届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孔子学院口语大赛举行,来自拉美地区各国选手纷纷报名,最终共有7个国家的10名选手进入决赛;2017年,首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孔子学院中文歌曲大赛举办,得到该地区孔子学院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有质量的参赛作品30多首。以竞技形式促进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不仅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还潜移默化地将中国元素通过媒体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5至2018年以来,以孔子学院拉美中心为轴心,中方在拉美举办各种中国文化巡讲、巡演、比赛、会议等活动,来自国内的众多作家、诗人、艺术家、代表团、专家学者和国际汉学家赴地区孔院、学校以及学术、政策研究机构进行巡讲和演出,传播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讲授中国道路、国情以及中国经验,给当地人呈现中华文化艺术的视听盛宴。政府顾问、官员代表以及拉美民众、当地学者悉数到场,场场爆满,他们与中方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互动氛围友好而热烈,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在拉美大陆的受欢迎度。这些活动中既有作家、艺术家、演出团代表的民间文化交流,亦有政府选派、政府机构组织的官方文化交流,还有专家学者、高校科研的学术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主题有趣,为众多对中国文化尚一知半解的拉美人开了一扇窗,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瑰丽。
五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正是文化交流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而“民相知”是“民相亲”的重要前提,只有提供给拉美人民了解、感知中国文化的更多渠道和平台,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爱上中国文化,才能使中国文化自觉传播开来,进而搭建双方心灵相惜的友谊之桥。如今,拉美大陆刮起“汉语热”,汉语成为多个拉美国家学校和课外语言学习的首选。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共有39所孔子学院和11所孔子课堂,学员人数超过5万人,文化活动覆盖人群超过800万。汉语已成为一些拉美国家的第二外语[7]。可见,学习汉语和东方思想,了解中国和华夏文化已经成为拉美民众的普遍共识和潮流趋势。而拉美孔子学院数量和规模的逐渐扩大,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中国文化向外推广的一张靓丽名片。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拉美国家再度掀起“中国风”,中国文化以多姿多彩的活力姿态亮相拉美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诗人受邀前往拉美国家举办文学讲座,中国文学开始逐渐吸引拉美民众的聚焦目光,更多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走向拉美市场。随着双边文化交流年的开启与落幕,中国文物展、摄影展、图书展、电影展等纷纷走入拉美,中国的民族乐剧、歌舞表演等艺术演出也登上拉美荧屏,多视角多维度地向拉美民众呈现中国文化的立体版图。中国文化正在大踏步地深入拉美,从西译本的中国文学在拉美的畅销,到中国文化年和艺术节的如期举办,再到当地节庆活动中如影随形的中国元素显露,都证实了中国文化在拉美输出与传播的初步成功,拉美人正在以特有的热情和开放的姿态拥抱中国文化,这将有利于中拉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的实现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往开始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政府也争相运用文化手段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形象。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以及推动经济合作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他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8]。近些年,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开始将重心从科技经济发展转移到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传播路径在拉美树立大国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试图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机构、文化产业和教育学术等不同层面推进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
(一) 文化机构
以孔子学院为主的文化机构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镇,它以促进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推广、中拉人文交流为宗旨,通过设置各类语言课程、文化活动和奖学金项目,为拉美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中拉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和未来合作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人才,成为中拉人文交流的典范。与歌德学院、法兰西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略有不同,孔子学院把实体设立在外国官方教育机构内部,在拉美多设在大学内部。拉美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6年在墨西哥成立,其后的近十二年时间内,迅速扩展到39所。
2014年,智利圣地亚哥正式成立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这是继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之后第二个海外地区中心,标志着拉美正式被纳入中华文化推广与传播的主要阵地。拉美中心的建立紧紧围绕拉美文化圈的特点,旨在协调该地区孔院的发展,在加强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为拉美各国孔院提供了一个高效、统一、综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合作管理的中心平台,力图稳步扩大孔子学院在拉美地区的品牌效应。从2014年运营以来,孔子学院拉美中心开展了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传播活动。在国家汉办、中国驻拉美各国使馆以及中拉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携手各孔子学院,组织跨孔院课堂、跨国家教学培训、各类比赛和系列文化活动,从教学和文化推广两个层面协调服务拉美地区孔子学院工作。其中,成功举办汉语教学和汉学研讨会、中拉国际研讨会、中拉大使论坛等会议,开展“中国作家讲坛”“中国诗歌一百年”“360度中国——拉美及加勒比巡讲”等系列活动,组织包括电影、摄影、音乐、舞蹈等各类中国艺术拉美巡演,组织本土教师、志愿者教师的各类师资培训项目,参与上万余人。这些活动有效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拉美的影响范围,提高了民众的学习热情。
除了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机构,拉美历史悠久的华文学校也成为早期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和渠道。如秘鲁的中华三联民校和若望23世秘中学校,以及巴西、巴拿马、古巴、厄瓜多尔等国的华文学校,那里的华人保持着中华文化的根基,通过祖辈的生活习俗、传统继承和文化影响在学校开设各类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还在中国城和华人社团组织举办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类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中餐美食、舞龙舞狮、乐器武术表演等等。通过几代华人华侨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已经融入了拉美民众的生活当中,从这个角度看,华文学校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上同样举足轻重、功不可没。
拉美的孔子学院与华文学校等文化机构成为中拉文化交流的纽带,增进了中国与拉美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沟通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相互认知与理解,这对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文化产业
现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社会朝阳产业,同样也是对外文化推广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充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国家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坚实落脚点[9]401。随着中拉文化往来的逐步深入,中国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入拉美,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传播价值,为中拉两国人民交流打开更广阔的途径。以国家政府文化项目和市场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当下中国文化走入拉美的重要途径,前者主要有国与国间的文化年、艺术节、文物展、图书展、创作展、代表团访问、大型主题晚会等,后者主要有丝绸、旗袍、刺绣、剪纸、工艺品等,这些文化产业传播不仅增进了中拉人民的深厚友谊,还在传播的同时带来了商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中拉双边的经济发展。其中,中国的文学出版、电影、旅游产业成为近些年来中拉文化产业传播的新兴亮点。
文学出版产业方面,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国内外多家出版社实施“中国文学走出去”计划。他们整合优秀的出版资源,联合拉美孔子学院中心,组织西语国家的翻译家和汉学家翻译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推广中国文学,推广文学背后的中国历史文化。2014年,西语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推出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作品《解密》的西语版本,首印3万册在一年时间内售罄,畅销多个拉美国家,拉美人民对中国文学的喜爱可见一斑。2015年,莫言、铁凝等作家随同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与哥伦比亚作家会谈,再度引起反响,体现出中国文学在拉美传播的广阔前景,也带动了中国出版业在拉美的新商机,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业“走入拉美”奠定了基础。
电影产业方面,中拉电影交流活动方兴未艾。2013年阿根廷参议院与中国驻阿大使馆合作举办“中国电影周”,展映了包括《孔子》《赵氏孤儿》《海洋天堂》等5部故事片和《汉字》《武术》等5部纪录片,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和当代中国的人文风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阿期间赠予代表中国元素的《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影视作品,旨在增进拉美民众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当代青年生活面貌的认识与了解;孔子学院拉美中心从2016年开始实施“中国电影人拉美行”项目,分别邀请了中国导演谢飞、刘雨霖、丁震等前往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参加国际电影节和交流活动,增进了拉美电影人和民众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为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拉美开辟了道路。
旅游产业方面,中拉旅游产业开发与合作正在双方积极促进下迅速发展。拉美国家在中国挖掘巨大旅游市场,积极寻求同中国旅游公司的合作,为中国游客前往拉美提供更为便捷的签证手续和条件,如厄瓜多尔、巴哈马、牙买加、玻利维亚等国纷纷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智利、阿根廷签署相互认可中国公民旅游签证的协议,多米尼加和萨尔瓦多也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新目的地国。与之相应,中国也开始在拉美寻求旅游产业推广的途径,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从2016年起每年选送反映中国自然、建筑、风土人情、旅游等方面的优秀摄影作品制作卷轴,在拉美地区巡展;中国旅游公司也主动联合拉美旅游公司为双方民众提供更多前往对象国的旅游线路产品和方案,出台更多双向旅游的便利化政策,开通更多旅游航线,加强彼此的合作。
(三) 教育学术
教育学术传播是国与国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学术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教育学术传播涉及的是各国之间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资源与人才的交流[10]。随着中拉人文交流的不断加深,中拉政府在教育方面也积极展开合作,互派学生交换留学,组织教师学术访学和交流,鼓励双方在对象国学习不同文化语境、不同学科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学习对方教育学术的创新理念和教学模式。其中,中方在2015-2019年间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 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 000个赴华培训名额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鼓励拉美学生到中国学习,同时也鼓励中国学生申请前往拉美留学。除了政府奖学金,还有越来越多的中拉学生选择自费赴拉和来华留学。这些鼓励措施促进了双方教育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
除双方高校开展的留学项目外,中方还积极支持中拉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著作出版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联合拉美各国驻华使馆、国内外各地拉美研究机构、大学等组织和学者共同建立多种学术交流形式,成立具有针对性的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和全国性学术团体即拉丁美洲学会,举办各种学术会议、讲学、讲座等学术活动,并多次组织出访拉美的学术交流,力图实施同步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学术走出去”计划。拉美所还与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拉美经济研究基金会、美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一体研究所等拉美重要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联系,联合办会和座谈,增进中拉学者的相互交流,增进拉美学界对中国相关政策的认知和了解,为中国在拉美争取了重要的学术话语权。此外,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创立了中拉论坛,共同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拉论坛还同拉美智库合作,设立了各种中拉关系研究项目,大力推进合作研究并鼓励共同出版著作。
这样的教育学术传播一方面培养了新时代综合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国际化专业型人才,一方面也促进了国际不同学术研究团体的共同合作,解决了双方专业领域的学术难题,为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同时增进了中拉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11]208-266,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在面对中国与拉美在各领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合作前景十分广阔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拉关系深化发展也面临很多困境与挑战,尤其是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我们应当在分析种种阻碍的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改善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中拉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在拉美的顺利传播。
(一) 当前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的五重困境
审视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的困境,可以从内外两个视角去总结分析。在以下列举的五重困境中,前两者主要是外部视角观之,后三者主要是内部视角视之。
首先,历史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拉美民众对中国存有偏见,“中国威胁论”长期存在。中国与拉美相隔万里,历史与文化联系不紧密,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较大,这就成为双方民众深入了解对方的地域阻隔,在人文交往过程中难免产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认知差异和理解误区。双方了解还有所欠缺,拉美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有待改善,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那个传统而保守的国家形象上。拉美民众对现代中国的了解还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对中国形象的定位仍依托于“质次价廉”的中国制造以及外媒宣传的“中国威胁论”上,这对中国文化在拉美顺利传播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其次,地域文化竞争,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与欧美、日韩文化形成竞争态势。因历史和地理原因,拉美大陆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在拉美的文化传播具有丰富的经验,占据良好的地理优势,进入拉美的时间长达数百年,且依靠推广文化的有力手段,依托完善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制度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在拉美已稳扎根基。近些年来,不少拉美国家还流行起日韩文化,日本的动漫、料理及韩国的流行音乐、舞蹈、网络游戏等有了拉美人气,这也加剧了文化竞争。而中国在文化方面存在“文化逆差”现象,文化贸易总额远低于美、日、韩等国。这些国家普遍以商业化文化输出模式为主流,如“美、日、韩等国的影视剧、动漫作品等的出口,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超我国的硬件产品”[10]。
第三,传播模式单一,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模式相对别国还较为单一,缺少更多的创新文化。当前,中国在拉美的文化传播形式主要以官方文化交流为主,以民间文化交流为辅,民间自发性交流有所欠缺,也缺少商业化的文化输出模式。交流形式主要依托海外孔子学院组织的孔子课堂和课外活动,虽然也举办大型演出、巡讲和巡演,但其受众多为学习汉语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缺少对非利益或有兴趣诉求的更广泛群体的普及。而日韩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形式已经潜移默化地走入了拉美年轻群体的视野,很多青年自发模仿韩流、日流,跳起韩舞、画起动漫,并在年轻群体中逐渐形成气候,积极组织结盟小团体推广日韩文化。与此相比,中国文化似乎只依附于语言教学和文化展示,无法让更多拉美民众对其思想和社会文化进行深度了解。
第四,品牌推广不足,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不足,尤其缺乏本国的民族文化品牌且文化品牌意识较差。中国的文化产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远远低于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虽然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产品发展丰富、产量巨大,但很多产品,如茶叶、刺绣、丝绸、瓷器等还处于初级制造阶段,并未形成具有规模和国际知名度的代表品牌,无法体现文化产品的价值,也无法在国际上产生品牌效应。与此相反,欧美文化品牌历史悠久、根基牢固,在拉美拥有稳固的受众群体,且仍有不断创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品牌推广则显得大有不足,品牌经营方式也较为粗放和低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商业运作,文化创意还有待开发。
第五,文化交流滞后,具体表现在中国在拉美地区文化推广的重视程度不高。历史上中国与拉美交流欠缺,中国对拉美大陆较为陌生,又因大多拉美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经济商业目的性强的中方企业或个人对拉美市场不看好,重视不够,不如前往欧美国家积极踊跃,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入拉美。随着中拉经贸往来的加深和政治关系的密切,中国更多企业和政府部门虽进军拉美,但重心仍在开展经济活动上,相应的文化交流投入较少。
(二) 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的路径优化和改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访问拉美期间提出了以共建“一带一路”带动中拉合作优化升级、创新发展的建议,这对中拉合作尤其是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指明了方向,即需要在“优化”与“创新”上下功夫。面向未来,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应从初级宣传升级为高级传播,从传统传播发展为创新传播,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开拓崭新的方法。
针对拉美民众对中国存有偏见以及“中国威胁论”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应当适时调整策略,继续规范整顿出口商品质量,大力宣传中国“以和为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改变拉美对中国“侵略式”文化的刻板印象和误解。继续向拉美各国不同领域代表发出“认识中国”的邀请,向拉美民众普及现代中国发展成就与规划的信息知识,让他们真正走入中国、感受中国、认识中国,自觉消除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偏见,由此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针对中国文化在拉美传播与日韩、欧美文化形成竞争态势的问题,虽然究其历史原因中国无法赶超美国,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可以借鉴美日韩的良好经验,建立健全对外经济发展体制,提高完善文化产业水平,利用大众传媒和教育交流来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文化传播的后劲。改变之前“以官方文化交流为主、以民间文化交流为辅”的传播模式,适当融入商业化的文化输出模式,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做出有效调整。
针对中国文化传播模式单一及创新性不够的问题,中国政府需要加紧利用好互联网、社交媒体、网络宣传、视频网站等新型大众传媒形式,充分调动多元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多渠道传播方式,开创出更多富有创意和兴趣点的文化符号,以更为灵活趣味的形式吸引更多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以更为自由前卫的方式建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形象,而非仅仅依靠政府组织和民间协办的文化交往活动,如此才能突破目的性较强、交流方式局限的单一传播模式,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拉美传播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针对中国文化品牌海外推广不足的问题,中国应当努力开发和打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从严把关,在产品质量、设计、理念、创新以及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不仅要以创意的外观吸引海外市场,还要以过硬的质量屹立于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高端产品的开发模式,建设从设计、生产到运输完善的流水线模式,有力保障拉美市场的文化产品供应。此外,还须整合杂乱零碎的产品品牌,对接拉美国家本土文化需求和创造需求引导培育市场并重,推出统一且具有中国元素和文化代表性的高质量产品,逐渐打入并站稳拉美市场。
针对中国对拉美市场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中国政府需要重新平衡经贸和人文交往的投入,动员除了政府部门以外的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以及企业、团体、个人前往了解拉美,并在国内加大对拉美国情、文化、人文等领域的各渠道宣传,加深中国民众对拉美的认识,让更多中国人愿意走入拉美,愿意与拉美交流并将本国文化以亲民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带入拉美。
除了上述针对五重困境的路径优化外,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在拉美国家的传播工作,中国还应重点从以下措施入手进行改善:
一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及与拉美国家在新闻领域的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以纸媒为母体,以海外网和海外新闻客户端为平台,多管齐下推广传播中国文化;顺应新媒体智能化和视频化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多样化呈现传播内容;注意把握传播尺度,做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2]。同时避免过于生硬的官方灌输和强势推广,淡化政治色彩,重视传播方式的“巧用力”,避免拉美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抵触与反感情绪并逐渐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偏见,让更多中国媒体的声音和大众文化和谐友好地走入拉美市场,从而拉近中拉双方的民间距离。
二是加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和制度完善,优化文化机构和学术交流合作。从文化产业发展内容、理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入手,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制订,做出创新和变通,必要时迎合市场发展并融入商业模式,促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并与民营企业展开合作,拓宽发展思路,注入新的活力,一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世性内容的文化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赢得主动权,实现文化产业建设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更好地进军拉美市场;继续扩大文化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友好往来,互设更多文化中心、语言机构,增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为中国文化传播和中拉友谊传承筑牢社会基础。
三是塑造“以和为贵”“和谐文化”的中国形象,用和谐文化弥合中拉文化冲突。中国向拉美传播中华文化不应流于表面的文化展示,要止于炫耀和宣扬,突出解读中国以“和谐文化”“以和为贵”为底蕴的和平发展特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胸怀天下的仁爱精神以及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大国情怀,以此弥合文化冲突带给拉美民众对中国的信任缺失,真正意义上实现民心相通;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机构的文化外交职能,积极开展气氛融洽的人文交流活动,弘扬丝路精神,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四是适应拉美市场需要,针对拉美民众开发符合其文化特质和消费心理的中国文化产品。我们不应将目光局限于简单形式上的文化交往和宣传,而应深挖拉美人民的喜好及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借助当地华人华侨的纽带作用,探寻更加符合拉美市场的文化推广和商业运作,打造便于拉美民众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范围;还应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以文化共性为交流基础,找到跨文化传播的切入点,尊重中拉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采取“温和、间接和隐性的方式”[13]进行传播,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切实促进民心相通。
五是加强自身文化自信和传播动力。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国文化都在寻找输出传播海外的有效途径,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文化输出的种种挑战,当代中国文化不自信现象频频出现,如国内楼盘、商品品牌命名取洋名,国民基础教育“重外语,轻国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提倡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就需要国家内部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凝聚力,提升国货品牌意识,建立优良口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资源和绵绵不断的传播动力,使其在新时代传播新价值,从而推进中国文化在拉美的有效传播。
四、 结语
中拉文化交往路漫漫其修远兮,促进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不仅有利于中拉政治经济关系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还会拉近中拉人民的心理距离,便于民心相通,更有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拉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地带,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可会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这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实施和国家行为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大意义。在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上,中拉双方再次表明愿意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打造领域更宽、结构更优、动力更强、质量更好的中拉合作新局面[14]。这是“一带一路”理念在中拉合作践行上的拓宽和升华,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路径和改善工作,文化传播工作亦然。因此,我们应当在肯定中国文化拉美传播的初步成绩之时高瞻远瞩,看到文化传播路上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并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完善传播方式,打造更富创意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赢得拉美市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赞许。
中国文化在拉美的顺利传播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加强,只有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并举,才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也只有积极地推动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工作,才能使拉美人民真正了解中国,自觉消除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偏见,提高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话语权,加强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起点,中国在文化输出与传播的工作上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