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以《道德经》为例

2019-03-05蒋馨文

英语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德经林语堂英译

蒋馨文

引言

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某种文化中标志着独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某一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多元文化,因此蕴含、继承和反映这些独特中国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比比皆是。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民族若想继承并发扬自己的语言特色,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负载词语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承担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但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障碍,因此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更具有代表性。《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极具代表性。本文以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为研究样本,从翻译特性的视角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析。

一、翻译特性理论概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翻译作为一项普遍而复杂的实践任务,若想达到忠实原文、译文流畅且风格得体,理解其丰富的内涵特性十分必要。翻译特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廖七一2001)。

我国很多学者就翻译特性进行了研究。吕俊在《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对翻译社会性研究的必要性;许钧和袁筱一在《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点作出了评价;周宪、许钧在“文化与传播译丛”《总序》中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性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谢天振在《跨文化对话中的“不同声音”》一文中发表了对翻译的符号转换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的看法;张则乾在《翻译经纬》一书中表明了翻译的历史性对翻译超越局限、不断发展的积极作用。

翻译特性在翻译理论发展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道德经》一书的英译过程中,翻译特性对其的指导作用尤为显著。对翻译特性的深刻理解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翻译重点,破除传统翻译理念的束缚,提高翻译质量,形成“质”的飞跃。

二、《道德经》汉语文化负载词及其分类

在语言学中,常把以语言为媒介,承载一定的文化信息、反映社会生活的词语称作“文化负载词”,而汉语中有这种特性的词语即被称作“汉语文化负载词”。尤金·奈达曾把文化分为五类,分别是“生态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和宗教文化”(Edward Ullendorff 1977)。根据尤金·奈达的理论,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即汉语生态文化负载词、汉语社会文化负载词、汉语语言文化负载词、汉语物质文化负载词和汉语宗教文化负载词。

若想深刻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堪称史诗级别的《道德经》进行分析、探讨。

《道德经》为中国春秋时期先贤——老子的哲学著作,后世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该书为道家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如反映了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及地理环境的汉语生态文化负载词“若冬涉川”“其若凌释”等;反映了一个特定地区独特的民族习俗、社会生活、行为方式的汉语社会文化负载词“忠臣”“孔德之容”等;反映了汉语的音位、语法和语音等特征的汉语语言文化负载词“众人熙熙”“儡儡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等;反映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物品、工具、服饰等事物的汉语物质文化负载词“辎重”“侯王”等;反映了中国社会宗教现状、特点等的汉语宗教文化负载“大道”“阴阳”等。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不容忽视,而《道德经》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则更加具有代表性。因此,以翻译特性为理论基础,探析《道德经》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提高译者翻译质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三、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实例

(一)翻译具有社会性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人们之间需要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必定会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关系。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翻译活动始终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1982)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他在书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个关系的系统,社会给予这些关系以意义。”

例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

译: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It iscalled the Mystic Female.

The Door of the Mystic Female

Isthe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Continuously,continuously,

It seemsto remain.

Draw upon it.

And it servesyou with ease.

——林语堂(2002)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信奉鬼神。“谷神”指的是生养之神,可称为原始的母体。“玄牝”是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万物都从这原始母体之门产生,可以说他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他绵绵不绝,似亡实存,使用他永远不会穷尽。这两个词在英语中都没有相对应的翻译,为古代中国社会所特有。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则需要考虑翻译的社会性。

翻译的社会性指的是在社会范畴下,翻译以其动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对翻译的社会性加以系统地研究对深刻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具有文化性

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翻译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消除由于语言的不同而造成的交流困难,能够进行顺畅沟通。也就是说,翻译具有文化性。《道德经》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十分具有代表性。

例2: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

But(of the best)when their task is accomplished,their work done,

The people all remark,“We have done it ourselves.”

——林语堂(2002)

如果单看字面意思,“我自然”很容易理解为“我顺其自然”。实际上,需与中国文化相联系,结合上下文意进行翻译。这里的“自然”取“自始至终都是这样做”的意思。“自”表示“自始至终”,“然”表示“这样”。该句句意为“事情就办好了,老百姓说‘我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做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翻译的文化性。

例3:大道废,有仁义。

——《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

On thedeclineof thegreat Tao,Thedoctrineof“humanity”and“justice”arose.

——林语堂(2002)

原文中的“大道”并非指的是常说的交通中的“大道”,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本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如果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深入,则很容易对原文的意思产生误解,难以进行正确的翻译。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不可分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应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重点和难点。有学者认为,翻译的文化性可以在其以传文达意、沟通理解为基本任务的内涵中得到证明。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重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三)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但它本质上属于符号学的范畴,即研究符号系统、结构、符号过程和符号功能的科学。”(廖七一200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人们对翻译的关注点通常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活动。然而,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具体转换通常是以符号的转换为手段的。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活动首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面。

例4: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道德经》第二十章

译:

Banish learning,and vexationsend.

Between“Ah!”and“Ough!”

How much differenceisthere?

Between“good”and“evil”

How much differenceisthere?

——林语堂(2002)

原文文意为“唯诺和呵斥,相距多少?善待和恶向,又哪里不一样?”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直译“唯诺”和“呵斥”,而是选用了符号语言“Ah!”和“Ough!”,这两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画面,又不失原文之意。

(四)翻译具有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贯穿于翻译过程,但正是由于其普遍性,所以常被人们忽视。在对翻译的传统理论研究中,翻译被看作是一种机械性的语言转换活动。贝洛克曾说:“翻译一直是一种从属的、第二性的艺术。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从不把翻译看作是创造性的工作,对翻译的衡量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低估了翻译的价值,降低了翻译的标准,从而从根本上毁灭了翻译艺术。”(廖七一2001)由此可见,译者应当对翻译的创造性给予重视,尤其是汉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

例5: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译:

The gentleman favors the left in civilian life,But on military occasionsfavorsthe right.

Soldiers are weapons of evil.

——林语堂(200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否定形式,对原文的句式加以改造。原文中“兵者非君子之器”,否定在“君子之器”之前。而译者充分运用翻译的创造性,将否定转为肯定,译为“邪恶的武器”。

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创造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历史作用、语言重构、文化发展等。从翻译的全过程来看,翻译的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之中。

(五)翻译具有历史性

翻译的历史性有很多种理解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翻译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作用也是有别的。”(金圣华、黄国斌1996)翻译的历史性表现在理解、表达与接受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6: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译:

If kings and barons can keep(this unspoiled nature),

The whole world shall yield them lordship of their own accord.

——林语堂(2002)

原文语意为“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他”。“侯王”是中国历史上的爵位之称,发展到现代社会则不复存在。译者在翻译时考虑了翻译的历史性,将其译为“kingsand barons”,非常合理。

例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译:

When thegovernment islazy and dull,

Its people are unspoiled;

When thegovernment isefficient and smart,

Its people are discontented.

——林语堂(2002)

原文中的“闷闷”“淳淳”“察察”“缺缺”四个叠词为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很少使用该类叠词。“闷闷”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在“闷闷不乐”当中,意为“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与古时懒惰、不作为的意思相差甚远。

四、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一)去字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地领悟字词的意义,需要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全面考虑上下文语境。对于译者而言,要想让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意义获得再生,必须从原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译文重新建立的语境关系中得以重生。

例8: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译:

The Namelesspristine simplicity,

Isstripped of desire(for contention).

By stripping of desirequiescenceisachieved,And theworld arrivesat peace of itsown accord.

——林语堂(200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按“天地”的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而是在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选用world一词,意为“世界”。译者不拘泥于原文的遣词,成功地达到了去字梏的目的,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例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

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conscious of his)character.

Hencehe hascharacter.

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is intent on)not losing character.

Hencehe isdevoid of character.

——林语堂(2002)

原文字面上并未提及“人”,但译者在理解的过程中积极破除字梏,翻译时添加了“人”的意思,使译文更加地道,也更便于理解。

要破除字的桎梏,译者必须舍弃逐字对译的翻译方法。去字梏并不是消极地否定原文的用词,相反,去字梏是要积极地将字词的意义解放出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二)重组句

杨绛认为:“翻译包括三件事:一选字,二造句,三成章。选字需经过不断的改造,得造成了句子,才能确定选用的文字。成章当然先得有句子,才能连缀成章。所以,造句是关键,牵涉到选字和成章。”(金圣华、黄国斌1996)

例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译:

How did the great rivers and seas become the Lords of the ravines?

By being good at keeping low.

That was how they became Lords of the Ravines.

——林语堂(2002)

原文为陈述句,译者在理解原文语意后不拘泥于原文句式,重新组句,调整为疑问句,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译者的灵活处理为原文增光添彩。

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当精读、熟读原文,在牢牢把握原文的意义、神韵的基础上重新组句。只有原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得以复活,使句与句之间的意义能够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凸显出原文作者想要描绘的意境、想要传达的精神。

(三)建空间

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的工作不仅是将原文的语意进行转换,有时为防止读者不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需要将一些蕴含在文字之中未明说的意味直白地传达出来。因此,“原文的立体空间变成了平面空间,原文所构成的复杂、隐秘的语义空间变成了透明的单义的空间,原文意义的丰富性被大大减少,理解的空间也因此缩小”(廖七一2001)。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建立恰当的空间。

例11: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十九章

译:

The people have need of what they can depend upon:

Reveal thy simpleself,

Embracethy original nature,

Check thy selfishness,

Curtail thy desires.

——林语堂(2002)

译者不局限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式结构,将文中的三个四字格拆分成四个短句,建立起新的架构。原文中有语义重复的现象,译者将其重新梳理,语言精练,给人以简洁明了、节奏紧凑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语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凝聚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若想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再生,对译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译者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理解原文词义、句意、语意的基础上,按照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传达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意义和人文意义。

猜你喜欢

道德经林语堂英译
摘要英译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摘要英译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