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国内大学与中高职英语教学对比研究
2019-03-05王勃然白春苗郑茹毓
王勃然 徐 畅 白春苗 郑茹毓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英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以凸显。新时期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精通英语的复合型综合人才,英语成了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必备能力,英语水平成为企业衡量员工能力的重要标准。陆敏(2018)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行各业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精通外语的人才,并且在恰当的时机下,良好的英语能力能使应聘者获得竞争优势,更容易获得工作、晋升和进修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基础往往是从需求分析出发的。夏纪梅、孔宪辉(1999)指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针对三个方面:总体情况分析、学生需求分析、社会(职业)需求分析”,而社会需求又可分为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两个方面(Brown 1995)。束定芳(2004)提出,“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其中社会需求包括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需求,而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鉴于此,本文基于需求分析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大学和中高职英语教学,试图发现它们的异同和值得借鉴之处,并探究未来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国内大学和中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中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很多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还处于初级阶段(王建斌2011)。加之,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帮助不是很大”,所以缺失英语学习的热情、动力和动机,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和行为。很多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给不同专业学生配备相同的英语教材进行相同的英语教学的现象(曹浈2014)。另外,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很多教师未能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将英语学习与职业情境相融合,最终导致英语学习与专业需求分离。另外,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较为传统,使学生只是满足于分数,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不够。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是抱着不得已的态度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而很少考虑实际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如机械地背单词和语法。加之,高职学校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许多学校目前只开设一年的英语课程,使得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实现最终学习目标。同时,教学内容与职业性结合不够,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学习与未来职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高职英语课程测评体系比较单一。虽然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的重点在于测试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其缺点是没有把听说能力作为考核的核心(罗宁曦2010)。在考试的反拨效应下,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和测评方法,片面强调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终结性评价,并没有与学生的实践能力评定有效结合,这也打击了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大学的生源质量比中高职学校要好,学生的英语水平要高出一个层次。然而近年来,受扩招的影响,大学总体生源质量较以往有所退步,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被拉大,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订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魏兴和吴莎等(2018)指出,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众多大学开始着重培养实用型外语类人才,即能够在工作中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人。但是,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职场所需求的外语能力。韦薇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虽然系统地接受了十多年的英语教学,但仍然看不懂原文书籍、听不懂英语,无法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
可以说,无论是中高职学校还是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外语教育和专业教学的结合度有待提升。
二、国内大学、中高职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水平已然成为成功竞职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及社会迫切需要实践型人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更希望录用综合能力强的中职毕业生,那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的人才备受青睐。然而,目前许多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重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到专业知识强且英语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具备与外国企业进行商务谈判,翻译相关的外文资料,制作英文版产品介绍等方面的能力,是用人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祁景蓉20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很多企事业单位不仅要求应聘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定要求(如获得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而且要求他们可以把英语技能与所聘岗位的工作业务相结合。黄川和易鑫等(2017)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单位对应聘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一纸证书,而是更注重考查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英语的应用能力。陆敏(2018)认为,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英语要求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学有所用、术有专攻”。这与早年许国璋(1978)的观点一致,即培养出来的不同行业的人才需要“既懂自己的专门业务,又会使用外语处理自己的业务”。胡学文和吴凌云等(2011)也指出,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反映在对工作业务的处理中,即实用性。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总体上英语水平一般,听说能力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很难胜任企业要求的结合英语完成任务的工作。
可以说,无论是中高职还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英语水平都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英语能力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目前国内中高职学校和大学都亟需进行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材、英语课程设置及英语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调整。
三、国内大学和中高职英语教学在需求分析研究上的差异
胡学文和吴凌云等(2011)指出,不同用人单位、不同部门对应聘者的英语需求有很大的差异。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需求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其特点: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在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其说、听、写、读及评价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其逐渐形成应用职场英语的能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9);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其能在日常活动和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口头和书面交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对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教学重视度更高。有些高职院校经常结合职业特点,按照企业的需求制订相关教学内容,即将与企业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相关的英语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以强化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特征,保证语言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连(刘黛琳2008)。反映到教材出版上,即中高职院校英语教材与专业结合非常精细、精准且涵盖面广。相比较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语言技能的提升上,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换言之,大学英语课程对人才的出口重视不够,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结合不够,其直接结果是课程的需求分析研究不如中高职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材在通识教育方面较为成熟,而在ESP、EAP方面与学科、专业的结合不够,虽然做到了通用性,但学科性、专业化、个性化有所欠缺。
四、提升国内大学和中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教学时,应基于需求分析,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时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同时保证英语能促进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教师应着重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英语的实用性,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的英语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从职业的角度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汪洋(2015)认为,“英语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其实现自身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让他们有倾向性地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从而增强英语实用能力;对于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相关专业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借助在线课程资源)。各级院校应从英语培养目标出发,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可根据地方特色及对社会需求的实际考察结果等,开发校本教材。蔡基刚(2012)认为“语言学习只有通过结合专业内容学习才更有效”。
(三)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教师应利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模式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多多参与课堂,从而提升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让其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与专业相关的各种问题。另外,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为“输出型”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也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教师更加明晰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李丹(2016)提出,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双方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共同深化课程改革及调整教学目标。企业应及时向大学和中高职学校提供不同岗位对英语能力的实际应用需求,而不仅仅提供实习场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从而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完善英语教学测评体系
“语言测试的内容和设计都应该注重实用性,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公正、准确地评定学生真实的外语能力,这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是一致的。”(赵培2003)。教师应改变英语课程评价方式,不能单单依靠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要将英语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素养相结合,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真正判断出学生是否具有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考核时可以增加一些和学生将来职业相关的测试内容,打破单纯的书面测试形式。
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无论是大学还是中高职英语教学都应基于需求分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将英语教学与实践运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金课”。英语教学要注重实用性,既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胜任未来的岗位,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