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下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途径探析
2019-03-04赵婷
赵 婷
(榆林学院 教育系,陕西 榆林 719000)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影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教师、学生、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教师和学生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因素,其中教师的因素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首要因素,此外,师生关系还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内外因素中,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起主导性的作用,这是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的。教育目标的把控、教育内容的传授、教学进度的掌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秩序的维持、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考试的组织与成绩的评定、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教育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任务的完成,都主要靠教师去实施、去组织、去指导,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性的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常常是由教师精心营造的,不良的师生关系也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了解和研究学生,寻求师生交流互动的共同语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建立起来的,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虽然与相互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口头语言来实现。要进行师生间口头语言的交流互动,就要有“共同语言”,也就是要有交谈的内容。而师生间的交谈的内容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找到交谈的内容,才有相互交流互动的“共同语言”。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还是,首先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如,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表现等;其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居住地的环境等;再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交友情况。如,平时和哪些同学交往、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等。此外,还要了解和研究当今世界,网络时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掌握他们共同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心理和行为,努力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找到与学生交谈的话题,即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共同语言”,才能将交流互动热情友好地进行下去,才能使交流互动得到深化师生友谊,巩固师生关系的效果。
2提高自身素质,占据师生交流互动的制高点
古今中外,真正受人们敬仰的是德性高尚之人。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占据师生交流互动的制高点,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处于主动地位,那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高素质、有魅力的教师。这样学生就会主动与老师亲近、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道德品质不良、知识贫乏、教学能力底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学生中就没有威望,没有魅力,学生就不会主动去亲近老师,不会主动与老师交往,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疏远老师、漠视老师,这样师生关系就不会好。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道德高尚、品行高洁的人,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其次,要勤奋学习,不断地用各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自己,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学生学问上的楷模;其三,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可以说,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但道德表现不好,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同样,如果只是道德表现好,但知识贫乏,教学上不下功夫,敷衍了事,教学能力平庸,那么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所以说,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是学生敬重的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成为学生敬重、景仰的老师,就等于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占据了制高点,就更有利于搞好师生关系,深化师生友谊。
3关爱全体学生,树立公平公正的师长形象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给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表明,教师都更喜欢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常常会对这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系和爱护。而对于学习差、表现不好的学生来讲,通常就会显露出漠不关心,甚至会表现出厌恶、反感、冷若冰霜的态度。这是一种狭隘的爱,不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爱。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现行的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得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1]。教师的爱应该是公正无私的爱,是“大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不论学生的学习好坏、表现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关爱。一般情况下,学习差、表现不好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如果教师厌烦、嫌弃那些学生,那么他们就会更加疏远老师,更加消极,甚至自暴自弃,甘愿落后倒退,甚至可能因此毁了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关爱、帮助那些学习差、表现不好的学生,要通过关爱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友谊,并由此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坚定信心,实现他们学习上、行为表现上由差到优的转变。
那些优秀教师都是这样的,他们对学生的爱都是“大爱”,都是通过对差生的真诚的关爱,竭尽全力的帮扶,实现差生的转变,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的。所以说,教师的爱是对全体学生的爱,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爱。教育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只关爱一部分学生,而厌烦、疏远另一部分学生,那么,那些被疏远的,不被关爱的学生就对老师没有好感,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些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好,原因常常就在于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他们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总是厚此薄彼,于是就导致一些学生对老师厌恶、反感,导致师生关系不良,从而为教育学生设置了障碍。教师的职业身份决定了教师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区别对待学生,决定了教师的爱不是狭隘的爱,而是“大爱”,是公平公正的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
4发扬教育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学生要“尊其师,信其道”,强调学生要服从老师,强调老师的权威。这是一种落后的带着封建等级制色彩的教育思想,被一些学者概况为“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只能说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丝毫不能说明他们在地位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人格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对话、合作、协商的关系。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营造,关键还在教师。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用讨论、协商、研究的办法解决与学生的意见分歧;其次,对于学生的过错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机会。《左传·宣公二年》中提出“人谁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即一个人谁没有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2]。对于学生更应该这样;其三,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争斗,要注重调查,实事求是,不主观武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一碗水端平”[3];其四,对于自己的过错,要敢于面对,敢于承认,勇于改正,像孔子那样“闻过则喜”;其五,对于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要正确认识,冷静地分析解决。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摩擦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有了摩擦矛盾,要冷静对待,绝不可感情用事,绝不可用教师的权威鲁莽霸道地让学生服从。而是理性地分析摩擦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妥善地化解矛盾。如果是学生的过错,要耐心地说服教育,力求春风化雨,以理服人,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如果是自己错了,就向学生赔礼道歉,承认错误,表明决心改正的态度。
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平等对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用师生交流互动的策略和技巧
教师与学生不同的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如果教师不主动出击,而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抱着“守株待兔”的态度等待学生找上门来,那么就不可能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系。只有教师主动出击,深入到学生中,积极地与学生交际交往,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师生感情,才能换来学生与老师积极交流互动的愿望和行动,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一是要寻找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以增加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兴致,使交流互动热情友好地进行下去;二是多参加一些学生组织的课外、校外的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交流互动;三是可以借助短信、微信等交换意见;四是力求使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默契自然,这样才会有较好的交流互动的效果。只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畅通,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才能为深厚的师生友情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6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行各业都要依法行事,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具体到教师就是要依法从教。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提高法制意识,用教育法律的规定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包括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行为。比如,教育法律中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5]“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6]“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7]“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8]可见,教师要学法守法用法,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在与学生交际交往中,要注意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讥笑、挖苦、嘲讽学生,更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要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批评要把握好分寸,要适可而止;不偷看、刺探、传播学生的个人隐私;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挺身而出,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既良好又规范的师生关系。
7 加强师德修养,净化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履行的是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职责和身份决定了教师要比其他公民思想觉悟更高、道德品质更好,要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用自己的模范言行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发挥身教胜于言教、耳濡目染的作用。古人讲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强调的就是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9]。如果教师自己思想觉悟不高,道德品质不好,行为不端,那么教育学生就底气不足,就没有分量、没有力度,学生对老师就没有敬重之心,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好。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要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就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就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从教,就要决心做到:不收学生及其家长的钱财,不徇私情;不参加学生及其家长的宴请;在工作中不偏向自己亲戚朋友的孩子;不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不违反规定办辅导班、补习班;不向学生乱摊派、乱收费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玷污,才能永葆师生关系的纯洁性,才能净化育人环境,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追求美好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的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力合作。笔者在这里提出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七个方面,不同的教师肯定有不同的感受,有自己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理论和经验,笔者渴望交流互鉴,以便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