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以榆林学院为例

2019-03-04马举魁郝万喜

榆林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榆林理论课革命

马举魁,郝万喜

(榆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1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萌芽于近代,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熟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映党和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文化方式多样化的传承、记载、歌颂和承载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的先进文化综合体。红色文化资源一般涵盖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两个方面。革命遗址包括革命领袖旧居,战争、会议等历史事件发生地,革命纪念场馆,革命遗物、实物等,种类多样,数量众多;革命精神资源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具有思想意识、观念情感层面特定涵义的意识形式。革命遗址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现革命精神,革命精神以观念形态彰显革命遗址的精神实质,两者相得益彰体现历史性、革命性、先进性、民族性等特点。

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点

第一,从目标取向来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相得益彰。红色文化资源所内含的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先进文化,它的目标取向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引导大学生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认识世界变化趋势,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革命先辈信仰如炬、奋斗不息、无私奉献、果敢拼搏、坚毅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和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树立执着的信念,塑造优良的品德,具备丰富的知识,培养过硬的本领,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民族的前途发展结合起来。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因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从内容要素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相互相依。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文件指出,要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省情及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中先进文化的最集中最有价值的体现,是开展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互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

3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3.1切实做好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划工作

当前,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逐渐被教师认同,也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但还没有上升到普遍性、必然性状态,因此,必须整体推进,从基本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改革。

第一,明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原则。根据四门思政课的不同目的要求,必须贯彻从具体到抽象、从践行到思辨的认识规律,根据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区分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先讲述具体形态的红色物质类资源,再升华提高到对精神类资源的信仰,使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敬、可亲、可学”,并内化为“可行、可用”的动力。

第二,夯实理论基础,突破经典理论学习瓶颈,完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对2018版四门新教材内容全面熟悉,对于自己不上的课程也要基本上做到了解把握逻辑体系、框架脉络、主线目标。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积极调整教材内容,大篇幅充实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题内容,着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开设《实践论》等专题内容,通过深入讨论,使大学生学精学深学好相关哲学原理,为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开设1947年12月毛泽东在杨家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等专题,使大学生真正懂得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逻辑的认知与认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党中央转战陕北》等专题教学,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红色榆林》等专题,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切实增强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4]。

第三,全面推进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维度的教学改革。榆林学院制定《榆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榆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工作严格遵照大纲执行。思政课教学主动依托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以党中央和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红色资源为“轴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凸显“红色”特征的实践教学活动,创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组成的榆林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学社坚持“学习经典理论、追求科学真理、弘扬实践精神、塑造有志青年”的宗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目前已培养核心会员700多名,覆盖全校50多个专业,尤其深受理工科学生的喜爱,发展成为榆林学院有特色、有信仰、有活力的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红色社团,成为继承和发扬榆林地方红色文化,奏响校园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2012年以来,组织开展“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每到暑期,在烈日的炙烤下,由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约30人的实践服务队重走在小河、青阳岔、天赐湾、王家湾、神泉堡、朱官寨等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的驻地,追寻历史记忆,感悟转战陕北伟大战略意义,体会革命历程的艰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5]。实践服务队开展支教、支农等一系列服务活动,采访全国劳模、治沙女英雄牛玉琴,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与大学生村官座谈交流。榆林学院建立了绥德县革命纪念馆、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绥德县郝家桥习仲勋纪念室、陕北民间红色革命纪念馆等十多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来,参与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已达4000余人次。

第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便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能够“主动出击”,扩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在思想、根本在行动、关键在教师的理念。2017年暑期,榆林学院思政部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开展“重走转战路、坚定跟党走”为主题的纪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暑期实践研修活动。9月,榆林学院思政部联合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举办“纪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中、省、市党史专家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属就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光辉历史、伟大精神、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活动受到中央媒体的关注。

3.2 确立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要加大力度研究、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互补性,力求在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列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充分整理革命先辈成长的小故事,从细、小、实等方面下功夫,可以讲述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谢子长,一个嫉恶如仇,爱抱不平的少年,从教育救中国,到搞兵运、办民团,从认识到必须发动民众,到自己掌握人民武装革命道路的求索,成长为被陕北人民爱戴的革命领袖的传奇经历。培养大学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性情,为实现中国梦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不仅要讲述毛泽东及其他共产党人探索井冈山、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道路的艰难历程,而且要着力挖掘反映红26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刘志丹,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玉汝于成的艰辛磨难。刘志丹不为敌人压迫“围剿”而丧失信心,不为王明“左倾”肃反错误打压而迷茫动摇,始终以满足陕北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需要为动力,矢志不渝相信革命会成功,相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引导大学生不忘革命初心,牢记民族使命,学习红色革命优良传统,践行红色革命基因,就要在理论逻辑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性,在实践上增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自觉性,迈稳步子、夯实根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社会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既要讲清楚在土地革命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渐成为人民求自由平等、民族求独立解放的主心骨历程,也要讲好党与人民群众凝结而成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各类革命精神。引领大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坚信党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可以选取陕北共产党创始人李子洲,1924年在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立第一个党组织及开展革命活动,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不惧敌人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事迹,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信。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红色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必然体现。我们只能尊重这一规律,不断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打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榆林理论课革命
榆林感怀
走榆林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榆林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