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延安精神与廉政建设的辩证关系

2019-03-04刘翠萍

榆林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陕甘宁边区延安精神

刘翠萍

(榆林学院 政法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目前,学术界对延安精神、廉政建设的独立研究已经很深入,论著论文等成果丰硕,但将延安精神和廉政建设合并进行论述的并不多,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吴琼英、李资源《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的廉政建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杜永峰《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廉政建设》(《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甄晓英《试论“延安精神”与党风廉政建设》(《发展》2014年第9期),赵中锋、任学岭《延安精神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第24期),贾国欣《用延安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湘潮》2012年第11期),冀德荣《延安精神的廉洁内涵与时代价值》(《新西部》2015年第12期)等,这些文章在分析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紧迫性、延安精神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及加强廉政建设的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突出强调延安精神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至于延安精神与廉政建设的关系,目前还未见相关文章发表。笔者不揣浅陋,拟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视角剖析延安精神与廉政建设的关系,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理论产生于社会实践,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和证明。

1.延安精神是指导廉政建设等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

立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延安精神,其核心内涵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其中,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来源和性质,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1]。陕甘宁边区时期,在我党开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中,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始终,它既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最终成为党的施政总方针。

以廉洁政治建设为例,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腥风血雨的长征刚刚结束,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有幸生存下来的红军干部战士来到一个工作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的新的落脚点,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与长征时期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还是异常艰苦。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我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抗日的政策主张逐步深入人心,以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党外有识之士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时间,解放区的政权机构随之扩大了,其工作人员也相应地增加了,封建腐朽思想、资产阶级特权思想如贪图安逸、追求富贵与享乐等迅速抬头,高高站在群众之上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假公济私等贪污腐败行为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生蔓延。与此同时,一些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分子趁机活跃起来,他们有计划有目的的拉拢腐蚀一些政治觉悟低、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引诱他们走上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之路,以达到其从中国共产党内部瓦解进而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共产党的目的。面对如此严峻而复杂的局面,陕甘宁边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政治建设,制定各项制度,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组织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作风教育,通过大规模的文化、制度与法制建设,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端正他们的思想与工作作风,清正廉洁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这样,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杜绝经济上的贪污和浪费,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而在实践中,替群众着想、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群众路线,则是实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有效手段。延安时期,群众路线逐渐成为我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公布于1943年5月)第七条明确要求区级以上政务人员“爱护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立足于“群众是我们的依靠”的基本认知,要求他们站在群众之中而不是群众之上,要善于与群众取得联系,随时了解群众的情绪,切实关心群众的需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批评。同时,群众利益丝毫不得侵犯,群众便宜一点不能贪贴。

在廉政司法实践中,从检查权、审判权的行使到调查案情及案件的执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以立法提案权、控告权等为核心的群众监督权的行使,则保证了陕甘宁边区廉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立法提案权是陕甘宁边区时期人民群众及其代表行使监督权的表现形式之一,1人提议、10~20人联署即可形成一个正式的提案。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针对边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六条明确规定,人民“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为了使人民群众畅通无阻地实施这一权利,1943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规定,对于人民群众向上级政府提交的控告诉状,特别是针对政务人员的控告诉状,下级政府及其政务人员一概不得阻止刁难或置之不理,而是要随时负责把人民群众的控告诉状转呈给上级政府。同时,通过下发《认真处理人民控告干部案件》的专门性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对控告案件“必须认真负责地实事求是地切实查明,公平处理”,坚决杜绝或敷衍结案或偏袒政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况的发生,并要求各级政府将自己所办理控告案件的详细经过及时报告上级,尽快清理前期积压的控告案件,不得拖延。这样,通过程序与时效的上级监督以保障各级政府办理控告案件的公平与效率。

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原则运用于解放区的内政外交实践中,如在廉政法制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原则,加大对贪污犯罪的惩处力度,1939年颁布实施的《惩治贪污条例》第一次将严重浪费行为纳入贪污犯罪的惩处范围。

陕甘宁边区时期,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渐趋成熟,中共中央出台政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将调查研究作为一切政策制定的基础,并针对某个重大的理论或实践问题有组织地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如1942年陕甘宁边区专门针对延安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风民俗等社情、民情,有组织地进行了调查;1945年,陕甘宁边区大规模地开展关于边区法律问题的专项调研活动,近百份专题调研报告的出笼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成果[2]。这两次调研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廉政立法的许多建设性意见的提出与采纳的重要依据,反映在廉政立法的重要条款与廉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中,因此,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法律法规规章,是在调查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制定并出台的,与当时解放区客观的现实情况高度契合。

2 廉政建设是延安精神产生并被检验和证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廉政建设是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回顾廉政建设历程,首先在抗战初期颁布了几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施政纲领,确立边区政权建设以“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为基本目标,为此制定了从制度层面封堵贪腐漏洞的财务制度、生活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及严密的监督制度,包括参议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司法监督,确立起不能腐的制度框架。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包括党政领导人在内的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示范效应很快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教育及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政务人员特别是全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觉悟。这样,不想腐的思想道德藩篱逐渐扎根于全体党员干部的心中。

其次,开展廉政法制建设,从1938年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修正原有的各种单行法规的基础上,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新的单行法规。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武装部队和公营企业中的贪污现象的发生并对其贪污行为进行惩治,1938年8月颁布实施《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39年颁布实施《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列举了以贪污犯罪论处的十种行为,并制定了严厉的惩治标准,在“暂行条例”“贪污数目在五百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的基础上,增加了“贪污数目在一千元以上者,处死刑”的严厉刑罚条文。

从1939年到1943年,作为政府组织法规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任免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干部管理法规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干部政纪法规陆续颁布实施,是否廉洁奉公成为当时干部考核的主要标准和政纪的最基本要求。这些行政立法的出台及其严格实施,对公务人员奉公守法的思想观念的确立及奉公守法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廉政建设,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的制度、法律与文化体制逐渐形成,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廉洁政府建立了起来。

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精神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一系列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策略,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活动的思想理论宝库。从1938年毛泽东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时,对共产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39年2月,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与无产阶级的道德观联系了起来,这是在写给张闻天的信中提出的;1945年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到党的七大将为人民服务精神写入党章总纲,为人民服务成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从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提及自力更生后,他在不同的场合、有针对性地多次谈及自力更生,如1939年谈到发展生产要自力更生,抗日战争要自力更生;1940年,他批评国民党的抗战政策,认为国民党在民族战争中过于依赖外援或投靠某些帝国主义集团,进而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坚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利用外援”[3]的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基本政策。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是一次在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的大规模的实践活动。

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从1941到1942年,针对党内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左”倾错误,毛泽东通过著文,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看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更加强调革命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及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可见,延安精神的形成与包括廉洁政治建设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始终,延安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于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反过来又成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由工作制度建设、思想理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等组成的廉政建设,正是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及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效实践活动。延安精神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与进一步的证明后,最终体现为党和政府的施政方针、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及全体党员干部与广大根据地军民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与行为规范,成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成熟的革命理论。

3 延安精神与廉政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从不断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形成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是在总结“二次革命论”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的“一次革命论”的惨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渐趋成熟。文中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社会逐渐地生长以来,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结论:首先是将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改造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使革命进一步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文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对革命敌人的妥协性”的两面性特点,这就决定它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两大任务,因此,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肩上,因为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三重压迫,具有坚决和彻底的革命斗争精神。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的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可以争取的同盟力量。五四运动以后,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离不开中国革命丰富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的检验。1935年,党中央和红军到达延安后,面对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的国内局势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加上解放区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的扫荡,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面临通过开展革命活动确立并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以便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这样,紧紧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与任务,从陕甘宁边区到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建设蓬勃开展起来,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权建设、军队建设逐一展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贯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的始终。与此同时,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贪污浪费与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整风运行等,并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倡导密切联系群众,一个坚强而清廉的统一战线领导者的形象迅速确立,吸引着大批党外、区外及国内外民主人士来到延安,来到解放区,统一战线迅速建立并巩固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可见,延安精神与廉政建设是延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陕甘宁边区延安精神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延安精神传万代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