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学生写小说

2019-02-28文|周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习作课外阅读动物

文|周 奇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对于写作文有一定畏难情绪,但是对于写小说却兴致勃勃。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写小说非常自由,可以天马行空地

创编。

面对学生交上来的几千字(甚至更长)的所谓小说,我们只能给予鼓励。然而,细看之下,问题不少:其一,缺乏文体知识,没有关注小说的基本要素,只是简单地铺陈故事;其二,缺乏素材积淀,导致形象和情节肤浅空洞;其三,缺乏全局性构思,结构散乱,随意性大。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教师指导的缺失不无关系。学生如此看重的“工程”,我们教师是不能太“放手”的。只有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才能确保习作的质量,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兴致和辛劳。

下面以六年级动物小说创编指导为例,谈谈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小说创编的策略。

一、课内阅读:指向表达的整组教学

我没有陡然把写动物小说这个艰巨的任务告诉学生,甚至连“动物小说”这一概念都没有急着提出,而是先利用整组课文的学习,为学生的习作铺了一条平缓的坡道。“铺路”的工程,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借用的材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四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为“动物故事”。

在带着学生进入这一组课文学习的那一刻起,创编小说的指导也就同时开始了。我对單元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整合,运用比较阅读、重点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体、角色及语言三个方面,对动物小说的特征有了大体的认识。

1.初识文体

首先,动物小说不同于介绍动物的说明文。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我抛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同样是写动物,本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猫》《鲸》《松鼠》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了动物小说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读着《老人与海鸥》,学生热泪盈眶;读着《跑进家来的松鼠》,他们忍俊不禁;而《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则更是引人入胜,让他们欲罢不能。

其次,动物小说不是动物童话。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同样是讲故事,本组课文和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小白兔和小灰兔》有什么不同?学生最直接的发现便是本组课文中的动物都不会说话。通过深入交流,引发了学生对于动物小说特征的进一步认识。本组课文中关于海鸥、松鼠、战象、狐狸的故事,读来都是真实可信的,作者没有把它们放到一个完全虚幻的世界里,所有对动物行为及故事情节的描写,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都有其合理性。

2.感悟形象

动物小说里的动物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颇具趣味性的话题:请谈谈本组课文的动物与人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初读之下,学生普遍认为这些动物和人类的距离很近,因为这四篇课文都表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但是,细读之后,学生有了新的发现:老人虽好,海鸥依然每年都会离开翠湖;松鼠虽受宠爱,但丝毫看不出它对“我”和家人的感恩戴德;无论村民多么不舍,战象总是要独自上路;不管“我”多么有爱心,小狐狸还是义无反顾地跑向密林,只留下一串“金色的脚印”。

通过交流,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了动物拥有自由才能拥有“个性”。圈养的牛羊、家中的宠物都很难成为动物小说里真正的主角。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为他们在撰写动物小说时进行角色选择奠定了基础。

3.关注语言

学生曾经也写过一些比较“长”的习作,比如创编童话故事,比如虚构历险故事。但是在写“长篇”时,他们往往只注重故事的情节,缺少对于语言的关注,不善于展开细致的描写,因此写出来的习作往往不够生动。为了让学生重视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训练环节:

第一,挑选优美的文段,反复品读。在整个单元将近20页的内容中,学生关注的焦点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海鸥为老人守灵、战象凭吊战场等几处文字。一遍一遍地读着这些文字,他们逐渐感受到小说要打动人心,除了精彩的情节外,更需要精彩的描写。

第二,运用细致的描写,补白课文。在对几个片段进行赏读之后,我让学生学以致用。《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小狐狸仍旧不吃东西,却在一天天长大”,那么,老狐狸是怎样喂养小狐狸的呢?请你展开想象,进行具体描写。

当然,一两个小小的训练不可能真正解决语言能力的问题,但是至少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小说创编时有更清晰的语言意识。

二、课外阅读:广博深厚的专题浸润

1.荐书:角色的互换

荐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推荐教材中课文作者的相关著作,也可以推荐教材“课外书屋”中提到的著作,或者是教师直接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但是,这些做法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有些被动的。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现的热情呢?

在学生自行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我设计了一个“向老师推荐动物小说”的练笔作业。这一项作业,学生可以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完成。我“诚恳”地向学生说明:“老师读的动物小说很可能没有你们多,请你帮忙推荐推荐,但是老师没有时间阅读每个孩子推荐的书,只能看谁的推荐稿最能打动老师了。”

平日里,学生给老师帮忙都是搬点东西之类的跑腿的活,但这次不同,他们可以在“学习”方面帮老师的忙了。转换了荐书的角色之后,学生觉得自己是比老师更要先行一步的“行家”。为了打动老师,他们对自己最喜欢、最熟知的动物小说进行了再三阅读,还一个个煞有介事地写了许多推荐理由。平时阅读动物小说,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浅表层次的接触,但是通过给老师荐书,他们开始了对作品的分析、提炼与评价,不知不觉走向了阅读的深处。

2.共读:氛围的营造

平日里,学生读的课外书是五花八门的。在动物小说习作准备的期间,我有意让动物小说占领他们课外阅读的阵地和课外阅读的时间。

首先,实现了阅读内容的专题化。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受教师和身边同学的影响非常大。在指导学生创编动物小说期间,我挑选了许多动物小说摆放在教室,还鼓励每个学生带多本动物小说来校,放在班级图书角,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拿到一本动物小说。

其次,实现了阅读活动的密集化。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次与动物小说阅读相关的活动。如抄一段最精彩的文字贴在墙报上,午睡前分享一个动物小故事,给一篇动物小说画出情节曲线图,设计一段椋鸠十和沈石溪跨越时空的对话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 “熏陶”一词。熏陶,意为长期受到某一事物的濡染而趋同化。借助课外阅读的力量,让学生浸润在动物小说的氛围中,不用教师过多指导,学生于无形中便会学到、悟到许多。

三、作前准备:多管齐下的素材积淀

创编小说是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的。动物小说之父西顿年轻时就开始观察、调查野生鸟兽;日本动物小说大师椋鸠十生于深山峡谷的一个村落,儿时常随父亲上山打猎;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曾在云南边陲生活了38年。我们的学生创编动物小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动物知识的贫乏。

虽不可能如那些动物小说作家一般常年与动物密切接触,但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动物的知识。在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之后,我仍没有急着进入具体指导的环节,而是多管齐下,指引学生认真准备相关素材。

1.观察动物

我让学生利用放学或假日时间走近动物,实地观察。我提示学生,如果你想写的动物是可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找到的,那么就多去看看它,观察它的外形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惯,捉摸它的脾气性格。虽然不能去野外,但是,家猫与野猫总有相似之处。了解了动物园里的狼,对写草原的狼多少会有些帮助。

2.查找知识

除了观察,学生还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去了解更多的动物知识。如果自己想写的角色是某些动物小说中有的,则可有意地关注书中提到的相关知识。如果找不到同样角色的动物小说,则可运用网络查找相关图片、视频和介绍性的文字,甚至相关的新闻、趣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鲜活素材。

小说需要塑造形象,任何形象都脱离不了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如果在创编动物故事时能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将会使习作大大增色,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此,除了查找动物本身的知识外,我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与动物相关的环境,比如草原、森林、湖泊等自然环境的知识,比如人类活动、民俗风情等社会环境的知识。当然,毕竟不是专业创作,对于此类知识的了解并没有提出过高要求。

3.整理素材

学生收集的材料五花八门,哪些才能为小说所用呢?为了建立起素材与习作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份“动物档案卡”,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的整理。“档案卡”分为如下八个内容:动物名称、不一般的外形、不一般的性格、不一般的举动、生活环境、生存现状、逸闻趣事、敌人和朋友。

在填写前,特别提示学生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素材与习作的对应性。尽量填写在习作时可能用得上的材料,如果觉得有些项目缺乏素材或者与自己的习作无关,则可以不填。第二,素材的“陌生感”。我鼓励学生:如果能找到一些比较独特的、其他同学普遍不太了解的内容,你的小说就可能更加吸引读者。

四、写法指导:提纲挈领的点拨交流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小说创编,其实“教”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动笔前的写法指导不必太细,根据学情梳理出最需要关注的问题,适当点拨即可。我大体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指导:

主题:你想写什么动物?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想法?有什么办法最能表现你的想法?

人称:对多篇动物小说进行比较,作者一般采用什么人称?你是否准备让“我”在习作中出场?你准备用第几人称来写?

情节:构思一个属于自己的动物小说目录(或提纲);画一份动物小说情节曲线图;向同学解释曲线图上波峰和波谷背后的大概情节。

环境:你准备将故事设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故事的主角可能和哪些人、哪些动物发生关系?

写法指导之后,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此时才进入真正写的环节。写的时间非常寬松,只要能完成即可,不要求统一时间上交。班上有几名学生甚至“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写到了寒假过后。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的确,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慢”的艺术。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编的过程中,我始终抱着一种“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我相信,不必刻意追求某一节课的精致与高效,只要功夫到了,时间的作用自会悄然呈现在学生的身上。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习作课外阅读动物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