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2-26杨杰
杨 杰
(岳池川东医院 四川 广安 638300)
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有肠粘连及肿瘤等,作为一种急腹症。主要原因是由于过量饮食及消化不良引发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恶心、便秘及腹胀等,临床上若不能够及时明确患者的疾病情况,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会产生严重的全身反应,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主要采用腹部X线进行检查,但是由于检查数据统计表明腹部X线技术检查的准确率相对较低,采用双排螺旋CT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具备良好的多平面重建及分辨率高等临床优点,可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肠管、肠壁及周围结构及形态变化情况,进而为诊断肠梗阻提供有力的证据[1]。本次研究中,针对肠梗阻患者采用双排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分析其效果,详解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1~75岁,平均(47.25±5.24)岁;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2~76岁,平均(48.52±6.23)岁。本次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会同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腹痛排便困难等相关症状,均是在自愿情况下签署责任同意书。并得到家属的支持。
剔除标准:剔除合并相关性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技术检测,对患者展开常规性拍摄,取站立体位,少数患者可拍摄卧位片。
实验组:采用双排螺旋CT技术检查,扫描参数设定为8mm,设置扫描层厚准值为4mm,螺距为1单位,少数患者设置层厚为5mm,展开薄层扫描(2.50mm),之后进行重叠重建,具体扫描范围为自患者 膈顶到耻骨联合位置,可借助碘海醇高压静脉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剂量为100ml,流速为每秒3ml[2]。
1.3 观察指标
(1)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2)病因诊断准确率:病因主要包括肠粘连、肠套叠、肠麻痹及肿瘤。(3)诊断情况:主要类型包括绞窄性肠梗阻、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及动力性肠梗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定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
对比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8%明显提高,P<0.05(χ2=10.864;P=0.000);对比对照组14%,误诊率2%降低(χ2=9.782;P=0.001);对比对照组1%,漏诊率0%无差异,P>0.05(χ2=1.005;P=0.316)。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98%(98/100),误诊率为2%(2/100),漏诊率为0%。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为85%(85/100),误诊率为14%(14/100),漏诊率为1%(1/100)。
2.2 评定病因诊断准确率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其中肠粘连25例,肠套30例,肠麻痹20例,肿瘤25例,实验组患者的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100%,肠套诊断准确率为96.67%(29/30),肠麻痹诊断准确率为95%(19/20),肿瘤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48%(12/25),肠套诊断准确率为50%(15/30),肠麻痹诊断准确率为55%(11/20),肿瘤诊断准确率48%
2.3 评定诊断情况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诊断情况明显提高,其中肠粘连30例,肠套35例,肠麻痹35例。实验组患者的肠粘连诊断率为100%(30/30),肠套诊断率为97.14%(34/35),肠麻痹诊断率为100%(35/35)。对照组患者的肠粘连诊断率为53.33%(16/30),肠套诊断率为40%(14/35),肠麻痹诊断率为45.71%(16/35)P1=0.000);P3=0.000)。
3 讨论
肠梗阻即为肠道不通畅等现象,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肠梗阻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解除梗阻手术及梗死肠管切除等,采取何种方法展开治疗主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梗阻原因、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展开强化治疗,临床上之前主要采用X线片进行检查,该检查方法可对患者是否出现肠梗阻进行准确的检测,但是不能够正确判断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具体血行情况,基于此临床医生开展手术具有一定的限制。目前,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推广,使得该项技术明显完善,该项技术可清晰的显示患者的肠梗阻病变情况,方便临床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而寻找病因,同时进一步判断出患者是否出现明显的病变结节,另外,该项技术可清楚的显示患者的肠系膜血管血流情况,进而保证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准确性[3]。
临床上指出诊断急性肠梗阻患者的难度系数较高,容易使得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进而发生死亡,因此,有效的诊断对治疗肠梗阻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主要采用腹部X线平片等方法对急性肠梗阻进行诊断,该项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不够理想,同时对是否存在肠梗阻的诊断率仅仅只有46%~80%,且不能完全显示出患者肠管内的血液供应和具体病变情况,并且对腹腔中的实质内容物无法展开精准的分辨,因此局限性较高。目前,国内使得螺旋CT检查技术逐步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双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对人体的腹腔进行短时间内的覆盖,同时可对薄层横断面进行动态显示,同时开展多方位的重建,采集各向同性体素,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时间、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因此,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效果十分的理想,能够进一步了解患者体内的肠壁血供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同时,因为小肠的迂曲走行很难全面观察到患者的断面图像,在螺旋CT中采用薄层重建可提供良好的动态图像,精准、快速的判断患者的病灶位置及空间关系,可对肠管走向展开系统的追踪[4]。本次研究中,对比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8%明显提高,P<0.05;对比对照组14%,误诊率降低2%;对比对照组1%,漏诊率0%无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病因诊断准确率及诊断情况明显提高。
在临床上常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技术、腹部X线技术、胶囊内镜、结肠镜、核磁共振及CT技术等,CT检查肠梗阻患者主要是通过判断肠管内是否出现积液及积气,若患者的小肠梗阻肠管腔扩张直径大于2.5cm,同时结肠梗阻肠管直径大于6.0cm即为肠梗阻。通过进一步观察患者肠管内的积气和积液含量进一步发现患者的肠梗阻程度。在病因方面,肠腔内病变、肠壁病变及肠腔外病变会直接导致肠梗阻,临床常常见到肠腔内发生病变,同时伴有肠腔内异物、胆结石及粪石等,常见的肠壁病变主要包括肠系黏膜血管拴塞及炎性病变等,同时常见的肠腔外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茧症、外伤、肠扭转等。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肠梗阻患者时,若平扫不能够较好的确定患者是否发生肠梗阻,是否可以接受增强扫描,采用CT检查能够进一步扩大患者的扫描范围,展开多方位任意重建,进而定位肠梗阻,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进而及早的对患者展开治疗,综合提高临床疗效[5]。
综合上述,对肠梗阻患者采用双排螺旋CT技术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病因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提高诊断情况,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