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CT和MRI诊断进展
2019-02-26李明银
李明银
(昌都民安医院 西藏 昌都 854000)
胰腺癌属于恶性肿瘤,早期不具备明显症状,可对患者临近组织、远处转移造成侵犯,因此,多数患者就诊时,诊断为进展期肿瘤,根治手术不能施行。为了有效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率,临床上十分重视胰腺癌早期诊断。CT是临床上用于诊断胰腺癌的影像学方法,空间分辨率较高,时间分辨率较高,检测小肿瘤、显示血管侵犯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MRI应用于胰腺癌诊断中,作用较大,具有独特优势,结合MRCP,可全面评价胰腺实质、胰管情况。
1 早期诊断
对早期胰腺癌病理诊断进行临床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在2cm以上,胰周包膜不存在浸润现象,不存在远处转移,切除标本上,不存在淋巴结转移。多数学者认为,若胰腺癌直径在2cm及以下,可判定为小胰腺癌,但是,临床上对小胰腺癌进行了明确,不等同于早期胰腺癌。对比晚期胰腺癌,小胰腺癌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明显更高,因此,小胰腺癌尽早发现、正确分期可对胰腺癌预后起到有效改变作用。
对于小胰腺癌或者早期胰腺癌患者来说,实施CT诊断及MRI诊断,密度不大,信号差异不大,遗漏情况较为常见,此时,临床病史、病灶间接征象十分重要。临床探讨发现,对比CT,MRI检测早期胰腺癌价值明显更高。CT值可实施定量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度。梁亮[1]对30例不大于2cm胰腺实性肿瘤,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癌不同于其他实性肿瘤的方面包括强化模式、胰胆管扩张,分析胰腺癌诊断,发现胰腺萎缩具有高特异性,但是,鉴别诊断价值不高,在小胰腺癌中,胰腺萎缩发生率不高。因此,采用CT及MRI鉴别诊断,准确性相似。
因此,早期诊断胰腺癌时,需有机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应对肿块本身、间接征象进行细致观察,对CT定量分析及MRI功能成像等手段进行综合使用,可促使胰腺癌早期检出率有效提高。对于CT诊断病灶,采用MRI可对诊断信息起到有效补充作用。
2 鉴别诊断
对胰腺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因素是慢性胰腺炎,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多数合并慢性炎症,因此,临床鉴别时困难较大。慢性胰腺炎特殊表现形式是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临床上未能进行确切定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可表现为广泛性纤维化、胰腺实质进行性破坏,患者可形成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局限性肿块及胰腺癌。李侃侃[2]对24例胰腺慢性炎症性肿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胰腺肿块表现为门脉期均匀强化,不存在临近胰腺组织萎缩,不存在上游胰管扩张5mm以上现象,因此,应进行进一步评估,避免患者采取不必要手术。
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分析,临床表现类似于胰腺癌,因此,需加强临床鉴别。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包括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导管中心型胰腺炎,其中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特点是受累组织器官大量浆细胞浸润,对类固醇类激素存在高敏感性,其中导管中心型胰腺炎特征是粒细胞上皮内存在浸润性 病变,中心是胰腺导管,不存在系统性疾病。
3 术前分期、预后评估
对胰腺癌进行临床分析时,考虑肿瘤部位、大小、转移灶及局部扩散,术前分期目的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可有效避免患者进行不必要手术,临床上一般采用TNM分期,可对短期及长期临床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另外,术前分期时,还需考虑患者生存数据。
刘劭华[3]研究中,ADC值不能对胰腺癌分化程度、VEGF表达程度、肿瘤纤维化程度、微血管密度高低、肿瘤Ki-67指数进行准确反映,对MRI进行动态增强,定量分析参数,可对肿瘤纤维化程度、肿瘤纤维化程度、肿瘤Ki-67指数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则提示胰腺癌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4 临床检查方案
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术前CT检查时,推荐使用16排探测器及以上MDCT,可利用双/三期动态增强螺旋扫描来进行临床检查,采用厚层最大密度进行投影重建或者三维容积再现。
胰腺癌MR检查时,可使用1.5T及以上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平扫及动态增强、T2WI、MRCP,动态增强包括胰腺期、动脉期、平衡期、门脉期。
5 讨论
综上,胰腺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术前分期中,CT及MRI作用较大。制定胰腺癌治疗方案时可通过多学科讨论来进行切除性评估,可利用脏器特定扫描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临床信息,有助于患者手术方案合理制定,促使胰腺癌患者临床诊治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