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02-26卿艳萍
卿艳萍,陈 果
(邛崃市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1530)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若下肢静脉血栓未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会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肺栓塞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三种,血液滞缓、血管外壁损伤以及血液始终处于高凝状态中,通常情况下,右下肢血栓发病率显著高于左下肢血栓发病率,下肢静脉血栓能够向心性延伸并发展至下腔静脉血栓,使肾静脉堵塞并能够引起肾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并且有疼痛感,行走时疼痛感加剧,而轻度血栓者站立时能够明显体验到沉重感,机体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还存在足背后脉搏减弱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脉博完全消失[1]。通常下肢静脉血栓主要发生于产后、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影像学方式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对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评价进行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6例到我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实验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并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全部下肢静脉血栓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实验组采用血管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造影检查。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为(43.69±5.99)岁,行走困难患者为8例,下肢疼痛患者13例,下肢肿胀患者为1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为24~66岁,平均年龄为(44.02±5.96)岁,行走困难患者为9例,下肢疼痛患者11例,下肢肿胀患者为1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等数据差异性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患者的下肢可见明显青紫状态,走路时存在明显的疼痛感,活动时疼痛感能够加剧,通过足背按压能够明显感受到脉搏跳动减弱,另外,部分患者下腔静脉血栓能够导致患者的外生殖器发生变化,出现肿胀等现象,若患者的病程较长,能够发生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造影检查:指导患者采用头高足低的卧位方法,将橡皮带扎于患者的脚踝部,并选择足背部位静脉较好的部位进行穿刺,通常最佳穿刺选择点为跖基地的背部,并向患者体内注射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94085,生产单位: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对比剂,注射剂量为50ml,注射的时间为3~6min,并给予患者进行造影跟踪检查。
实验组患者采用血管超声检查:全部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彩色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过程中应将探头的频率设置为3.5MHz~12MHz,指导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当对患者的周围血管进行检查时,应将超声的探头频率调整至8~13MHz,应重点检查患者的下肢静脉功能,主要观察的部位为下肢静脉、股静脉以及骼静脉,观察上述部位是否存在血栓,并行多个切面检查,例如,横切面、冠状面、矢状面等。一旦发现患者的出现异常血管的现象,需要改变探头的角度和行走方向,并对异常血管进行追踪检查,观察各大血管血流情况,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整个静脉系统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呼吸过程中,患者的血流改变情况,并记录下来患者的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以及血栓位置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期,慢性期,经过病理检查后,实验组患者中,处于急性期患者为18例,慢性期患者为15例,对照组患者中,处于急性期患者为19例,慢性期患者为14例。
1.4 统计学分析
参与本实验的6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诊断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血管超声诊断影像学表现情况
经过血管超声检查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能够出现静脉扩张的现象,并发生官腔阻塞,部分血栓处于漂动的状态中,血流信号不能够发生周期性变化;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处于慢性期时,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栓中间能够穿过细束血流,并且显示静脉瓣出现毛糙、反流延长、变硬等症状,并能够发现远端静脉自发血流消失。
2.2 血管超声诊断结果
实验组行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中,31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3.94%(31/33),漏诊率为6.25%(1/16),误诊率为5.88%(1/17),其中,急性期患者为17例,占比为54.84%,慢性期患者为14例,占比为45.16%。
2.3 造影检查结果
对照组患者行造影检查,25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75.76%(25/33),漏诊率为23.53%(4/17),误诊率为25.00%(1/16),其中,急性期患者为16例,占比为64.00%,慢性期患者为9例,占比为36.00%。
2.4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94%(31/33),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5.76%(25/33),实验组诊断方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9,P=0.0394)。
3 讨论
不正常凝结发生于下肢静脉血管中,并导致静脉血管出现栓塞堵塞,使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临床中将该种症状称为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中,主要分为周围型,中央型以及中央型伴有周围型三种[2]。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肤色发紫并伴有胀痛等临床现象,若未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将导致患者血栓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容易产生行动不便、甚至瘫痪等,若患者病情为急性期,进展较快,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命周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被广泛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该种诊断方式具有无创性,并且能够反复操作,能够对疑似病例进行有效确诊,可反复进行检查,同时,能够通过实时动脉检查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确定治疗效果,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3]。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急性以及慢性进行有效分期,主要根据患者超声检查过程中,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栓会有栓子回声表现为直接征像,当患者存在血管扩大血管形态改变为间接征象,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均伴有上述间接征象和直接征象。造影检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误诊和漏诊率相对较高,若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未得到有效确诊,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患者产生行动不便等后遗症[4]。另外,该种诊断方式具有一定创伤性,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耐受,而放弃检查。从本探究中发现,实验组患者行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区分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和慢性期,总诊断准确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诊断急性和慢性分期效果相对较差,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总诊断率为75.76%,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姜敏娟[5]在下肢静脉血栓采用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中得出,超声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64%,造影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3.69%,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结果一致,使本文结果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能够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有效分期,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该种诊断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