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2019-02-26孙姗姗王建国通讯作者廖大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进针

孙姗姗,王建国,田 力(通讯作者),廖大琴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3)

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也称为颈胸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为目前疼痛科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之一。1883年,Alexander与Liverpool治疗癌症时,由于结扎椎动脉时操作失误,伤害了患者的交感神经,结果发现此时镇痛效果十分明显,此后,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而缓解、治疗疼痛的方法初步产生。

目前研究表明,SGB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扩张头颈部及上肢等的血管,从而改善循环、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1]。因此,SGB可应用于上百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尤其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特别为不明原因的疼痛性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也广泛应用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2]。但是由于星状神经节周围存在着众多的重要结构,因而在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通过影像学技术进行引导已成为临床操作的必然。但是,传统的X线引导定位不够精准,且具有辐射,重复性低,因此不能达到精准的预期效果。而超声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无辐射,并且可动态观察药液在体内的分布及针尖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精准性高,不仅可以减少局麻药的用量,更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完全可以避免,同时也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传统盲穿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两种方法,分析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安全性、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在本院收治的56例需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将5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组28例。其中试验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为21~61岁,体重为40~72kg;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为23~60岁,体重为41~75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进行匹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其中排除标准:心肺功能不全或存在严重受损、凝血异常、败血症、神经阻滞异常以及对利多卡因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头后仰,稍偏向对侧,口微张,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平面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采用Philips iU Elite,高频线阵探头,型号为L12-5,选取MSK general参数,引导进针,采用平面内进针法,在超声引导下避开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深方的椎动脉,将针尖引导至第7椎体水平前方颈长肌筋膜表面,轻轻回抽,无血,在超声监测下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复合液5ml,退出穿刺针后,按压穿刺部位,防止血肿及淤血形成。

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头后仰,稍偏向对侧,口微张,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平面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此时食指触及第7颈椎横突,针尖斜面朝向尾端,约穿刺2~3cm可触及骨质,退针少许约0.2~0.4mm,回抽无血,以5ml/20s的速度注入1%利多卡因复合液5ml,退出穿刺针后,按压穿刺部位,防止血肿及淤血形成。

1.3 观察指标

穿刺一次成功率,霍纳综合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

(1)穿刺成功标准: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按上述操作手法,针抵至C6横突基底骨质,回退约2mm回抽无血、液、气,即视为穿刺成功;超声引导下SGB,在超声监测下,针尖触及C6横突基部,回退约2mm,回抽无血、液、气,视为穿刺成功。

(2)霍纳氏综合征判定标准:阻滞侧出现上睑下垂,瞳孔缩小,颜面血管舒张(面红,皮温升高,鼻塞等),视为霍纳氏征。

(3)不良反应:穿刺针误入血管、气胸、穿刺部位疼痛、臂丛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等。

2 结果

试验组共进行224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对照组共进行236次星状神经节阻滞。试验组中有2次未出现霍纳综合征,霍纳综合征发生率为99%,对照组有51次未出现霍纳综合征,霍纳综合征发生率为78%,试验组均为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共26次进行再次穿刺,一次成功率为89%。在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不良发应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异,试验组中仅2例患者在穿刺结束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及穿刺结束后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均未出现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呼吸、循环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但其中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注射点偏向内侧,药物弥散至喉返神经,另有1例患者出现上肢麻木,考虑为部分药物弥散至臂丛神经周围,提示我们药物注射位置必须精准,有相应偏移则会弥散至周围结构,出现相应并发症,因此调整进针点后,即避免出现上述症状。且经本研究发现,与传统盲穿法相比,超声引导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本研究还发现,原认为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最有利位置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然而,在其下方的的第七颈椎横突的前方,颈长肌前筋膜内才是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最佳位置。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比传统盲穿法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更方便,安全性更高,成功率也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够更好的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降低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在临床治疗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星状神经节进针
椎神经节麻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