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胸腰椎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2-26赵成孝
赵成孝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北京 100043)
随着临床影像学不断发展,临床可供选择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多,如何给予患者安全、高效、精准的诊断方式,为疾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加快诊疗过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发病几率较高,多发于16岁到28岁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几率不断递减,结核可累及多个部位,其中以胸腰椎结核最为常见。胸腰椎结核临床症状较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如果不及时给予患者治疗措施,会加重脊柱的病变,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诊断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为此本文笔者特选取30例胸腰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观察CT与MRI在胸腰椎结核诊断应用中的诊断价值,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常规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菌结核药物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16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31±3.51)岁,病程5个月到7年,平均病程(3.15±0.86)年,其中16例胸椎结核、14例为腰椎结核,单椎体结核12例,2椎体结核10例,3椎体结核8例,患者均表现为低热、乏力、盗汗、血沉等临床症状。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对胸腰椎结核的诊断;(2)对本项研究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3)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严重脊柱疾病患者[3]。
1.2 方法
受查患者均由同一影像学小组进行扫描检查,同时给予患者CT及MRI检查;CT检查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参数设置电流200mAs~275mAs,电压90KV~125KV,螺距1.0~1.25,有效层距4mm、层厚5mm,先行平扫,其中8例患者需再行增强扫描,扫描位置为胸椎与腰椎;MRI检查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方位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有效层距1mm,有效厚度3mm,其中13例患者需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所得影像资料均有相同两名影像科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诊断,意见不同可商榷。
2 结果
2.1 CT扫描结果
30例腰胸椎结核患者椎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骨折损坏,具有低密度、不规则形或圆形的骨皮质缺损区和骨松质破坏情况;其中明显骨质增生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虫蚀状骨质破坏3例,碎骨状骨质破坏2例,骨质边界硬化3例,并且20例患者可见高密度颗粒状死骨影,5例患者椎旁软组织可见模糊、密度不均的微小量死骨、范围、肿胀程度超过椎体病变范围。
2.2 MRI检测结果
30例受查患者MRI显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边缘骨质破坏情况,患者T1W1与T2W2具有混杂信号、中信号、偏低信号、高信号及混杂高信号,14例患者T1W1与T2W2具有低信号及混杂低信号的骨质破坏,坏死区可见明显水肿区域,模糊边界,12例患者出现椎体间隙狭窄、缩小、消失或椎间盘破坏情况,10例患者T1W1与T2W2具有混杂高信号,椎体成楔形变化,14例患者T1W1与T2W2具有中信号、高信号,椎体可见模糊边界,可见明显脓肿;13例增强扫描患者中有9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3 讨论
胸腰椎结核是脊柱结核好发部位,临床症状较多,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若没有及时给予患者治疗措施,甚至会造成脊柱畸形情况的发生,严重会导致下肢瘫痪的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CT与MRI是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MRI检测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由于MRI检测费用较高,造影剂的使用对患者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4]。CT检测临床具有便捷、低廉、性价比的高的优势,同时临床诊断价值高,可明确显示胸腰椎结核病理结果,利于临床诊断[5]。本项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有16例胸椎结核,14例腰椎结核,CT扫描显示骨折损坏具有溶骨性、虫蚀状、碎骨状,骨质边界硬化,可见高密度颗粒状死骨影,微小量死骨、范围、肿胀程度超过椎体病变范围;MRI扫描显示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伴有骨质破坏,可见明显水肿区域,模糊边界,椎体间隙狭窄或椎间盘破坏情况,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两种诊断方式在诊断结果上具有一致性,诊断价值相同,为了降低临床误诊及漏诊情况,可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式提高临床诊断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