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应用
2019-02-26季德江冶尕西关淑婷任文静张萍艳
季德江,冶尕西,关淑婷,张 瑜,任文静,张萍艳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瘢痕疙瘩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性有关,由皮肤伤口愈合或不明原因所致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的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其形态特征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好发于胸、上背、肩部、耳垂、下颌和关节区域,既影响美观又妨碍皮肤功能,还会对机体相关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产生影响[1]。中医外科称之为“肉龟疮”“蟹脚肿”“锯痕症”等。瘢痕疙瘩一般发生于外伤后,病程长久,无自愈倾向。祖国医学认为瘢痕疙瘩的病因为风、寒、痰、湿、瘀血、火热[2]等,是由毒气壅滞、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痰湿搏结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衣食起居的不规律以及环境污染等均可导致人体正气不足,邪气内侵,阴阳失衡,致使瘢痕疙瘩的形成。《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针者,虚则实之,实则泄之,菀陈则除之。”所治病症从《内经》记载的10余种,发展到《放血疗法》[3]的103种。刺络拔罐疗法是放血与拔罐的结合,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治疗瘢痕疙瘩具有重要作用。
1 瘢痕疙瘩的历史沿革及病机特点
《中医大辞典》中将瘢痕疙瘩称为“蟹脚肿”“肉龟疮”,近代医家还有根据其形态而命名为“锯痕症”。古代对瘢痕疙瘩的认识有很多记载,如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明·《普济方》、晋·《刘涓子鬼遗方》中均有治疗瘢痕的记载。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宋·《太平圣惠方·灭瘢痕诸方》记载:“夫瘢痕者,皆是风热毒气,在于脏腑,冲注于肌肉而生疮胗。及其疮愈,而毒气尚未全散,故疮痂虽落,其瘢犹黯,或凹凸肉起。”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胸膺脐腹部》中对本病的病机、发病部位及临床症状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肉龟疮乃由心肾二经受证。生于胸背两胁间,有头有尾,且有四足,皮色不红,突起二寸,疼痛难忍。”
中医历经千年的发展,历代医家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经验逐渐丰富,理论逐渐成熟。总结前人经验,可将瘢痕疙瘩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人体正气不足,热毒入营,湿毒蕴肤;或脾胃湿热,内外合邪泛发肌肤;复有金刀、火毒、毒虫外伤;气滞血瘀,血行不畅。
2 刺络拔罐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理论依据及其操作
2.1 刺络拔罐法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血是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环于经脉中的液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客观地指出血是供养全身各器官、脏腑,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气血充足,运行正常,则精力充沛,抗病力强,故有“血气者,人之神”之说。气血亏虚,外邪凑之,则引起人体气机逆乱,疾病发生,故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素问·血气行志篇》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刺络拔罐法作用于络脉及皮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正常,人体组织重新得以濡养,是“宛陈则除之”这一重要治疗原则的具体表现[4]。从中医角度,通过放血祛除邪气可发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恢复正气的作用。中医治病离不开经络,而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素问·调经论》 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刺络拔罐疗法正是直接作用于皮肤经络系统来调整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将体内的风、寒、湿、瘀血及火热等各种邪气从皮毛吸出。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止痒必须疏风”[5]的理论,且风为百病之长,易夹寒、夹湿等观点,本法可疏风祛邪,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脏腑官窍得以充分濡养,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同时临床研究发现,针药结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瘢痕疙瘩可增强其治疗作用。王寅教授采用火针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在病变处取穴,火针急进急出,深达瘢痕底部,针刺后迅速拔火罐,留罐5~8 min,以黏液或血液尽出为度[6]。黄泽春等[7]应用针灸围刺配合外敷中药及瘢痕霜治疗65例瘢痕疙瘩患者,设立单用瘢痕霜为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李慧等[8]采用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瘢痕疙瘩42例,总有效率为95.23%。
现代研究表明,刺络不但可以改善微循环,还会刺激局部组织而引起一些特有的生化改变,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改善血液循环,组织内的致痛物质可随着血流而被清除[9]。拔罐由于具有很强的负压吸吮力量和温热作用,可使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从而产生瘀血,引起自身溶血现象,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介质,有效调动免疫系统[10],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11],能改变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12],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13],有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14]。刺络拔罐法还能调控机体温度,起到退热、镇痛的作用。
笔者认为,中医所言血、气在人体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熟知血气与刺络拔罐的关系,可为中医体系诊病、治病提供理论支撑。血、气在人体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结合瘢痕疙瘩“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泛发肌肤”的病机特点,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是治疗该病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刺络拔罐法治疗瘢痕疙瘩的具体操作及其血液分析
操作要点:首先根据瘢痕疙瘩的位置选择适宜体位,充分暴露操作部位并消毒,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施术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持梅花针(或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叩击(或点刺)存在瘢痕疙瘩的部位周围,要注意避开瘢痕疙瘩,根据瘢痕疙瘩范围的大小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叩刺(或点刺),次数及深度要适宜,落针要稳、快、准,使之出血;用闪火法留罐,留置10~15 min后起罐;起罐时不能迅猛,避免罐内污血喷射而污染周围环境,用消毒棉签清理皮肤上残留血液,清洗火罐后进行消毒处理。对刺络拔罐所吸拔出的血液颜色、外观、黏稠度及皮肤改变等进行观察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血色紫黑而暗提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瘀现象;血色发紫并伴有斑块为寒凝血瘀证;血色鲜红而艳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证;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为风邪或湿证;吸出泡沫样液体提示有风邪;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则有湿热毒。
3 验案举隅
朱某,女,45岁,201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平日喜食海鲜及冷饮,自诉后背出现红色肿块1年余,隆出正常皮肤,呈结节状、条索状,色红,质地韧,时有疼痛,皮肤无破损,进食辛辣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遂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瘢痕疙瘩,行激光疗法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瘢痕有所软化,但局部有明显向外延伸的毛细血管,且瘢痕数量渐增。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刻诊:神清,精神可,后背部多发散在红色肿物,高出皮肤,形态不一,时有疼痛,无破溃,无发热,纳食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涩。实验室检查和查体提示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正常,皮肤划痕实验阴性。中医诊断:锯痕症(湿热蕴肤证)。西医诊断:瘢痕疙瘩。治则:泻热毒祛湿热。治疗经过:第一次治疗采用三棱针局部刺络拔罐,出血约50 mL,嘱患者清淡饮食,避风寒,避免感染。6月21日二诊时,瘢痕疙瘩变小、变软、颜色变淡,稍有疼痛,继续局部刺血治疗。每周1次,治疗1月后患者瘢痕疙瘩基本消退,无疼痛。3个月后随访,经4次刺络拔罐治疗,瘢痕疙瘩数量及大小未变化,无疼痛等不适。
按:刺络拔罐法是中医外科常用疗法之一,治疗瘢痕疙瘩有独特作用,其副作用小,疗效好,作用直接,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结语
瘢痕疙瘩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之一,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更影响美观,妨碍皮肤功能。刺络拔罐疗法针对瘢痕疙瘩的病因病机特点,疗效直接,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