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聚类分析的骨伤科疾病中药用药规律观察

2019-07-16林育佳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骨伤科处方规律

林育佳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24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骨伤科疾病发病人数明显增加,造成我国在医疗领域人力、物力、财力承受巨大负担。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效果明显,且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然而,在如何更加客观分析骨伤科中药的用药规律,总结推广中医治疗成果方面的工作仍有不足。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简称“本院”)作为骨伤科专科医院,具有病例充足及中医药治疗经验丰富等优势,笔者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本院骨伤科门诊遣方用药进行观察分析,客观探索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抽取中药房管理室在2017年4月-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处方,根据处方用药情况建立Excel数据库。

1.2 抽样方法

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统计每月骨伤科门诊总的处方数,按照每月抽取50张处方的设想,总处方数/50=抽样间隔数,每隔1个抽样间隔数抽取1张处方,以此类推,每月抽足所需样本数50张。

1.3 纳入标准

①第一诊断为骨伤科疾病;②处方为骨伤科内服汤剂。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入选处方共587张,其中男性患者251例,女性患者336例。男女比例约为1∶1.34,年龄为15~86岁,平均年龄为(45.28±5.69)岁。

2.2 骨伤科门诊高频中药统计结果

根据中药出现频次的高低排序,前30位中药出现频数、频率,见表1。可以看出,频率40%以上有3味中药,分别是甘草(256/587,43.61%)、茯苓(243/587,41.40%)、桑寄生(241/587,41.06%),频率在30%以上有9味中药,分别是赤芍(221/587,37.65%)、杜仲(220/587,37.48%)、牛膝(218/587,37.14%)、川芎(210/587,35.78%)、熟地(208/587,35.43%)、党参(204/587,34.75%)、当归(199/587,33.90%)、白芍(193/587,32.88%)、独活(181/587,30.83%)。

表1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3 药物性味归经、药物功效频次统计结果

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分类,对本研究中前30位高频中药(表1)进行性味归经(表2-4)、药物功效(表5)统计,结果显示:药性以温(微温)性最多,后依次为平性、寒(微寒)性、凉性、热性;药味以甘(淡)味最多,后依次为苦味、辛味、酸味、咸味;药物归经以入肝(胆)经最多,后依次为脾(胃)经、肾(膀胱)经、心(小肠)经、心包(三焦)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最多,后依次为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止血药。

表2 药性频次统计结果

表3 药味频次统计结果

表4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结果

表5 药物功效频次统计结果

2.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由图1看出,当类间距离为20时,可聚为3类,各味中药分散性好,且中药类别分布清晰合理。第一类:秦艽、制川乌、独活、威灵仙、木瓜、桑寄生、羌活、葛根、桂枝;第二类:白术、薏苡仁、茯苓、枸杞子、山药、杜仲、黄芪、淫羊藿、当归、白芍、熟地、党参、牛膝、甘草、黄柏;第三类:丹参、莪术、川芎、红花、三七、赤芍。

3 讨论

临床上骨伤科疾病非常多见,特别是作为骨科专科医院,骨伤科疾病相对集中。在研究处方统计中发现主要以3类为主:一是退行性疾病,如脊柱四肢关节退行性关节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二是劳损性疾病,如颈肩胸背腰肌劳损、四肢关节过劳筋伤、腱鞘炎等;三是急性损伤,如四肢关节扭挫伤、颈胸腰扭伤、四肢脊柱骨折脱位等。研究结果显示骨伤科门诊中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可发于各年龄阶段,其中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平均年龄为(45.28±5.69)岁。

中医学认为退行性疾病和劳损性疾病多与“痹证”相关,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素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诸外邪、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治则为补虚泄实,治法为补肝肾、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清热祛湿等。本研究发现,前30位高频中药中以甘草在骨伤科中药运用中最多,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占比43.61%。药物类别中以补虚药最多,占比1/3以上,且药性以温(微温)性最多,药味以甘(淡)味最多,药物归经以入肝(胆)经最多,后依次为脾(胃)经、肾(膀胱)经等。性味归经观察结果与补虚药性味归经情况大致相符对应。

中医学对急性损伤疾病,一般三期辨证论治。早期为血肿形成期,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治疗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为主;中期肿胀渐消、筋骨新生而不坚,治疗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主;后期经络疏通、筋骨渐壮、肝肾脾胃多有不足,治疗以补益脾胃气血、肝肾筋骨为主。研究发现,用于损伤早期的活血化瘀药亦是骨伤科门诊中常用的中药,如有牛膝、川芎、红花等排位在前15位损伤中后期的补虚药及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祛风湿药也特别常用。

图1 前30位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法是用数理统计来探索给定对象的适当归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要通过距离的远近与相似程度来判断个体是否有聚集现象,具有一定客观性,可用来发现数据内在分布规律[1]。聚类分析法常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研究,李志远等[2]运用于风湿类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规律分析,饶媛等[3]运用于总结名老中医治疗各类疾病临证遣方的用药规律,靖琳等[4]运用于肿瘤类疾病晚期大肠癌在中药用药方面的规律,等等。研究中,笔者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以期用客观的手段探寻骨伤科中药用药规律。

参考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的中药分类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第一类中秦艽、制川乌、独活、威灵仙、木瓜、桑寄生均为祛风湿药,多具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羌活、葛根、桂枝为解表药,同时具有解肌、温经通脉、胜湿止痛等作用,也常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第二类中大部分为补虚药,细分补气药有白术、山药、黄芪、党参、甘草;补阳药有杜仲、淫羊藿;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补阴药有枸杞子;其余药物,薏苡仁、茯苓为利水渗湿药,同时具有健脾作用;牛膝为活血化瘀药,同时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黄柏为清热药,对临床湿热所致骨伤科疾病常用。第三类中丹参、莪术、川芎、红花为活血化瘀药;三七为止血药,同时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赤芍为清热药,同时具有祛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骨伤科临床疾病。

通过对骨伤科门诊中药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发现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客观科学的依据,也为药房在中药采购、分类摆架、用药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骨伤科处方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人间处方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巧解规律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