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2019-07-16熊桂玉黄馨慧刘舒凌王晓珊朱明凤
熊桂玉,黄馨慧,刘舒凌*,王晓珊,张 兵,朱明凤
(1. 广西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蛤蚧属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又称仙蟾,国产蛤蚧主产于广西、云南,进口蛤蚧主产于越南,全年均可捕捉,野生蛤蚧以活动季节5-9月捕捉为主。蛤蚧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平、味咸,归肺、肾经,为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久咳虚喘要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肾肺不足、阳痿遗精、虚喘气促、劳嗽咯血、小儿疳积等[1]。为继承和发扬蛤蚧传统炮制经验,笔者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文献,对其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研究进行归纳论述,现总结如下。
1 蛤蚧炮制历史沿革
1.1 古代炮制方法
中医传统认为蛤蚧“效在尾,尾不全者无效”“毒在眼,须去眼……”,故历代使用均去头、足。蛤蚧净制方法始载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误伤尾也”,提出“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说”[2];宋代《证类本草》始载“蛤蚧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3]。明代《普济方》有“别研、去虫,生用”[4];清代《得配本草》“去眼或去头足”[5]。
蛤蚧质地坚韧,气腥,未经加工处理不易制剂,临床应用多为炮制品。蛤蚧炮制后减少腥味,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剂。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有“酒浸焙法”“纸焙炙”[2]。宋代《太平圣惠方》有“酥炙”“醋炙”[6],《博济方》有“炙香”[7],《圣济总录》有“酒蜜涂炙”“酒浸酥炙”[8],《洪氏集验方》有“煅存性”[9]。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前法,并新增《普济方》“米泔洗酥炙”“青盐酒炙”[10],《串雅内外编》“酒浸”[11]等法。蛤蚧历代炮制方法见表1。
表1 蛤蚧炮制的历史沿革简况
1.2 现代炮制方法
与古代炮制方法相比,蛤蚧现代的炮制方法大都沿用古法。现代常用炮制方法为净制、酒制、油酥制、蛤粉制、烤制,此外,还有部分省市采用其他炮制方法,如江西采用滑石粉烫蛤蚧、酒焙法,蒙古族奶油酥炙和醋浸烤制等炮制方法,滑石粉烫炙、奶油酥炙为后人所创。在净制法中,中国药典与多数地方炮制规范为除去鳞片及头足,个别地方炮制规范,如北京、天津,为原药材除去杂质,而未做去头足的规定。酒制法中,中国药典与多数地方炮制规范为酒浸烘干法,亦有酒浸焙干法,辅料多为黄酒(除湖南省炮制规范用白酒外),辅料酒的用量规定并不统一。蛤蚧现代炮制方法见表2。
表2 蛤蚧现代地方炮制辑要
1.3 炮制作用
蛤蚧生品以补肺益精、纳气定喘见长。生蛤蚧不利于粉碎调剂,腥味重,口感欠佳,古代所采用的炮制方法均能起到矫臭矫味,改善口感,便于粉碎调剂的作用[17]。蛤蚧不同炮制方法,作用亦各有偏重,酒浸焙、酒浸酥炙借酒行药势增强补肾的作用,多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损的阳痿;醋涂炙借醋敛气之功增强补肺的作用;蜜炙增强补肺气的作用;酒蜜共炙增强补肾、补肺的作用;青盐酒共炙引药入下焦,使其补肾作用更强;煅法将蛤蚧制成炭药,用于止咳、止咯血;矫臭矫味以酒炙法、醋炙法和蜜炙法为佳[17]。蛤粉烫蛤蚧加强蛤蚧止咳喘的作用[18]。油酥蛤蚧具有香气,腥气减少,易粉碎,其功效为补肾益肺、纳气定喘,常用于肺虚咳嗽或肾虚作喘的治疗[19]。蛤蚧经油炸法和油脂涂酥烘烤法,均能使其质地酥脆。奶油酥炙蛤蚧有补精壮阳、增强体力、祛肾寒的功效,蒙医用于腰胯酸痛、肌肉痛、肾脏痼疾、尿频、下肢沉坠等病的治疗[20]。
2 蛤蚧现代炮制
2.1 炮制前后化学成分
蛤蚧含有蛋白质、18种氨基酸、脂类成分(如磷脂、脂肪酸)、微量元素、胆固醇、生物碱类、性激素样物质等。研究表明,蛤蚧各部位未检测出胱氨酸,所含氨基酸种类并无差异,含量上有差别,各部位氨基酸总量依次为:尾部、体部、头部、爪部、眼部,其中眼部组氨酸、色氨酸含量高于其他部位,谷氨酸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均值,眼部其他13种氨基酸含量低于其他部位均值[21]。蛤蚧尾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蛤蚧体,赖氨酸含量达1.38倍[22]。蛤蚧不同部位的成分和毒性研究表明:蛤蚧头、体、尾的氨基酸含量基本相似,其中爪部、眼部含量偏低,头部、爪部未见有毒性反应,故可保留头、足药用,充分发挥其药效[23]。
蛤蚧含有丰富的锌、铁、镁、钙等无机元素,蛤蚧尾锌、铁含量最高,锌含量是体部的42倍;蛤蚧身镁含量高,头部钙含量高[20]。现代研究证实蛤蚧体、尾、头及足中微量元素基本一致,头、足有明显的药理作用,无毒副作用,且所占药材比例较大,可将蛤蚧头、足作为药用部位用于临床,扩大药源[24]。
江西省多采用滑石粉烫制法炮制蛤蚧,试验表明,用滑石粉炒制蛤蚧,炮制中氨基酸总量略高于酒拌烘干品,且易于粉碎[25]。
2.2 炮制前后的药理毒理
蛤蚧头、足、身、尾各混悬液经小鼠口服后,能明显对抗氢化可的松所致免疫抑制作用[26]。蛤蚧乙醇提取物5 g/kg腹腔注射,增加强的松龙或环磷酰胺造模小鼠的脾脏重量、白细胞数、炭粒廓清指数和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中溶血素含量[27]。蛤蚧尾对雄性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效果优于蛤蚧体[28]。蛤蚧身、尾60%乙醇提物,对四氢嘧啶造成的高血糖小鼠有一定降糖作用[29]。林启云等[29]实验研究表明,用3 g/kg体重的蛤蚧身或尾的60%乙醇提取物,能加强豚鼠白细胞的移动力,增强肺、支气管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蚧体及尾的乙醇提取物给豚鼠肌注,可对抗氧化乙酰胆碱所致痉挛性哮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有直接松弛作用[30]。
历代本草对蛤蚧的毒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头、爪,故蛤蚧使用多去头、足。罗谋伦等[31]实验研究表明蛤蚧醇提取物135 g/kg灌胃给药,未见小鼠毒性反应。龚千锋等[25]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蛤蚧眼部提取物可引起小鼠躁动不安,四处走窜,轻微抽搐等反应,表明蛤蚧头部有小毒。用蛤蚧眼、头、足做猴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均未见不良发应[32]。胡觉民等[30]实验研究表明小鼠灌服鲜蛤蚧眼匀浆或乙醇提取物(相当于成人剂量50、100、200倍)以及蛤蚧脑匀浆(相当于成人剂量50倍),犬灌服蛤蚧头乙醇提取物(相当于成人剂量50、100、200倍),观察72 h,各组动物均活动、进食正常,未见异常反应。广西部分产区有不去头足食用的习惯,用于治疗小二滞食,每次1~2只,未见不良反应[33]。蛤蚧产地加工亦有不去头、足或眼,只有浸酒才除去眼睛,当地老药工认为,去眼可以提高药酒色泽,并非去毒之意[33]。
2.3 炮制工艺
蛤蚧炮制工艺研究文献尚无报道,仅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炮制工艺条件。蛤蚧酒制工艺中,取净蛤蚧去头、足,用黄酒浸透,置烘箱内,在110~120 ℃温度下烘至外表略呈微黄色[34];或在145 ℃温度下烘烤,中途喷淋白酒3~4次,酥炙至黄色、松脆[35]。大生产中可以采用80 ℃烘烤8 h,酒淬1次,再烘烤8 h[36]。酥油(芝麻油)均匀涂于蛤蚧一面,放入微波炉用高火加热1 min,冷却后再涂酥油加热,如此反复2~3次,至表面微黄,未涂酥油的一面有油渗出为宜,取出放凉即可,每100 kg蛤蚧,用10 kg酥油[37]。
3 结语
蛤蚧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选择炮制辅料及炮制工艺对蛤蚧生产加工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草著作中多记载蛤蚧效在尾,毒在眼,现代药理试验和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蛤蚧头、足等各部位未见毒副作用,蛤蚧眼、足有毒性记载但缺乏药理基础。现代蛤蚧炮制工艺多集中于传统净制工艺,如对去头、足的药理毒理、化学成分研究,而对其他炮制工艺的原理,如酒制如何增效,以及炮制工艺的制定,如炮制辅料、炮制温度、炮制时间等鲜有研究。炮制原理不明,炮制工艺难以控制,不利于临床应用以及炮制品的大规模生产,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水平较低。在今后对蛤蚧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对蛤蚧炮制前后的药理药效研究,同时促进炮制工艺的优选、改革与创新,完善蛤蚧饮片的质量标准,达到炮制原理明确化、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化,获得生产质量稳定、可控的蛤蚧饮片,以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