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2019-02-26李焕荣
杨 敏 李焕荣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活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易变性与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需要把握以及利用跨区域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借助信息化手段减弱其负面影响,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近年来区块链迅速崛起,并凭借其可追溯、加密、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区域协同创新过程往往存在信息泄露、产权归属等不确定性问题,造成创新活动很难实现。因此,将区块链应用于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密信息、保护产权,同时使各区域无论是在产业还是在制度方面都可以更好地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点。因此,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大湾区发展迫在眉睫。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主要城市。由于大湾区城市群政治体制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区域合作创新行政壁垒、资源要素整合有限、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协同创新理论,从复杂系统视角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保障协同创新有效驱动大湾区发展。
一、协同创新与区块链
(一)协同创新
1.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ation)指不同创新主体(国家、区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协同概念出自协同学理论,关键是在复杂的创新网络中相互配合,最大效能地完成分工与协作,目的在于实现1+1>2,提高要素使用率,减少资源冗余,提升经济效益。根据实现路径的不同,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内部协同创新是内部各要素之间共同作用,提升创新能力;而外部协同创新注重创新主体之间资源共享与知识信息的不断流动,共建合作联盟关系,共同完成创新过程。
区域协同创新是在一定区域内将各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进行整合,并能够产生溢出效应。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区域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毛磊等(2017)从多维邻近视角进行分析,影响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认知邻近>地理邻近>组织与社会邻近>制度邻近。而Keld Laursen等(2011)研究表明,地理空间毗邻性对企业与大学之间是否进行合作的影响弱于大学机构质量对其的影响,因此大学机构是协同创新中重要的创新主体。臧欣昱等(2017)从效率视角出发,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动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较多的创新主体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白俊红等(2015)从区域间创新要素的动态流动视角出发,认为政府的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长期有益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Loet Leydesdorff等(2015)通过对俄罗斯协同系统的测量,认为加强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流通和高科技的流动有助于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Anna Trunina等(2018)在研究中也指出,可信度是社会和经济互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关村与硅谷企业进行对比发现,美国公司往往比中国更信任他们的伙伴,并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好的合作,达到双赢。
2.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协同机制既关注系统整体又关注系统要素,强调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互动、要素和系统间的互动以及环境中系统与系统间的互动,有助于解决企业内外部要素流动。毛汉英(2017)认为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目前协同机制已逐渐从产学研协同机制发展为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协同的现存机制仍不健全。例如,参与机制需要让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其中,共享信息,构建协同网络,推动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推动企业的协同创新。叶伟巍等(2014)从“要素—能力—绩效”三阶段对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较大影响,但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各主体迅速识别有效的信息资源,将之转化为创新能力,共同提高创新绩效,因此创新网络中促进创新的首要条件是具备识别机制。信任是组织内部、高校与行业之间协同的基础,解决知识分享与保护、加强网络中知识联结的机制,通过创建稳固的平台促进协同,构建信任机制,解决区域协同创新存在的文化制度等障碍,并保证各主体之间的共同参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联盟关系的长久性。
综上所述,区域协同创新的首要前提是要素能够在各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但促进其流动的基础为各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最大化边际收益,促进知识外溢,提升各区域创新效率。由于我国过度强调区域间的竞争关系,不注重发展合作关系,从而使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诸如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阻碍了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创新网络中主体间的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是建立相互合作关系的基础,而外部知识来源是企业内部基础知识的重要补充,对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为了弥补自身资源、技术的不足,会与商业伙伴建立联系获取外部知识,但对于区域协同发展会遇到文化、制度等更多的障碍,特别对于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较强,不愿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因此需要构建机制来促进协同发展。由于目前区域不断发展,政策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技术的进步,为解决协同创新提供了机会。
(二)区块链
在比特币掀起的热潮中,区块链得到了各界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区块链(分布式分类账技术)是一种网络软件协议,它允许通过因特网安全地转移货币、资产和信息,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如银行等。区块链是在多主体且无需相互信任的条件下,通过去中心化和加密技术,使系统中所有参与者协作,集体记录、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在这个数据库中,信息可以被增加,但不可篡改,并通过链条来见证任何变更,始终能够被证实。同时区块链被认为“无需信任”,因为它们消除了在进行数据交易中不得不信任第三方机构的条件。根据定义,区块链特性包含了去中心化、安全性、储存性、共享性;在双方交易过程中,不需要第三方参与,相当于每人都有自己的账本,对信息进行储存,并且这些记录可以随时被追踪;由于是多方主导,不是一方主导,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不可篡改性。
由于区块链提供的数据具有透明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高效性和低成本性,因此可以潜在地被应用于涉及数据交换并需要安全性的诸多业务活动中,如影响商业模式创新。Swan(2017)指出,区块链不仅仅应用于数字货币,其主要应用也包括实时货币转移和支付、财产登记、合同协议和身份确认等。区块链作为数字财产登记管理机构,可用于记录、转移和查验资产所有权(如汽车、股票、债券、抵押和保险等),以及保护敏感文件或记录(如护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Engelhardt(2017)将区块链引入医疗行业,用于解决目前医疗健康领域存在的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成本高昂等问题。区块链也有助于企业建立顾客关系管理系统,减少资源冗余,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区块链已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商业活动中,促使交易更加透明,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保证数据安全。区域协同创新涉及企业、行业、政府机构,在诸多业务活动中,必然存在信息流动受阻、数据安全等问题,而区块链不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还能促进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
(三)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和GDP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人均GDP、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设大湾区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带动各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大湾区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学者的观点,对其特征进行总结,主要分为制度环境、资源、创新主体以及表现出的创新需求与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粤港澳大湾区特征
二、基于区块链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在对区块链的应用研究中,学者关注度集中在金融行业。在跨区域合作发展的问题上,区块链基于其特性使各项交易公开透明,创新主体参与其中共同监督与管理交易的公平公正。在所有过程中,加密技术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打造双方交易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推动行业发展,因此基于区块链构建参与机制、共识共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并作用于区域协同发展。参与机制构建完善已有机制,是协同网络中创新主体共建联盟关系、促进协同创新的前提;共识共治机制保障创新网络主体间协同的正常、高效运转;信息共享机制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区块链是去信任化的技术,参与者不需了解对方的背景资料进行合作,因此构建全新的信任机制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是与商业伙伴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一步,其他三个机制的构建对于信任机制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所有主体参与其中可以公开透明地共享信息,降低彼此的不信任。而跨区域的创新主体处于不同制度环境,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划,存在文化差异、产权保护、平等问题,需要借助区块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弥补目前机制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使不同区域的政府、非盈利机构、企业能相互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来降低成本。各政府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避免更多相似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最终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协同创新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如经济制度、文化环境等)、各区域的资源分配不均与发展不平衡、各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协同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图1 协同创新机制模型
1.宏观环境差异影响创新主体间合作。首先,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各个城市处于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政策,教育重视程度不一,对城市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权力难免会产生冲突,延缓合作进程;其次,由于粤港澳三区域严格的边境管理,劳动、产品、技术、人才等都不能自由流动,极大地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贸易合作;最后,地理位置虽临近,但每个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利益诉求,社会习惯与文化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汪云兴(2018)也认为受三地创新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通依旧不便,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仍然不足,亟须创新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新制度改革供给,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因此,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资源流动的同时,也应关注各区域之间的协作,抓住大湾区这个机遇,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升级,不同区域之间互相借鉴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促进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2.资源分配不均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分配着不同的资源。例如,东莞制造业发展较快,深圳拥有先进的技术,香港有全球领先的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深圳与广州的发展一直保持增长的速度,2017年上半年深圳、广州GDP分别为9 891.48亿元、9 709.02亿元,占全省GDP的46.71%,增量均超过了1 000亿,而深圳比广州的增量高出53亿,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大城市占全省GDP总额的71%,而广东省其他城市与这四大城市经济差距较大。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特殊创新要素,具有资本含量高、经济创造力强等特征,人才聚集产生的效应在复杂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通过人才流动与共享形成知识融合,并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港澳与内地人才分布不均,交流较少,在高校合作方面,虽然有一些互动,但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的需要。研发投入也同等重要,深圳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较高,R&D费用较高,2016年总研发支出为8 429 693万元,专利授权量为75 043件,比广州多出26 730件。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城市资源以及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匀,加上自身拥有不同的优劣势,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冗余资源,而另一部分资源又不足以满足创新需求,未达到效益最大化。
3.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对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协同创新需要企业之间合作研发,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从而提高研发效率。由于知识产权往往会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所创造研发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会越强,风险会越高;知识产权风险一经产生,损失巨大,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对知识产权风险予以关注。高新企业往往对本企业核心知识进行保密,不泄露于合作方。一方面,对企业知识产权过于保护,会与合作方产生一种隐形的隔阂,产生不信任,很可能导致合作失败。对于跨区域合作,将会面临更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所掌握对方企业相关真实的信息少之甚少,信任感也会随之降低,增加失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造成其他企业在其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这也是目前粤港澳地区施引专利低下的一个原因,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但知识产权保护必不可少,若对知识产权不采取任何措施,将会造成企业自身利益受损。因此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是发展新合作重要的障碍和持续的挑战。
4.利益分配。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合作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利益该如何分配。利益分配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协同创新过程中一般涉及企业较多,分配较为复杂;可能会存在某些主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虚报自己的付出,而其他主体无从获知具体情况。粤港澳处于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管理政策等,其专利、成果以及其他物质利益的归属权问题较难抉择,这种机会主义存在的概率更高。那么利益该如何分配才能达到公平公正?只有各区域享有同等利益,提高创新主体积极性,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信息流动、资源分配、交易等问题,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为其提供一个突破口。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协同创新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
1.共识共治机制保证交易的可靠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在区块链中,共识机制指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间达成共识的认证原则,用来认证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减少虚假交易。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的交易,可以采用共治机制,自动阻止交易进行,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利用区块链的共识共治机制可以加强区域间互相监督,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区块链在创新网络中有自己的一套密码,只有相关人员才能解码信息,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加上这种不可篡改性,极大地消除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不信任感,优化流程,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群的创新主体之间所构建的联盟链,在同一联盟链中,交易规则相同,不存在制度文化差异对交易造成分歧,共同识别交易信息可靠性,共同管理交易活动。
2.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区块链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特征加快了信息在创新网络中的流动速度,因此各创新主体可以高效率获取所需资源。鉴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资源分配不均,存在冗余资源,需要较快识别机会,将闲散的资源拼凑整合,发挥最大效用。近期一批创业学者引入资源拼凑概念,将其作为一种应对资源短缺的新机制,认为在资源短缺情况下,资源拼凑可以帮助企业“无中生有”地应对挑战和进行创新。所谓“无中生有”是企业本没有实现创新的资源,但可以通过快速识别与反应将手边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应对挑战,实现创新绩效。赵兴庐(2016)研究指出,资源拼凑要实现企业绩效,主要通过资源整合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创新主体可以通过在竞争市场上快速的识别能力以及行动力(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创新速度以及创新独特性。粤港澳各城市主体要想更好地具备这两个能力,就需要在大湾区这个开放的环境下,利用区块链构建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要素流动,共享信息、资源等要素,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利用率。
3.参与机制跨越了制度文化等障碍,增加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有利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区块链核心技术包括分布式账本,每个参与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手中都有一本账本,它不属于任何一台电脑,并按时间戳记录了所有的交易信息,其中参与者是隐秘的,共同参与并监督交易进行;在区域创新网络平台中,无论是各区政府还是企业都可以参与到协同创新过程中,共用一套数据密码,冲破了制度文化的障碍,所有信息对参与者公开透明,弱化了信任在交易中的重要作用,即使粤港澳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合作,也不会受环境等因素限制,同时也无需信任;进行利益分配时,根据创新网络中交易参与投入进行衡量,保证公平公正,促进创新协同。
4.信任机制弱化环境因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在合作中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前提就是主体间相互信任,无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区域,信任机制的构建都有利于协同创新,特别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双方信息不对称,不清楚对方所提供信息是否真实,因此信任机制的构建对于不同制度下的政府、企业、非盈利机构至关重要。良好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当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时,他们可以专注于眼前的研发挑战,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潜在发明的权利进行谈判或处理不能预期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与不可篡改特性,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会按照时间顺序保存,在这个安全的平台上,任何企业无法造假,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可以保证粤港澳大湾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减少机会主义。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难以做到有效合作,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但区块链的加密技术与不可篡改性,增加了主体之间的信任,若不是相关人员则无法获取核心数据,保护知识产权。
三、相关建议
基于区块链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解决了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难题,但目前发展并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为了促进区块链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更好地应用,以及考虑到降低政府之间不相容率,提高要素流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每个城市发展重心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基于分工与协作理论,发挥每个城市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协作对于区域协同创新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拥有9+2座城市,这个区域所涵盖的每个城市在创新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定位,香港在吸引外资上具有优势,能够汇集大量资本,因此金融业发展较快;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人才聚集排名靠前的两座城市是香港、广州,囊括高校数量较多;深圳属于大湾区中研发能力最强的城市,容纳了各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其他各城市也发挥着各自特色,如澳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业、广东周边城市(如东莞、中山等)的制造业以及舒适的生活区。发展大湾区经济要以广州、香港、深圳为核心城市,其经济效应辐射到各周边城市,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扩散。在明确各城市自身优劣势之后,有助于区块链的协同创新机制更准确地推动要素、资源共享,加强各城市分工与协作,提升创新效能。
2.学习区块链思想,对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动态性进行控制。创新是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进行管理、对全过程监督的一项活动,具有多变、复杂的特征。在应用区块链前,需要对区块链思想进行学习,广州与香港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掌握区块链相关知识,并将人才率先输送至试点行业,对行业特征进行预先掌控,将区块链思想深入到各企业部门。加强对质量监控、评价,运用全面质量管理PDCA持续改进,全员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共同促进创新成果产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其他手段提高生活质量、城市运营效率,通过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来建立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湾区。
3.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流、资金流、人流运作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存在差异,信息、人才、资金等流动都会存在一定壁垒,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发展大湾区经济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保证区域创新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应用。将区块链技术深入到各项交易过程中,来弱化制度差异性,促进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输送人才。例如,深圳研发紧缺人才,广州和香港各大高校与深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验室来促进创新;香港各金融机构可以快速识别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带动企业的创新活力;其他周边城市房价相对较低,为人才提供生活保障,制造业利用湾区优势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拓宽销售领域。因此,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保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