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辅修教育调查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西医科大学辅修英语专业本科为例

2019-02-25陆晓婷李继娇朱涪翠闫翔娜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辅修英语专业专业

苏 静,陆晓婷,李继娇,朱涪翠,闫翔娜

(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程,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将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G.L.Engle,1977),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学科结构之间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确认将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在此背景下,医学类院校辅修专业的创立,体现了课程体系综合化和培养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是医学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转型探索,对“新医科”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四十条”)提出“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充分肯定了辅修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 辅修英语专业建设概况及成果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人际沟通的纽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外语属于医学生必备技能之一,有助于及时了解国际医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升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和前期筹备,广西医科大学辅修英语专业创办于2013年9月,为校内首个辅修专业,隶属于外国语学院外语培训中心,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报名、资格审查和学籍管理等工作,外国语学院承担具体教学任务。每年招收1~2个班,至今已招生6届,毕业学生2届,毕业学生98人,在读学生238人,生源来自于校内各医学相关专业,现阶段生师比约为4.59∶1。学生修完辅修专业规定的学分,且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则获颁英语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资源,这一尝试旨在为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与深造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发展,辅修英语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经验。据统计,历年来,辅修英语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英语戏剧节、“外研社杯”阅读、翻译、写作、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共获奖155人次,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90%,1人获得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证书,1人获得CATTI笔译三级证书;利用多学科背景优势,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未来学术之星项目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多人获得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及表彰奖励;约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考取国内知名院校研究生继续深造。

2 存在问题调研分析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校内发展较为成熟的主修学科体系相比,辅修英语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方面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项目团队选取广西医科大学2013~2017级辅修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手段,对辅修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调研;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系、质量监控、毕业条件、学习体验与效果评价等模块划分,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统计学工具对所收集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剖析问题根源,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拟定长远发展方向和策略,从而完善专业规划和培养机制,提升辅修英语专业办学质量,扩大其影响力,为校内其他辅修专业的设置提供经验借鉴,探讨医学院校辅修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此次调研主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深入访谈的形式展开,共回收有效问卷170份,进行深入访谈50余次。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辅修教学安排总体而言较为合理,通过努力基本能够适应课程进度和节奏,收获与预期大致相符,但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归纳如下:

2.1 学业负担偏重

目前,校内辅修英语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每学期第1~14教学周的晚间、周末及暑假期间进行,教学对象为校内临床、护理、药学、口腔、康复、影像、检验、信息管理、生物技术等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二、三年级本科生,每学期需完成180学时左右的任务量。从学生主修专业的角度分析,医学是一门严谨而复杂的学科,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纯熟的临床实践技能。医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较多,安排较为密集,在白天满课的情况下,部分实验课、技能实训课或测试排在晚间或周末时段进行,暑假也有见习安排,因而易与辅修课程产生冲突,导致辅修出勤率下降。且超过半数的学生(63.5%)反映,在兼顾主辅修学习的过程中,因承受较重的课业负担,身心比较疲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每学年有10%左右的同学因课业压力选择放弃辅修;仅有20.6%的学生课后能够将相对固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分配给辅修科目;11.2%的学生能够在辅修课程考试前安排充足的复习时间;15.9%的学生认为能够完全平衡二者关系,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2 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

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辅修英语专业设置17门必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必修课7门,含听力、口语、语法、语音、泛读等科目,重在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专业课程必修课10门,包括翻译、学术论文写作、视听说、词汇学、文学、口译、医学英语文献选读、第二外语等。所有课程共计720学时、46学分,学制2年。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听力、口语和综合英语等基础课程实用性最强,而对于高级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认同度不高,说明目前辅修教育仍只侧重于对基础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发展趋向单一化,未能充分结合学校资源背景,突出医学外语特色,与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距离。今后还应增加融合性课程的比重,准确定位学科交叉契合点,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

2.3 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辅修生源来自于校内不同院系、专业和年级,给课程协调和统一管理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课堂之外,师生之间和学生内部均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40.4%的同学希望将辅修专业纳入网上评教和评学体系,拓展师生互动渠道,加强质量监控;35.3%的同学认为现行的考勤和请假制度需要改进;另有相当部分同学在访谈中提及了辅修班级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换言之,学生对辅修班集体缺乏归属感,班级凝聚力薄弱[1],给班风学风建设和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辅修管理体制。

2.4 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升

辅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学术科研能力,能够独立撰写3 000字左右的英文毕业论文。对于此前并未接受过论文写作专项训练的大二、大三本科生而言,这属于难度较大的环节之一。虽然辅修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由于学时相当有限(18学时,6次课程),仅能对写作要点和格式规范等基础理论进行讲解,可供实践和拓展的空间不足,相当部分学生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模式,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有所欠缺。根据调查反馈,68.8%的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研究方向和目标的认知较为模糊,缺乏清晰的思路;62.4%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语言问题,影响了写作的流畅度;36.5%的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查找文献资源的技巧,论述缺乏深度;35.9%的学生由于主修课业和实习任务繁重,论文完成较为仓促。此外,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存在理解上的误差,但并未积极与教师沟通,未按进度提交修改稿,也是影响写作质量的因素之一。

3 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调研结果,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水平和实际需求,借鉴同类院校辅修与双学位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拟定如下策略,对辅修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拓宽专业口径,完善培养机制。

3.1 各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完备的管理机制

学校予以政策支持,由教务处牵头规划,建立主辅修教务管理联动系统[2],在各二级学院间做好沟通工作,构筑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尽量避免出现课程冲突的情况。通过统筹协调,创建更为弹性、高效和透明的立体管理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在教务处和学工处的协助下,建立更为细化和严格的招生筛选制度,将招生对象真正定位于学有余力的群体,保证生源质量;制定专门的辅修学生管理条例,为辅修班级配备班主任或班级导师,选举班委,落实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班风建设;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收集反馈意见,以更有效地改进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外国语学院举办的各类论坛、会议和培训活动,在提升语言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

参照主修专业标准,做好辅修专业教学档案和考试档案的常规管理工作,保证大纲、教案、进度表和试卷等材料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由于辅修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多由几位老师共同完成,需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教评中心和人事处相互配合,将辅修专业纳入评教网络和绩效考评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从细节上提升管理水平。

3.2 把握医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实现兴趣和效率的提升

经过临床思维训练,医学生已建立了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推断能力、逻辑性和探索精神,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辅修教学模式;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强化对语言实践技能的培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组织讲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掌握自我管理效能提升技巧,平衡主辅修专业的学习;同时,指引学生设立目标,做好规划,对自己未来的复合型发展道路有一个更明晰的方向[3]。

采用更具灵活性的选课模式,在进度和班级容量合适的条件下,辅修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利用白天的空余时段到英语专业班级跟班上课,修读辅修学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也可降低因课程冲突造成的缺勤率;设立学分转换机制,辅修所获学分可计入任选课学分或社会实践分,以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柔性的培养机制将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达到最佳效率配置,提升积极性,坚定学习信心。

3.3 改造课程体系,体现跨学科特色

参照2018年颁布《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辅修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表进行一定的调整,在不影响语言能力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删减部分基础课程的比重,依托医学背景,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升知识结构的宽厚性与广博性。

根据学生实际需求,除继续保留现有的医学英语文献选读和SCI论文写作两门特色课程之外,合理调配师资,在高级阶段增开临床医学英语、综合医学英语、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口笔译、考研英语等新课,系统地阐释医学英语语言特点和写作规范,分析医学术语、段落和篇章的翻译技巧,培养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国际医疗交流合作及科研探索的应用能力。

主辅修制度反映了人才培养中的跨学科性。跨学科逐渐成为大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4],要突出这一特色,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就必须在主辅修专业之间寻找发展契合点,构筑互通的渠道,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可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完成从基础英语教育向专业英语教育的过渡,引导学生构筑一体化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对两个学科的深度认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5],实现辅修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需要各环节密切配合,整体推进[6]。

3.4 强化写作技能训练,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辅修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检验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属于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为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建议从辅修第三学期起提前启动论文写作工作,给予学生更为充裕的准备时间;同时参照英语主修专业标准,增加辅修学术论文写作的课时安排,系统地进行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数据库和语料库资源,着重锻炼其查阅、分析与引用文献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演讲等课堂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明确选题意义、步骤与方法,建立清晰的写作思路;除传统的文学、语言、翻译、文化类选题,还可鼓励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发挥跨学科优势,将研究方向拓展至神经语言学等交叉学科领域,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碰撞摩擦,产生科研新的增长点[7],实现语言能力与专业背景的有机结合;指导老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布局谋篇、文体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予以更细致的指导,减少细节错误,提升论述的准确度和流畅性。

3.5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针对辅修专业生源结构多样化、学时紧凑、任务繁重的特点,由学校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构建融授课、测试、评价、管理、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辅修智能化学习平台,连接移动终端设备,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营造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互动式学习空间。合理整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等理念相结合、实现高效的混合式学习将是实现高效学习的主要途径[8]。

同时,继续在辅修英语专业教育中推广使用现有的批改网、四六级冲刺宝、外研讯飞FiF口语训练系统、U校园APP、Trandos翻译训练软件、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itest大学外语测试与训练系统等数字化资源,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提高学习的灵活度、针对性和吸收率;加强校际合作,引入国内外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全面推进辅修网络试题库和语料库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一体化的外语教学信息化服务与应用,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泛在学习[9],促进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扩大辅修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影响力。

4 结语

医学是将“自然-人文-社会”集于一身的学科[10]。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辅修教育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等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意义和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应通过科学规划,推动辅修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完善,构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平台,深化“新医科”教学改革,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猜你喜欢

辅修英语专业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