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及对策
2019-02-25程宇
程 宇
(徐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4)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员、商品、服务、信息、资本和思想等跨境交流不断增加。全球化的文化流动导致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增加。“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于1966年率先提出,它是对传统的(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学说的进一步拓展[1]。“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民族语者与非本民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在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造成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也不尽相同。这种跨文化背景的交流对医疗卫生工作者也会产生根本的影响。
1 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经商、工作、留学和生活。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约44.27万名外国留学生在全国82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旅游、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约有100余万人。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派出的援外医务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17年,我国已经外派医务人员2.4万余人次。因此,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医学生在毕业后的执业过程中将会面临文化宗教信仰不同的患者。如果医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族和宗教团体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就能够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因为语言、文化、宗教或者传统习惯的不同容易在医患之间产生误解和矛盾。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相互认识,还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欧洲,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人们对待健康与疾病的态度,造成了患者和医疗工作者之间潜在的冲突[2]。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tute of Medicng)的报告显示,美国在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种族歧视和种族待遇不平等的现象;研究还表明缺乏跨文化交流的医疗行为直接导致病人预后不良和康复状况的差异;此外,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医疗服务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和留任率[3]。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土著人和主流社会的关系经常会受到挑战,就连一度认为能改善他们健康状况的西方医学组织也得不到认同,所以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土著人和非土著人预期寿命的差距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4]。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可以利用的一种交流工具[5]。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各高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医学生更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弥补文化差异,实现更加和谐和富有成效的医患关系。Mead和Saha的研究表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有很大的重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提供满足患者文化和沟通需求的服务[6-7]。然而,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Rotthoff等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缺乏沟通能力的培养;受试者提出,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8-10]。我国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医学院校学生由于课程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谈文化背景,大多数英语课程缺乏文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这样导致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用英语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2 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特布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行大傻瓜的最好方法。”由于医生与患者的接触是跨文化的,所以二者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如种族/族裔、性别、宗教或社会经济地位等,会使医疗行为变得复杂化。大多数人都有精神或文化基础,病人在生病期间可能有更大的精神需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避免医患冲突,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从事医疗工作。对于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沟通技能的培养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的沟通训练,可以提高与患者交流的质量,进而促进患者的预后[11]。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都有广泛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会持有与医生观点不同的健康理念,为这些患者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就需要医护人员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患者,并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训练医学生利用语言技能、非语言技能(如倾听、肢体语言、关注等)以及对潜在文化差异患者的识别等途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获得患者的有用信息(如文化认同,对疾病的解释和情感暗示,选择治疗师)。此外,让学生了解学习常见的沟通行为,包括花足够的时间倾听患者的描述,耐心地回答解释患者的问题并表现出对患者的兴趣,甚至是为自己的忙碌而道歉,也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2 情景意识的培养
重视医学生情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关注患者的暗示和期望,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差别,特别是能意识到医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尴尬和误解。这种意识能够有效地指导沟通行为,从而消除误解,调和分歧,并对健康状况和治疗方案达成共识[12]。培养情景意识还有利于医护人员控制由于对特定种族所持有的偏见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其不影响医疗判断和决定。
2.3 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会对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更关心,同样患者也往往会对自己更有帮助的医生反应更积极。了解这种医患关系的相互性可以增强互动关系。由于不同文化群体中患者的个体差异,有些患者的观点与医护人员不相符,所以为此类患者提供有效的诊疗活动,就要求医护人员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例如一个男医生可能会将女性病人的沉默理解为同意医生建议的方案或服从治疗。然而,实际上患者可能不太同意治疗方案,由于自身文化的规范,她不敢向医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她觉得那样会挑战医生的权威,显得没有礼貌。如果医生能够洞察到病人的迟疑或者不自在等肢体语言信号,并探究背后的原因,改变沟通方式,询问病人的真实想法,那么诊疗会变得更简单,更高效,并大大减少日后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和矛盾。总之,医生要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既要从医学方面,也要从社会文化方面,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
2.4 核心文化的学习
核心文化包括医患之间的性别观念和私人空间、医生的权威性和对疾病的解释、患者的家庭地位和宗教信仰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等等[12]。众所周知,文化、精神和宗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健康疾病、尊严、临终决定、死亡过程以及对死亡的处理)。研究发现,犹太教或没有宗教信仰的医生认为生活质量比天主教徒更重要。西方的生物伦理坚持自主原则,而东方则是以家庭为导向的决策[13]。因此,在坚持自主(“西方生物伦理原则”)和以家庭为导向的决策权威(“东亚家庭原则”)之间观察到一种“振荡”变得至关重要。交流也是医患之间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医生对患者社会地位的认知(比如如何称呼),非语言行为(如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如哪些词汇是不礼貌或者无礼的)。Carrillo等提出,跨文化教育不应将重点放在患者所属的群体上,而应教导医生评估每个患者的核心文化问题,避免产生跨文化误解的行为[14]。
3 提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3.1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医学类高校,学生主要学习《大学英语》和《医学英语》课程,由于对本科教育总学分的控制,许多高校都在削减课程学分,英语课程首当其冲。由于中学英语教学重点在应试教学,大部分大学新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1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在语法和词汇方面,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虽然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课时较少,教师也只能是用英语讲授医学理论。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是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PBL、C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如:运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等将文化背景知识形象化,教学中以原版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开口。 比如,《走遍美国》就是一部较好的电教片,其中介绍了许多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适当指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通过让学生观看专门介绍所学外语的民族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电视,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所学外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风俗,从而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入国外的真实病例,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以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此外,各高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讲授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改革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每单元渗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
3. 2 增强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如果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有限,不知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那么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Gonen 和Saglam指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教室的老师仍然忽视了文化教育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性”[16]。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更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掌握大量英语教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通过恰当的方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汇于课堂教学中,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可以大量阅读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最新成果,储备足够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并能针对两者的主要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教师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3.3 为学生创造跨文化交际的条件
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或者充分利用外教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或直接与外教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更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对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时,学会从自身的文化、宗教和社会价值观中脱离出来,并且尊重和接受其他文化和宗教的价值观,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患者和家属对于疾病治疗的观点,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诊疗和护理过程。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国外的交流越加广泛。对医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满足社会需求,也是国家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