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急下话承气
2019-02-24陈笛笛朱振刚
陈笛笛 朱振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000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其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疾病进行立法处方。书中仲景使用下法指征严谨,而少阴篇的少阴三急下一直以来是众多医家争议所在,结合《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中少阴三急下与阳明三急下学习颇有感受,总结余下。
1 辨证论治派的以方类证
1.1 编次注释、纲举目张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其治学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著有《伤寒论注》4卷、《伤寒论翼》2卷、《伤寒附翼》2卷,合称《伤寒来苏集》8卷。《伤寒论注·自序》[1]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日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他按全篇总纲,每经总纲,每篇标证,某经所重方证,某方证之变证等顺序,阐述仲圣辨证要领,条理分明。
1.2 大承气汤急下的注疏[1]三阳惟少阳无承气,三阴惟少阴有承气证。盖少阳为阳枢,阳稍虚,邪便入于阴,故不妄下以虚其阳。少阴为阴枢,阳有架邪。便伤其阴,故宜急下以存其阴。且少阳属木,邪在少阳。惟畏其克土,故无下证。少阴主水,邪在少阴,更畏有土制,故当急下。盖真阴不可虚,强阳不可纵也。
(255)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表虽不解,邪甚于里,急当救里,里和而表自解矣。(25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前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未可与承气,总为脉迟者言耳。若脉大而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多亡阳者,当急下以存津液,而勿以潮热为拘也。(253)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七日不愈,阳邪入阴矣。目不了了,目睛不和,何故也?身微热,是表证已罢,不烦躁,是里证未见,无表里证也。惟不大便为内实,斯必浊邪上升,阳气闭塞。下之,而浊阴出下窍,清阳走上窍矣。(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热淫于内,肾水枯捆,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此必有不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今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当解不解因转属阳明,是藏气实而不能入,还之于府也。急攻之,所谓已入于府者可下也。
2 少阴三急下的各家之言
2.1 真实假虚说——大实有羸状[2]阳明病腑实证是真,少阴病的症状是假。其“口燥咽干”易误为少阴虚火上炎,“自利清水”易误为少阴阳虚不能摄津,“腹胀”易误为火不暖土,中虚成痞。故放于少阴篇实为做鉴别诊断用,如陆渊雷、 沈尧封等赞同此观点。
2.2 中阴溜府说 中阴溜府说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如上文的柯韵伯、钱惶等主张此观点。但是在各家对于“中阴溜腑”之说又各有差别。陈晓[3]认为“中阳溜经”和“中阴溜腑”包含了从体质、发病、传变到预防治疗较为广泛的医理,而且各方而医理又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总结有三个观点:表里传变:指还于与脏相表里的腑;三阴表证:周学海《读医随笔·读伤寒论杂记》/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其太阳》;三阴病传阳明:程国彭《医学心悟·经腑论》/柯韵伯《伤寒论翼·风寒辨惑第四》《伤寒论翼·太阴病解第四》。古代许多医家如吴谦、张路玉、陈修园等认为此乃少阴津液亏虚或患者阳明素盛,少阴病邪火化,复传阳明,形成阳明腑实证。柯韵伯、钱天来、余无言等医家认为是少阴病邪由脏出腑,由阴转阳,提出患者体质素盛,阳气来复,少阴病邪由脏出腑,复转阳明,形成阳明腑实证,是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表现。如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曰[4]:“少阴病而至六七日,邪入已深,然少阴每多自利,而反腹胀不大便者,此少阴之邪,复还阳明也”。而尤在泾曰:“然太阴转阳明,藏邪还腑,为欲愈也……惟少阴则肾邪入胃,而胃实复将消肾,故虽并用下法,而少阴之法,视太阴,厥阴为峻矣”。故而脏邪传腑病情并非均都是好的转化。
2.3 伏气角度说[5]张仲景已经在阳明病篇列述了三急下证,又重复在少阴病篇列述三急下证是有特殊用意的。联系少阴寒化证也会“自利不渴”的临床特点,阴虚热化心烦不眠的黄连阿胶汤证,有水气仍然兼阴虚的猪苓汤证,少阴阴虚咽痛的猪肤汤证,即以少阴三急下证,与以上诸证一起,显示少阴“阴气较少”的气化特点,提示少阴病的辨证沦治,不但要重视阳虚寒化,重视阳气外亡;重视阴虚热化,重视阴液枯竭。体现了《伤寒论》一贯的治疗学思想——存津液。
2.4 体质角度说 《灵枢·百病始生》对疾病的产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入…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少阴病”不仅代表和反映了疾病的性质, 同时它亦包含着病人的体质因素在内。任应秋先生指出“如用大承气汤,当然应有大承气汤的症状存在,不得仍称少阴,因此少阴仍应指体质而言”。《医宗金鉴》中提出“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捷,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王昀等[6]认为少阴三急下证实为少阴体质的病人所患的阳明系统疾病腑实证。张爱平等[7]认为此少阴急下非少阴之邪复传阳明所致,乃患者少阴素亏、阳明素实为基础,少阴肾经,水火之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系少阴化热之变证,即少阴化热兼阳明里实证。
2.5 病程角度说 伤寒病程是判定伤寒病证的重要依据,它对病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提出的“七日节律论”[8]为依据,对少阴三急下进行阐释。邓亮等[9]认为平素阴虚火旺体质的患少阴病,当病程进行到“二三日”时有提前向阳明病热化的可能,若患者提前出现了“口燥”“咽干”等阳明火热伤津的表现,应及时运用性寒峻猛的大承气汤直折火热,以保存真阴。
2.6 温病说 梁华龙[10]认为少阴病的三急下证,并非兼有阳明腑实,既非少阴病转出阳明,更非阳明病转入少阴,而是少阴热化证中的实热证,是少阴心火亢盛,热盛伤津,热伤气滞,小肠泌别失职,所以见到口干咽燥、腹胀不大便以及下利清水色纯青,它是与伤寒、中风截然不同的温病。其“急下之”正是后世温病学家“温病下不厌早”理论的渊源,病机重在热,是热极而津伤,阳明三急下证是燥极而津枯,热是因,燥是果。虽同用大承气,少阴用之,意在釜底抽薪以泄热,所以“下不厌早”;阳明用之,旨在荡涤燥结,所以“下不厌迟”。二者热和燥的因果关系及侧重点不同,疾病的性质不同,疾病发展不同,不能因用承气汤,而以阳明腑实一概而论。近代医家胡希恕从热结旁流角度阐论本病,认为其非少阴病,而是瘟疫。
3 少阴急下区别阳明急下
3.1 形成 少阴三急下证有两种可能[11]。一是阳明病失治,热结内盛,耗伤真阴,可成少阴急下证;二是病家素体阴虚,邪热内传阳明,阴精更乏,亦极易成少阴急下证。因此少阴急下证的病理实质应该是真实真虚,肠腑燥实,真阴灼伤,腑气阻滞,土实水竭。少阴三急下证,当以阳明之实与少阴之虚并见,急下方可具有泄热救阴之意。对于少阴三急下证,各有侧重,临证当相互合参,不可孤立看待,而且可与阳明三急下证互勘,才能全面理解,把握病机,否则容易延误病机,当攻不攻,或妄投攻下,铸成大错。张璐说:“按少阴三急下证, 一属传经热邪亢极, 一属热邪传入胃腑, 一属温病发自少阴, 皆刻不容缓之证, 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 与阳明急下三条,同源异流。”但也有人认为就是一种阳明里实证, 只是所表现的症状, 类似少阴病, 即所谓“大实有羸状”的证候, 归咎于体质。故陆洲雷指出“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者三条, 其病皆是阳明。”任应秋认为如用大承气汤, 当然应有大承气汤的症状存在, 不得仍称少阴,因此少阴仍应指体质而言。
3.2 对照 阳明三急下证,是从腑病而及于脏;少阴病三急下证,则是脏邪而及于腑。从腑者则言其邪;从脏者则言其正。从而提示医者,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既要看到邪气的一面,也要照顾人体的正气,应做到扶正与祛邪兼顾。三急下法,祛邪是手段,扶正是目的。于阳明用之,意在救胃津;于少阴用之,意在救肾水。然均须具备燥热内结之证,又须达到泄热以保肾阴的结果。所以张仲景在阳明、少阴分别设立急下三证,其用意至深。
秦皇士说:“仲景用急下有六条,阳明经三条,皆救津液,一曰汗多,津越于外;一曰潮热便结,津竭于内;一曰目睛不和,津竭于上。少阴经三条,皆救肾水,一日真水自竭;一曰木燥水枯;一曰土燥水干。”张振芳[12]认为六急下证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当求异同。同者,腑实与阴耗, 即所谓“土燥水竭”,异者在于前者是由土燥引起水竭,后者是由水竭而致土燥,来路不同而已,故治疗均应抓住时机, 切莫坐失良机,后者更应如此。古华勋[13]认为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从病机上来讲,两者都存在土燥和水亏,这是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阳明三急下是以土燥为主导,少阴三急下则以水亏为主导。
4 小结
我们认定一种概念,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不容许有其他结果。但是事物往往是多面性的。因此思维方法不一,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迥异,对于少阴三急下证的看法亦是如此。比如,在(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中的“自利清水,色纯青”就有很多注家观点不一致,有些医家认为是胃肠热迫津下注导致的热结旁流,有些医家却认为是肝胆火旺,下乘肾水,胆汁下注,青色属胆,心下也是胆经循行的部位,故而结合临床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不论参何家之注,或者秉承何家之言,一定要结合临床正确看待这些观点。因为各家之言有些是以经注经,有些是来自于临床病例总结的观点,都各有局限和利弊。我们都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多加积累。
综合病例学习,个人赞同以体质角度来言少阴三急下证,郝万山先生曾说,这六个急下证是同一疾病中的不同阶段。不管是病人是阴虚体质还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到“虚”的状态,我们都应该认识到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都是危重病,都应该提起注意。只是在临床认识和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的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标本轻重缓急,《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把握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等治则,才能更好地在以后的临床中结合理论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