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2019-02-24裴广祥通讯作者董勤亮刘海杰侯泽东田会爱
裴广祥,李 明(通讯作者),董勤亮,刘海杰,侯泽东,刘 芳,田会爱
(费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3400)
布氏杆菌脊柱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其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步,布氏杆菌会侵犯脊柱,引起脊柱炎[1]。临床研究发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较相似,从而增加了临床鉴别诊断难度,因此,寻找一项有效的诊断措施对提高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符合率具有积极作用[2]。目前,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临床采用影像学联合诊断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诊断效果,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还对预后诊断发挥积极意义[3]。本次研究针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抽5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7月—2018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研究对象:以上时段内本院收治的50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5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32例、18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5.55±10.00)岁。本次参与研究者有部分居住在流行区,且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饮用过牛接触过的未消毒、灭菌的肉类或是奶制品。
本次参与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盗汗、低热、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脊柱运动受限、肌从痉挛、四肢多关节疼痛等症状。
1.2 方法
CT检查:设置CT参数,即层厚0.75mm,间隔0.7mm,螺距0.8mm,应用处理地技术,对病变处的冠矢状面MPR进行重建与容积再现技术,多方面展示病灶。
MRI检查:应用1.5TMRI仪器检查,使有体线圈,行常规SE序列、FSE序列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成像与脂肪抑制T2WI成像扫描。扫描序列:T1WI:TR:280~440ms,TE:14 ~ 16ms;T2WI:TR3:200 ~ 6000ms,TE:100ms。增强扫术后,实施矢状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FS扫描[4]。
病理学检查:于术中行病椎实施病理学检查,即因增生、渗出、肉芽肿的形成是引起布氏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而脊柱结构有坏死、增生、渗出等三种病理变化。
1.3 分析指标
对比临床影像学、病理学资料。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50例患者病灶均位于腰椎,且L4发病率最高。骨破坏病灶较小,且易多发,多发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出现明显的增生与硬化,新生骨形成新的破坏病灶。CT、MRI影像学联检测诊断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49例,诊断符合率98%(49/50)与病理学诊断标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脊柱结核属于肺外结核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在结核疾病中占1%,同时,此病症也是骨关节结核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在骨关节结核中占50%左右[5]。临床统计表现,我国目前结核患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对患者自己、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布氏杆菌疾病是动物性传染性疾病,其是因布氏杆菌感染而来,好发于牛、羊牧区,且与牛、羊、狗均可会传染,且以上机体均为传染源,随着病情的进展,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及器官,如消化、泌尿、骨骼肌肉、造血系统等等。布氏杆菌脊柱炎是布氏杆菌疾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乳制品消耗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布氏杆菌脊柱炎发病率直线上升,对患者身心健 康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布氏杆菌疾病、脊柱结核临床症状相似之处较多,如两者均为隐匿性慢性疾病,均具有后背痛、发热、血沉、CRP、白细胞上升等症状。在诊断过程中,核素及放射学扫描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仍有一定的诊断局限性。主要是因布氏杆菌脊柱炎、脊柱结核均有可能出现菌血症,从而进展为肉芽肿性炎,且两种疾病均会累及至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故临床诊断工作较困难,但治疗方案不同,如不及时进行诊治,不仅会延误病情,还会对患者脊柱功能产生灾难性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其它器官性疾病,如肺、关节、消化道等,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在布氏杆菌脊柱炎诊断中,多采用影像学检查,特别CT、MRI检查。MRI在组织蛋白质含量、水份检验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间盘破坏、骨质破坏、椎旁与椎管内外脓肿及炎性组织等的病理改变情况。且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MRI查及时发现骨与骨周围软组织信号情况,通过改变情况来诊断病情。此外,MRI可通过多方位、多平面成像观察受累椎体的病变与个数范围,同时还能将脊柱病变是否侵入椎管而进行判定,了解平面脊髓受压情况,进而提高布氏杆菌脊柱炎诊断准确率。由此可知,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通过MRI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但也有学者认为,MR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诊断中,漏诊误诊率仍然较高,因此,为了提高临床诊断价值,需要联合不同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效果。CT重建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图像重建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用于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脊柱诊断中,可以更加真实、直观、立体地观察脊柱的结构、特征与形态,特别是可以显示出病灶中细微结构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图像重建过程中,不需要患者配合,且能任意角度旋转图像,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处骨质破坏情况与椎管受累情况,消除图像质量与器官的重叠[6]。在病理学检查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时,在病理检查镜下,观察病变细胞增生情况与肉芽肿形成情况、增残性结节情况等,更加清晰的鉴别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