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条文辨析
2019-02-22杨映映李青伟林轶群仝小林
杨映映,李青伟,林轶群,仝小林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 102618)
1 “伤寒其书”源流简述
1.1 通行本《伤寒杂病论》简述 《伤寒杂病论》乃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作,但几经战乱,该书早已残缺不全。王叔和是第一位整编该书的医家,其将《伤寒杂病论》改编为《伤寒论》,使张仲景之书得以大行于世。至唐代,孙思邈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搜罗整编,将《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排次于《千金方》当中。经王叔和、孙思邈等先贤的努力,零散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虽得以传承,但其结构体系已非原貌。至宋代,政府主持修订医书,林亿等人通过对诸多古籍的挖掘整理,将《伤寒杂病论》演绎为现行的《伤寒论》(宋本)和《金匮要略》(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为通行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通行本”)。这两本著作的问世,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这两本著作的合集仍难以复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原貌,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至今,《伤寒杂病论》残缺不全已成既定事实,其内容亦是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众多典籍当中,《伤寒论》本身亦有宋本、唐本、康平本、康治本等多种版本流通,但各版本均有或多或少的错简、遗漏等问题。因此,《伤寒杂病论》之原貌已很难探究,但各种版本的《伤寒论》均有其历史意义和医学价值,都值得研究和挖掘。
1.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述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桂林古本”)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据其原序所述,该书为张仲景第46代孙张绍祖所藏,为张仲景原著之第12稿(共13稿,王叔和所得为第7稿)。张绍祖将其授予左盛德,左盛德将其授予爱徒罗哲初,罗哲初又将其示于陕西名医黄竹斋,黄竹斋则将其付梓刊印,此书方才面世流通。但也正是因为该书的神秘来历,而使诸多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因而从桂林古本问世至今,学界对其可谓褒贬不一。但该书内容详实,行文严谨,还有诸多自创的方剂,值得研究。
2 桂林古本与通行本条文辨析
通过比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与通行本《伤寒杂病论》[2-3]的条文,得出以下结论:
桂林古本共有条文962条,相较于通行本,其条文可归为以下三类,其中第一类条文167条,占17.36%;第二类条文585条,占60.81%;第三类条文210条,占21.83%。见表1。
第一类:桂林古本所独有。如桂林古本《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之“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生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于后贤”,是在《素问·咳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行本中则无明确条文与之对应。故将此类条文划归于第一类。
第二类:雷同于通行本。如桂林古本《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葛根汤主之”,与通行本《痉湿暍病脉证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仅为句读和“者”字的差别,而个别字词的增加对原意并无影响。再如桂林古本《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之“百合病,见于发汗之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与通行本《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之“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仅为“见于”和“之”的差别,而这些字词的替换对原意亦无影响。再如桂林古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与通行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两者最后所给处方,方名虽异,但组成相同,这对原意亦无影响。再如桂林古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与通行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两者虽有个别词句的调换,但所言意思相同。再如桂林古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这两条与通行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相比较,前者虽为后者的分解,两者亦有个别字词的差异,但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故将以上这类条文划归于第二类。
表1 桂林古本条文归类
第三类:不同于通行本,即两者均有谈及,但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如桂林古本《辨疟病脉证并治》之“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与通行本《疟病脉证并治》之“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相比较,前者为“宜白虎加桂枝汤”,后者则用“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以致两者对主方的适用度存在不同限定。再如桂林古本《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之“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与通行本《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之“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相比较,前者为“少阴脉弦急”,后者为“少腹弦急”,后者还补充“天雄散亦主之”。这使两者所表达的意思有所区别,后者还对主方做了补充。再如桂林古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之“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与通行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之“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比较,两者论述虽同,而所用方剂却不同。再如桂林古本《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恼,或热痛,因于酒食者,此名酒疸,栀子大黄汤主之”,与通行本《黄疸病脉证并治》之“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相比较,前者对后者做了明显的补充和限定。再如通行本《辨脉法》之“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与桂林古本《平脉法》之“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相比较,后者虽为前者拼接而成,但个别脉象的改变却使两者在表达上不尽相同。故将以上这类条文划归于第三类。
3 结语
综上所述,桂林古本中大部分内容与通行本相同,仅1/5条文是对通行本的增补删减,另外不到1/5条文为桂林古本所独有,并且桂林古本基本涵盖通行本的全部条文。对其不同于通行本的377条条文、其所独创方剂以及其独到的行文顺序,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或许能对“伤寒其病”等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