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解读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

2019-02-22朱陆民

关键词:外交国家

朱陆民, 翦 丹

(1. 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2.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在近现代历史中,受到殖民主义扩张的外交生态体系和冷战威胁的国际格局影响,毛泽东形成了实现民族解放、主权独立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因此,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工作定下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思想基调。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对外政策的调整作为新中国外交布局的起点,无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将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置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格局中,基于国际关系的视角,结合党史史料等实证,解读其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并总结现实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国际外交生态体系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诉求

国际外交生态体系是把外交环境或国际格局及发展形势视为一个完整体系,国家作为主要行为体,是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行为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而国际外交生态体系作为外部整体大环境,任何形势发展变化都会对国家外交政策、领导人外交思想产生影响。毛泽东外交思想随着国际外交生态体系的变化逐步发展丰富,最终确立了影响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

(一)殖民主义扩张的外交生态体系

随着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崛起,欧洲大陆相对均势的外交格局逐步被打破,建立在主权平等基础上的外交生态体系逐渐发生改变。这带动了欧洲霸权主义的崛起和东方皇权政治体系的衰败,[1]15-16西方的强权政治时代顺势开启。随后,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殖民主义肆意发展,最终形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殖民外交生态体系。

可以说,英美殖民外交生态体系的确立改写了中国的国运,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安逸美梦,加速了旧中国封建体制的瓦解,迫使中国走上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漫长之路。首先,英国的殖民主义迫使中国主权向欧洲开放。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整体发展蒸蒸日上。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市场广阔的古老封建国家,自然成为英国殖民主义扩张的最佳选择。此时,自认为天朝上国并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旧中国,如同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样,看似平静美好,强大完整,实际上,当英国殖民主义通过暴力手段打破旧中国的美梦,与外界隔绝的旧中国如同木乃伊接触空气一般,一触即破,解体接踵而至。[2]695随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美国的殖民主义打破了欧洲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迫使中国主权向北美开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拥有其独立的对华政策,不再是追随和附和欧洲的殖民体系。随后,美国同中国签订《望厦条约》,这开启了美国殖民中国的野心。从此之后,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美国不再单纯地满足于鸦片走私等不平等贸易,对中国政治、文化、税务、司法等各层面侵占成为美国的最终目的。这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新生殖民体系代表入主中国。殖民主义在中华大地不断扩张,中国不得不改变自我封闭的意识选择,来被迫应对这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面对中国身处殖民主义扩张外交体系下的不争事实,毛泽东审时度势,逐步形成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恰好是对外交生态体系的思考研判和特征认知。

第一,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着中国从自我封闭走向对外开放。同时,这也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的开端。殖民主义扩张的外交生态体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引发了中华民族漫长而艰辛的民族主义运动。正因如此,毛泽东谨记历史教训,总结国际经验,时刻以民族独立为目标,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这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基本前提。

第二,中国被殖民主义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现实,必然激发中华民族反殖反帝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使命感,这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政治诉求。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被迫发生改变。在这一历史被动选择下,中国人民致力于探索一条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之路。毛泽东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认为中国应当同全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扩张。他坚定地认为中国人民应该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唯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使中国成为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的中国。为此,毛泽东曾强调“我党奋斗的方向,是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的方向”[3]47。

第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完全自主的现代化国家,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核心目标。毛泽东目睹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中国的肆意妄为,体会了中国多年以来的外交屈辱。在毛泽东看来,当前外交生态就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全球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殖民化的过程。中国想要改变现状,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就必定要实现主权独立、民族解放,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

正因如此,毛泽东特别重视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和思想的树立。历经殖民扩张的外交环境,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即新中国成立后处理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美国认为新中国会急于寻求西方国家的承认和经济援助。因此,在外界看来,承认问题和经济问题将是新中国发展的软肋。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态度,经济上实行禁运封锁政策,以此期待新中国溃败低头。尽管如此,毛泽东仍不急于获得西方国家承认,明确提出“我国同外国的外交关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4]49旧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新中国不会再轻易出卖政治利益来换取经济利益。唯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才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政治上真正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4]48这也证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压迫,实现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独立,维护国家安全将是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冷战威胁的国际外交格局

随着二战结束,毛泽东所领导的新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国家所缔造和主导的主权国家体系。同时,二战的结束也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欧洲传统强国在战争中损耗严重,普遍进入衰落恢复期。而美国由于二战前的快速发展,加之战火并未发生在美国本土,损耗不大。战争期间美国经济反而实现大幅增长,军事实力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在二战中,美国凭借自身优势累积了雄厚的经济资本和军事力量。最终,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致命一击,不仅加快了战争结束进程,也向世界展示了美国强大的国家实力。这都无形中为其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苏联则因本土作战,损失惨重。但苏联凭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其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同时,随着战争结束,苏联迅速将国家工作重心从世界战争转移到国内建设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国民经济从战争受损中恢复过来。加之,苏联对于军事发展的重视,最终也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技术垄断。显而易见,美苏两国迅速崛起,争霸态势明显,两国关系已逐渐从战时盟友走向实力对抗。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虽然冲突和分歧不断,但却默契十足地采取政治对立、军备竞赛等“冷”方式进行对抗,谨慎地避免武力对抗。因此,美国在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约组织并实施军备竞赛。杜鲁门甚至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针对美国希望独霸世界的妄言,苏联也做出了反击。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两个阵营”理论,把世界分化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其次,安全上斯大林也积极实施纵深防御方针,在东欧等地区建立“安全带”。同时,组织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再次,经济上苏联提出了类似马歇尔计划的莫洛托夫计划援助东欧各国。

面对冷战格局,不论当时两极体系是出现松散还是紧密结构变化,美国与苏联的对立局面是不可改变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国家,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不可否认她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弱国。因此,中国能够做出的外交选择极为有限:不是选择与美国结盟,就是选择倒向苏联。毕竟,此时的中国没有任何选择中立或与美苏两国同时保持友好关系的资本。任何中立或同美苏保持友好关系的行为,都有可能引起美苏双方的怀疑,从而给新中国政权带来更大的危害。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正是国际格局下对中国地位的选择和判断。

首先,从美国来看,随着共产党政权在新中国确立,美国逐步实行遏制革命和重新扶植日本的亚洲政策。一方面,政治上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明确支持国民党政权。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实施封锁包围。帝国主义的各种封锁围剿手段,其目的就是借高压政策打压中国。这加深了毛泽东对美国破坏新中国政权的担忧,他果断放弃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也坚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其次,从苏联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便第一时间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这也带动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承认。在经济上,苏联向中国提供大量资金、技术和专家技术人员援助。军事上,苏联也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装备援助,帮助中国建立和训练海军和空军。

冷战威胁下的国际外交格局,实际为国际政治体制对峙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这对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国家地位的判断和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面对美苏对中国截然不同的外交态度,毛泽东综合多方因素考量,出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借此中国获得了苏联这一强大可靠的盟友,背靠社会主义阵营,得以让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更多支持。毛泽东提出我们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上,主动一边倒,“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5]134。“一边倒”和与苏联结盟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独立自主原则。对此,毛泽东时刻强调与苏联结盟并不能放弃自身的独立性,要靠自己的脚走路,靠自己的头脑思考。中国同苏联的交往过程中,不能迷失自我。

因此,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凸显,苏联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愈发明显。同时,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作风日益严重,并试图把中苏两党从“兄弟关系”转变成“父子关系”,让中国成为自己的附庸。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性,从而领导中国极力抵抗,毅然地走上了反美反苏的道路。

作为一个基础底子薄综合实力弱的国家,中国同时站在了世界两大强国的对立面。一个新生政权面对世界两强威胁,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机局面。毛泽东适时转变外交思路,激活了“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推动着我国走向革命化的外交道路。“中国革命成功了,不只是自己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而且要进行世界革命,要改造、打破旧的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创立一个新的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主义新世界,这是新中国执行国际主义外交的总目标。”[6]以该目标为指导的革命化外交战略,反美反苏是外交核心。与此同时,中国大力支持民族主义国家,改善发展处于“中间地带”的西方国家关系,顺利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可以说,对冷战形势的清晰判断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认知,成为毛泽东选择独立自主外交的主要国际动因。如果说,“一边倒”政策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判断和认知国际形势,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启蒙。那么,“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则丰富了独立自主外交内涵,让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更为深入成熟,具有更强的创造性。

二、国家利益诉求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意志

以国家为中心的层次分析,即探讨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俗话说,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任何一个国家实施的对外政策都会烙上国内政治的印记。作为一个经受过百年屈辱的大国,赢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自主是唯一的诉求。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维护国家利益仍将是不变的诉求。而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不仅是对国家政治利益实现的坚定意志体现,也是对国家安全利益维护的自主能力考验。

(一)抗日战争坚定了毛泽东外交自决的政治意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一直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导致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国领土大面积沦丧。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呈现虚弱态势,华夏文明丧失生命力。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一直到战争胜利。为此,毛泽东一直强调中国无论何时都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足点,这是抗日战争给予中华民族的血淋淋的忠告。中国应该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之路,“而不是如同国民党那样放弃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去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的集团”[7]4。

当然,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但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华民族自身的力量,凭借“打死仗”的斗争精神艰难取得的。毛泽东把民族独立的思想同对抗日战争的经验总结相结合,坚定了实现主权统一外交自决、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意志。这种政治意志成为新中国外交最主要和最坚定的指导。

要保持中国革命运动的独立自主,实现新中国的外交自决,首先就必须在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苏共中央领导的共产国际曾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诸多支持与帮助。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曾经接受其指导与领导。为此,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此阶段解决的问题是重新界定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及苏联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政权和中国革命的独立性,始终以中国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员,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所统治。我们为解放中国而奋斗,绝对不是为了把中国交给莫斯科!”[8]129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政党,应该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奋斗。这就要时刻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置于共产国际所谓的为苏联服务的国际主义之上。

正因为毛泽东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在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时才有成熟的举措。毛泽东一直毫不动摇地为中国革命的成功着想,对苏联的意见始终坚持有利则顺势发挥,不利则巧为应对,绝不跟着莫斯科的指挥棒转。他始终维持这种发展趋势,使中国革命运动摆脱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羁绊。最终,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赢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革命之路。不得不说,这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确定产生了影响。

(二)朝鲜战争强化了毛泽东外交自决的战略意志

历经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国内解放战争的炮火,凭借人民军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战斗能力,新中国如同涅槃重生,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新中国刚摆脱战争纷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朝鲜显然希望寻求苏联和中国的全力支持。朝鲜战场的攻势迅猛,也使得美国确信新的中苏集团正在形成。中苏同盟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美国全面遏制中苏同盟提供了最佳借口。战争愈演愈烈,中国国家安全开始受到威胁。面对无论军事装备还是经济实力都无比强大的美国,毛泽东仍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这是新中国同世界一霸博弈的制高点。

朝鲜战争是对新中国能否继续顺利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考验,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革命胜利成果的考验,更是对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战略意志考验。毛泽东决定独立自主地参加朝鲜战争,一是源于对战争性质的认知和判断。就战争性质而言,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就是一场对亚洲人民的侵略战争。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独立国家,必须站出来抵抗美国对亚洲人民的侵略和对中国的挑衅。二是源于中国必须维护中苏同盟的战略态势和努力巩固新中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完成万里长征第一步。面对国际斗争、稳定国内政权和从事国内经济建设管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中国确实需要借助苏联的力量。但是,斯大林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不信任,毛泽东心知肚明。中国共产党能否领导中国巩固胜利果实,维护中国主权完整和国土安全,顺利保障外交自决在此一战。三是源于美国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的姿态。这坚定了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信念。中国通过与美国的正面对抗,向帝国主义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再是过去孱弱的旧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能力和决心。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行为体,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民具有令人惊讶的作战能力和坚韧强健的意志力。但就其实力而言,中国仍然只是个需时刻提防外敌的经济军事小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或是美国,其与中国周边任何一个稍稍强大一点的国家联合起来,就可能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可以在战场上取得一场接一场的胜利,但是任何一次失败对她的打击都是绝对的。因此,从国家安全方面来说,中国维系自身安全的能力又是极其脆弱的。

正因如此,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御敌于国门之外,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同时,对整个世界来说影响也是巨大的。它显示了中国自身捍卫社会主义阵营地区利益的强大能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同时这场战争改变了诸多国家的对华政策,包括美国和苏联。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不一样的中国。因为中国从战争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同时,朝鲜战争也深远影响了中国自身独立自主外交的能力和战略意志。

三、个人价值取向与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价值负载

以个人作为中心的层次分析,即探讨个体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中发挥的作用。一般而言,都是探讨处于主导地位的或最高领导人对国家的影响。这其中,个体的信仰体系、判断与认知、个人经历等都成为考量的变量。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无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领导人物,其个人价值取向对当时中国的对外政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以一种理念模式,成为影响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渊源。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他作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长期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毫无例外地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价值影响。他的外交思想摒弃霸权文化,抵制强权政治,注重国际秩序的平等和公平,国家之间的和平友好。所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理念。

同时,毛泽东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受意识形态影响,始终相信共产主义终将会取代资本主义。同时,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努力,坚持不懈地维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毛泽东对国际社会的力量划分,区分敌、我、友关系,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这让毛泽东重视中国自身独立自主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和尊重其他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独立和自主。

受到毛泽东个人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确立了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准则。具体来看:第一,以无产阶级的幸福和发展为目标。这是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为背景确立的。冷战后,世界格局处于两种意识形态强烈对立的状态中。因此,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两极分化是必要的。只有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一心,才能打败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和平。第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和道路选择。毛泽东深知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不易。因此,在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毛泽东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和道路选择作为对外交往的价值准则。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发言时指出:“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4]113自亚非拉会议之后,第三世界的异军突起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面对亚非拉解放运动的高涨,中国始终尊重亚非拉各国人民的情感和国家选择。毛泽东一直尊重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注重建立和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的国际关系。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自由与解放。

(二)民族价值观

民族价值观是一种强大的自带基因,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支柱。可以说,毛泽东是以民族价值和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者。从他的民族价值观来看,一个民族的独立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每个人都应当为民族不断前进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近代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涌现出诸多寻求民族独立的探索方法。但是,毛泽东作为领袖人物,领导着中华民族以暴力的革命方式,以民族独立为目标,最终完成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在一定意义上,毛泽东的民族价值观转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也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这为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赋予了民族内涵。第一,以主权平等为前提。主权平等是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根本前提,是中国处理本国和他国关系的基本判断。在中苏结盟后,虽然苏联成为新中国可依靠的兄弟国,共同应对美国的高压封锁。但是触及中华民族的利益,毛泽东依然毫不含糊。苏联曾提出共建“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以提升中苏同盟的军事对抗实力。毛泽东认为这触及了中华民族独立性,苏联旨在控制中国。为此,他坚决拒绝苏联要求,最终迫使苏联放弃提议。

第二,以和平共处为保证。随着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力量进一步壮大,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民族内涵实现升华。新中国开始把建立和巩固与这些民族主义国家的良好外交关系提升到十分重要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坚持中国自身的独立自主,尊重其他各国的独立自主,这都是为保证和平安全的环境,从而实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首先,中国注重推进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此带动与其他民族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在思想上剔除大汉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思想,要求自己“夹着尾巴做人”。其次,提倡求同存异,提出了不同制度的主权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的理论。随着国际形势改变,毛泽东逐步放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方针。1954年,毛泽东在回答中国能否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时,明确表明:“我认为可以和平共处。……难道只能和这种社会主义共处,不可以和别的事物共处吗?……我认为,回答也是肯定的,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双方愿意共处。……我们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9]271-272这也是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中的创新之论。

(三)外交伦理观

外交伦理观以一种价值高度,成为影响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标杆。在国际体系中,不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大国还是小国,都希望占领正义高地,把伦理和道德纳入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处理中,以便享受正义带来的资源红利。西方帝国主义在推行政治霸权时,往往为自身披上自由民主的道德华服,而弱国小国更是希望占领道德制高点,打破旧的国际秩序,拥有国际话语权,从而获得外界同情和帮助。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国力不强根基不稳的新生政权,构建自身的外交伦理观是十分必要的。

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秉承“仁义礼智信”“和衷共济”“兼爱非攻”等文化精髓。和平共处、不称霸不侵略是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一贯主张。同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情怀的政党。因此,受到毛泽东外交伦理观的影响,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确立了尊重和维护全世界人民利益的终极准则。

具体来看:第一,切实维护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一直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个大国主席,毛泽东始终把大国和中小国平等对待,时刻警惕中国出现大国主义倾向。以中国周边的邻国为例,他们大多通过瓦解根植于本国的殖民体系,通过艰难的民族独立运动实现解放。在历史上,这些国家又深受中华文明和东方关系体制的影响。由此,他们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独立的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存在。因此,毛泽东特别重视中小国人民的利益与认同,他曾在会见第三世界国家代表时,明确指出:“如果有的中国人不尊重你们,不讲平等,在你们国家捣鬼,那末你们可以把这样的中国人赶走。”[7]537面对处理与邻国之间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也时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正是本着推己及人的传统道德精神,本着维护人民利益的世界情怀,新中国基本解决了同邻国之间的历史纷争和遗留问题。

第二,具有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牺牲精神。毛泽东一直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独立和自由,并视此为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重要内容。他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利益实现离不开世界人民的总体利益,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是世界人民总体利益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毛泽东维护世界人民利益的牺牲精神,简而言之,就是“革命时外援,胜利后援外”。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政府援助亚非拉等各国的革命运动,可谓是倾其所有。特别是在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后,这种援助更是体现出毛泽东的牺牲精神。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在自身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援外金额仍超过偿还苏联债务的十几亿美元总和。单单是中国援助越南的金额,就超出抗美援朝的费用两倍多。

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民族价值观和外交伦理观是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内驱动力。在他个人价值取向的合力作用下,赋予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价值内涵。

四、结 语

纵观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始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些与国际外交生态体系、中国国家利益诉求和毛泽东的个人价值取向都密不可分。同时,中国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从两大阵营到两大强国,面对种种对立与威胁都坚定地维护国家安全、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这自然与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是分不开的。

中国始终秉承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坚持走和平共处的发展之路,对于当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启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摒弃冷战思维,顺应时代发展,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之路。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的对外关系,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
国家公祭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国家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