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2019-02-2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凤阳小调民歌

杨 婕

(蚌埠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凤阳民歌作为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点。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原生态的凤阳民歌已经逐渐走向了衰亡。那么该如何保持凤阳民歌当前持续性发展呢? 通过了解当前凤阳民歌保护、传承及发展对策可知,凤阳民歌主要以凤阳县为主,最初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凤阳人的迁移逐渐向全国各地流传。凤阳民歌的传播与演变,是地方民歌传播传承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其展现出的足迹几乎布满了全国各地,涉及到民族民间多种音乐体裁,因此其蕴含丰富的美学内容。本文主要对凤阳民歌的美学进行研究。

1.凤阳与凤阳民歌的由来

凤阳也叫做凤阳府、凤阳县,其中凤阳县归凤阳府所辖。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凤阳可知,凤阳府与凤阳县的称谓、疆域及制度等都出现过很多变化。在唐虞时期,为古涂山氏国,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但在公元前六世纪属于赢姓的钟离子国,在其灭国后,为吴楚争疆之地,后来归楚国所有。在秦统一六国后,属于九江郡,在此之后经过多国变前后,凤阳府一直到明代弘治九年才定下来。在到了康熙元年,凤阳府的范围逐渐缩小。但整合研究发现,其所辖的各县大部分都是淮河流域。凤阳民歌中有一种唱法“大凤阳、小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大凤阳就是凤阳府,而小凤阳是指凤阳县,而凤阳民歌也可以称为“大凤阳”的民歌,主要是指位于淮河流域的以民阳县城为主体向周边区域辐射的民歌[1]。

说到凤阳民歌,人们总会想到耳熟能详的《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而由“凤阳歌”衍生出的《凤阳花鼓》,也是学者、专家研究的重点,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意见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凤阳歌》是《凤阳花鼓》演唱的众多民歌小调中最具代表的一首。《凤阳花鼓》加快了《凤阳歌》的传播速度,而《凤阳歌》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但却不能等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凤阳歌”属于多义词,一种代表凤阳“秧歌”的简称,另一种表示凤阳人打着花鼓唱着凤阳的“秧歌”调。其属于明清时期俗曲的重要内容。具现阶段的历史文物记载可知,凤阳花鼓曲目中包含了《凤阳歌》、《凤阳花鼓》及《王三姐赶集》《采桑》等百种。其中以《凤阳歌》、《凤阳花鼓》及《王三姐赶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最大。由此可知,《凤阳歌》、《凤阳花鼓》都属于凤阳民歌中的凤阳花鼓曲目,而凤阳民歌大都以小调、秧歌等为主,其中“秧歌”是凤阳民歌中的重要内容[2]。

2.凤阳民歌的美学分析

民歌属于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集体劳动中创作的重要作品。凤阳民歌因为地理位置在黄阁文化与长江文化交汇区域,所以在语言、习俗及气候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过渡性,因此具备南北风格兼容的音乐特点。凤阳民歌除了展现出不同民族共同的艺术性外,还包含色彩、形式及时代等三方面的美,下面对其进行深层探索。

2.1 色彩美

现阶段,安徽凤阳的地域广阔,包含不同民族文化,而各个民族展现出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及人文风情等都展现出了不同点,因此通过整合划分可知,主要分为五个色彩区域,其中包含了皖北民歌具备粗狂、朴实及色彩鲜明等特点;皖南民歌具备细腻、甜美及淳朴等特点;大别山民歌的小调委婉、抒情,而山歌却又洪亮、激昂;巢湖民歌更加豪爽和抒情。但凤阳民歌更加热情奔放,会边唱边跳。以凤阳花鼓、花鼓戏及花鼓灯“三花”为例,三者最受欢迎,且最出名的就是凤阳花鼓。其在表演时需要表演人员单手拿鼓,另一只手拿着鼓条敲击鼓面,这种表演形式从整体上展现出了独具魅力的乡土特点,具体表演的歌曲有《小姐爱上了小货郎》、《凤阳歌》及《凤阳变成了金凤凰》等[3]。安徽凤阳民歌的音乐形式从整体上分析融合了南北各个区域的音乐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凤阳民歌因为在明代初期的移民政策,展现出了超出地理界限的广泛普适性,且具备标定同宗民歌的基准作用。而在时代变迁下,凤阳民歌的体裁也在持续革新,从初期的“男欢女爱”、“日常生活”及“道德伦理”发展到“斗地主”、“镇压反革命”等,凤阳民歌一直都以热情、淳朴、壮美的形式,激起人民群众的热情,促使热爱国家、积极面对生活的正确心态可以一直在安徽人的心中,并融入到骨血里,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直到了清末时期,凤阳民歌已经有了三百多首。而在二十世纪初期,凤阳民歌的元素也被放到了唱片中,具不完全统计,大概有十多首凤阳民歌歌曲被记录到唱片中,且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4]。如以欧家玲女士为例,她出生在花鼓世家,自幼就随母亲学习花鼓,掌握了上百首凤阳民歌,且在2018年初文化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榜上有名,成为凤阳县首位凤阳民歌的传承人。

2.2 形式美

凤阳具备区域性、民族性及时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展现在音阶、旋律及声调等方面。安徽凤阳的民歌具有非常深厚的发展历史文化,且因为包含的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存在差异,所以其包含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如小调、秧歌及号子等,多样化的凤阳民歌以不同的演唱形式突显出了江淮儿女的辛勤劳动、热情善良、多才多艺、积极向上、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依据题材的多样化,凤阳民歌的主题也有不同,如山水歌、劳动歌、讽刺歌等,大都是以号子、小调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号子主要出现在劳动歌曲中,如打场、车水等演唱背景,属于人们在劳动阶段随意创作的内容。这些民谣大都结构短小,但是语言精确,上下句对仗,有很多时候还会选择虚拟词用来衬托,以更好抒发人们心中的情感。而山歌通常情况下出现在田野、山间的演唱中,节奏欢快、曲调高昂。凤阳民歌中人们最为熟知的小调有很多,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凤阳花鼓》等。通过了解小调歌唱形式可知,小调主要是以叙事为主,其中具备的包容性与可塑性非常强,曲调平整、方正结构。相同曲调的小调,可以填不同的歌词,展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变化[5]。

广阔的区域特点,促使安徽凤阳融合了多种音乐形式和内容。我国各个区域的民歌形式分为很多种,从内容角度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展现生产劳动场面的民歌;其二,展现热气生活、歌颂自然的歌曲;其三,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生活、歌唱美好爱情的歌曲;其四,展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的歌曲;其五,展现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的讽刺、不满及控诉等;其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作为主人对党的感激,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正是这些不同的区域特点和民俗习惯,构成了多样化的凤阳民歌,如有的民歌展现出旧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可以反衬出江淮儿女的一身正气;还有的民歌对新中国和党提出了赞美[6]。

2.3 时代美

当期,安徽凤阳在发展中,除了优化经济发展步伐外,还注重艺术文化的宣传,尤其是民歌的开发和推广,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最为重要,这对凤阳民歌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大部分音乐家开始广泛收集,深层研究,想要让具备深厚文化历史的凤阳民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且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稳步前行。此时,凤阳民歌大都展现出了全新的时代美。以民间小调为例,其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应用非常多,而其他安徽凤阳民歌的音乐特点与元素,也得到音乐家的喜爱,并在创作中大量引用。如钢琴曲《花鼓》,这是作曲家瞿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以《凤阳花鼓》为创作素材设计的,其中整合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曲调和民间锣鼓,构建了一个极具中国色彩的现代化音乐作品。在实践推广中,这一作品收获了国内外音乐家的支持和喜爱。除此之外,英籍亚裔青年小提琴女演奏家陈美,在作品创作中选择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演绎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这次演出不但向国外有效推广了我国民间音乐文化,而且也让国人认识到自身拥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安徽凤阳民歌不只是作为我国的艺术作品存在于世,而且也是世界人民需要去了解和探索的人类文明之一,相信在未来发展中必然可以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艺术财富[7]。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凤阳民歌在历经上百年的历史变迁后,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音乐转变为多种体系融为一体的民间音乐,其中蕴含的文化性、历史性等都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通过了解凤阳民歌的发展过程,明确它在淮河域民间文化中展现出的作用,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美学,此时要想保障凤阳民歌可以全面传承,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凤阳民歌发展提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民间传承制度,并对凤阳明个提出系统的传承与高水准发展策略,以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管理贡献力量。发掘凤阳民歌的美属于一项长期工作,对宣传和继承凤阳民歌艺术文化而言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凤阳小调民歌
新媒体时代凤阳民歌的传播探析
四 季 相 思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思 夫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五河小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旧凤阳花鼓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