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研究

2019-09-27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评价活动

汪 凯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2018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对全国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出了部署。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现了共青团工作围绕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发挥育人作用的改革方向。活动课程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逻辑起点和实施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目标落实在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从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对第二课堂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到位、举办主体的多样性、建设和评价标准的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第二课堂整体质量不高,活动的课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评价既是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对其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基于各种国内外文献对教育评价概念的阐释,质量评价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特征。[1]第二课堂的课程化,指向着明确的育人目的和价值,所以活动课程质量评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用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2]由此可知,应从关系特别是主客体关系中认识价值。从主体角度,区别于以往自然发展、自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转为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意识、有目的进行设计和规划,它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支撑着学校对于社会、家长的培养承诺即毕业要求。从客体角度,学生成长需求和实际也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关注点,与第一课堂不同,在活动课程中,参与其中的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客体,也在与他人合作、组织活动、展示自己中时常转换角色,成为活动课程的主体,在活动实践中认识自我、提升能力。所以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就是在主体设计和客体需求的关系中进行价值判断,最终达到育人目标。

(2)目标达成度是评价的主要内容。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根本目标是要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时空的开放性等特点,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在具体落实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时,都重视一二课堂课程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制定了清晰明确的活动课程目标,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接受成长锻炼、实现素养提升。因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应主要来自于,学生在活动课程中能力和素养提升程度与预先设定的活动课程目标的对照比较。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应是活动结果对于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目标达成度。

(3)总结提升是评价的核心要义。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来看,质量评价既是本轮管理环节的终点也是下一轮各环节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活动课程质量和水平给予公正客观的评分,还在于通过评价发现课程建设和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实现育人的效果。因此,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和核心要义在于总结提升,评价应更加重视反馈和整改环节,促使课程质量呈现整体螺旋上升的趋势。在实际操作中,应淡化评价的甄选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收集和分析他们对于活动课程的评价意见,关注他们在课程中获得的收获和成长,最终实现评价的发展性转向。

2.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的困难

(1)评价主体的困难。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实施中涉及的主体包括主管单位、开课单位、参与对象。主管单位一般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领导或协调机构,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但由于协调的部门较多,面对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很难进行精准评价。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开课单位有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学生社团、班级团支部等,他们对于活动课程的评价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印象,客观性受到质疑。参与学生也往往来自不同学院、专业和班级,他们作为评价主体往往实施和操作的难度较大。

(2)评价标准的困难。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包括计划、实施、总结等多个环节,目标、内容、形式等多个要素,各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目前很难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评价者往往仅凭借主观印象对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评价时,关注活动本身如活动开展的参与度、规范性、专业性等方面,还是关注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还存在认识上不统一,导致评价标准难以统一。

(3)评价方式的困难。在实施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时,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有利弊。定量评价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强调标准化和精确性,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由于其多样化、差异性,往往很难量化。定性评价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强调观察和分析,关注结果与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评价方式较定量评价更适合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但由于活动课程评价标准不统一、稳定性较差,实施和操作的难度很大,对于评价者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

3.厘清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中的三个关系

(1)价值取向:目的与工具的关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目标始终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上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究竟在于人作为目的还是作为工具? ”[4],人的价值问题涉及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因此,活动课程评价的价值导向存在目的和工具关系上的不同认识。从目的角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工具角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围绕生产需求和社会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辩证来看,这两者既是矛盾也是统一的,大学生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计和评价也必须兼顾个人和社会两个需求。

(2)评价方式:客观与主观的关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评价需要建立在一个客观基础之上,这个客观基础来源于对活动课程从主办单位到参与对象、从程序环节到教师指导等信息全面搜集和掌握。但评价依赖于人,要通过人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依据一定的标准实施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体现在具体评价方式中,又表现为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即在评价中,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客观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进行评价。

(3)评价内容: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美国教育家泰勒指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评价的重点应集中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是否达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或综合的素质能力的目标。但随着评价内容的不断扩充,活动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参与对象,还应对活动主办方、活动规范度和参与率等方面作出评价,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具体评价操作中,应对于评价标准中不同内容赋予不同权重,从而既关注重点也兼顾全面。

4.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评价什么即标准问题、谁来评价即主体问题、怎样评价即方式问题和评价结果如何运用即反馈问题,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有效运行的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科学化。制订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评价标准,关键在于找准依据,依据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团中央、教育部关于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要求,二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计、开展的一般规律,三是开展第二课堂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综合以上,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制订评价标准,并明确各自权重。

表1 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评价标准

(2)评价主体多元化。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成长发展设计和开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和专业素养,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活动课程的过程和效果具有切身感受,所以学生是课程对象,也应是评价的主体。从评价的全面性角度,活动课程的管理部门也应参与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活动课程实际开展情况是否与设计初衷一致,以便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另外,活动课程的价值将一定程度体现在促进学生就业之上,所以将用人单位纳入评价主体范围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进一步对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评价,有利于第二课堂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方式信息化。《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数据信息体系是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支撑,要依托数据信息体系开展课程项目的发布、管理、评估。评价方式信息化的目的是使评价更加简便易行。有的高校借鉴淘宝、滴滴出行等软件的评价手段,实行了活动课程结束后即时评价,以模糊评价为主,整体对活动课程进行星级评分。有的高校则实行360 度评价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多元主体评价,汇总形成评价结果。

(4)评价结果应用化。管理部门通过对于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进行评估、调整,一方面对于评价较低的活动课程应分析原因、限期整改,不断提高内涵和质量。另一方面,对于评价较高的活动课程,应纳入精品活动课程的建设范围,予以重点支持,以精品课程带动一般课程建设,发挥示范性作用,提升整体课程质量。评价结果对于学生选择活动课程也具有参考价值,从而倒逼活动课程主办方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