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21程海艳
程海艳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襄垣 046204)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1]。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然而,不同高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高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实践路径的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贯彻落实“立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育人”的基本教育方针。课程思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寻求不同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契合点,更为灵活的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环节当中,其实践与运用的本质目标在于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并使得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来看,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从细节角度实现“立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实施与执行[2]。
(二)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需要
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求其思想价值认知水平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传统职业教育框架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度不高,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突出,而政治思想觉悟低下,甚至在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还会因为职业技能应用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职业技能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认知结构体系,使职业技能与思想价值观同步发展,进而促进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更加适应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丰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需要
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内容相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框架的局限性,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发设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科教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深刻,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渐进式发展。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授业的过程中,采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步进行,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兴趣得以互动式提升[3]。
二、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要切实将知识传输与德育培养两者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要适当融入学科知识的内容当中,既要坚决杜绝出现两张皮现象,又要避免产生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生拉硬扯的现象。如果把与专业课程毫不相干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强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灌输,不但不会起到德育培养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催生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厌学情绪,原本清晰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逻辑体系与知识结构体系也会被破坏。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技术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立足课堂教学环境,拓展“课程思政”的辐射面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着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体系以及教学实践方法,课程思政要想真正的融入职业技术教学体系当中,就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的特殊环境,按照“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向,尽可能地拓展“课程思政”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辐射面,进而促进两大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4]。例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有机结合的整体。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一次教学课堂中很难将三大层面的释义有效融入专业课堂当中。同时,过分强调一次性融入课堂教学必然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的情况下,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分散推进各个层面的释义。
(二)从细节入手,寻求知识融合的契合点
课程思政是对传统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形式的创新,既需要充分把握各个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也要能够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任课教师首先要认真梳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各自的知识点,按照“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辅线”的基本原则,通过绘制“课程思政知识地图”,慎重把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当中每项思政知识元素的融入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具有系统性教学逻辑的课程教学方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点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同时,任课教师还要遵循“课程思政”教学的动态性原则,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做到课程教学方案的适时动态调整,尽可能地提升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5]。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思政”在学生学业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在于,必须将学生的认知需求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且为其匹配相应的真实案例,基于课堂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综合分析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元素的解读与分析,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以“寡头理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加入波音与空客联合阻碍我国大飞机制造进程事件的材料,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筛选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及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大飞机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次原因,以此增强学生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认知与信心。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政治意识,强化高职院校党委的第一责任
在课程思政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目的,高职院校需要从认识高度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引性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社会主义方向,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与解读历史与热点事件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把握正确的认知方向。不断提升对四个自信的认知深度,此外,高职院校核心管理层必须明确责任与担当,为课程思政的开展与落地提供全方位的资源保障。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党委而言,需要以全局高度统筹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大思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奠定总基调[6]。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筑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一项创新路径,同时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在实施以及落地环节容易受到阻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此建立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体系,为课程思政的落地提供有力保障。首先,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改革,明确领导、管理以及监督职能,其中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在整合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一旦教学监督管理体系缺失,就会滋生形式主义,使整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功亏一篑。高校需要着手建立特色化、科学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并以此来做好教学质量的监管与反馈工作。要注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当包括从思政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程度、课堂活跃程度、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评价测评——反馈改进”管理机制,目的在于能够及时的将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及时反馈至教育管理部门,以便能够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此外,应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实施,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进程,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到实处,最终通过物质保证与制度保证的结合,来为课程思政扫除一切制度性障碍。
(三)以协同发展为目标,凝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合力
课程思政工作落地并非特定课程的改革,也并非部分部门以及教职人员的独角戏,整个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与落地需要高职院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更需要全体教职员工拧成一股绳,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明确把握开展思政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岗位价值。结合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整合,使参与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统一认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快速流动,优势互补。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加速思政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分融合,形成两者互动发展的新型教学格局,并在这一过程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最终,通过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标准化运行。
(四)以文化育人为导向,注重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不仅可以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互联网+校园文化”发展模式,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思政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从细节入手,营造校园课程思政文化育人环境,可以通过在行政楼、教学楼、操场、宿舍以及校园道路等处设立构思新颖的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海报或宣传栏,来进一步构建浓厚的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加深对学生的感染力; 三是结合本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通过邀请企业家开展讲座、设立课外人文选修课程等方式,巩固与丰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于职业思想道德的意识与认知。
结 语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的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必须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前提下,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秉持创新的原则,从课堂教学细节入手,通过“实践——反馈——再实践——再反馈”的流程,来逐步形成具有独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这不仅是由高职教育独特的教育教学属性所决定的,而且是新时代培育德才兼备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