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对策

2019-02-2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王 一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6)

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与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能够有效呈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趋向、民间信仰、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等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价值认同度、反映民族精神的客观存在,在漫长的理论实践过程中,我国提出要传承传统文化、摒弃旧观念,提升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然而在社会多元思潮不断渗透、体育竞技化以及社会环境不断转变的当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正面临着消退、萎缩和消亡的危机。因此如何整理、保护、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推进其科学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国家的思想核心,是民族精神的客观体现,是依托特定环境而形成的民族所特有的习惯与意识形态的综合体。无论何种文化体系,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生存土壤,其中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源头。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立足于民族诸多社会需求与生理需求基础上的,这些需求与民族的生活生产实践拥有紧密的关联性。譬如黎族的跳竹马、土家族的打飞棒以及纳西族的飞石索等,都是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衍生出的体育活动。农耕文化使各民族人民逐渐形成自给自足、耕种劳作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形成了人民性格内敛、自强不息、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文化精神,铸就了人民以中庸之道、仁义道德处事的原则。由于不同民族所生存的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逐渐呈现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异彩纷呈、练养结合、和谐统一的特征。在图腾崇拜层面,图腾崇拜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期,先辈们认为民族的起源同自然万物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构建图腾体系,能够保障本民族的和谐发展。进而在历史不断滚动的车轮下,逐渐形成体系复杂的图腾崇拜体系。譬如布朗族以鼠作为图腾,鄂伦春族以熊作为图腾、汉族与满族以龙作为图腾,而白族则以虎为图腾。伴随图腾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各民族间相继出现以模仿动物动作为主的体育项目。譬如龙图腾视域下的舞龙运动、孔雀图腾下的孔雀舞以及效仿牲畜动作的摔跤运动等。此外,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也能从军事领域中寻到渊源,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诸多的民族体育项目最早出现在军队训练中,《札记》记载“天子令将帅宣武,习角力、射御”;《明史稿》记载“以弓马之势,夺天下之疆”。由此可见,战争时期的武术技艺与弓马技术是增强军队实力的关键,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技艺以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无论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渊源如何,文化的本质特征都是相同的,都是从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体现。传承并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就是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系。

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社会环境影响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客观因素。由于文化形态拥有显著的脆弱性,如果脱离其赖以为生的地理环境,便会走向消亡。因此从环境因素分析,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环境因素是文化形成的动力与基础。在特定区域内,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能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思维意识,能够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然而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社会的调整以及城镇化的深入,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严重制约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首先,现代化、工业化导致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日渐挤压着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总量逐年上升,截止2018年我国GDP 总量突破70 万亿大关,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却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发展,譬如草原环境的沙漠化,致使骑马射箭失去比赛或练习场地,水质污染又导致独木舟项目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其次,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态环境、民俗环境以及生存土壤不断衰败,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乡村原有的练习场不断被公园、健身房以及体院馆取代,闲时练拳、忙时播种的情景也难以再现。

(二)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威胁

西方现代体育文化通过网络媒体、传统媒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与传播,其具有流行性、健身性、观赏性、娱乐性以及竞技性等层面的优势。另外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等外来体育项目相继涌入我国,逐渐形成我国主流的体育文化体系。然而具备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体育文化却被认为是保守的、封闭的、格格不入的文化形态,以致我国社会民众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导致其在文化思想、文化意识以及体育价值观层面上受到影响,难以形成维护体育文化的价值观体系。陈白琳(2017)认为,体育文化的形成是连续的过程,需要社会大众的充分重视与认可,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偏差,将导致体育文化的体系构建与存在形态受到影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传承作用。尤其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社会大众应从本质上认识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体系中的优势,应从实质上提升对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我国社会大众逐渐呈现出“喜新厌旧”的现象,即对新型的、外来的文化体系以及项目类别充满兴趣,而对传统的、本土化的体育项目“不闻不问”。虽然这种文化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本能需求,然而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层面着实不适合。反映在价值观体系上,即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程度低下,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缺乏自信心,意识形态上趋向于外来文化。因此,外来文化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威胁的实质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并未将文化自信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三)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渠道有限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媒体组织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引与导向作用,致使文化传播与弘扬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内容偏向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譬如对瑜伽、跆拳道、足球、篮球等竞技项目的报道要多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而国内主流媒体为获取经济效益,争抢直播或转播西方体育赛事或国外体育联赛,导致我国民众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较少,难以充分激发民族体育文化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意识。另外,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渠道主要取决于市场因素,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如果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植根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则市场便会倾向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相关主流媒体也会将精力投入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宣传与转播当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并未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仅仅将传统文化作为宣传的内容、传播的主体,采用信息轰炸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体系当中,进而造成社会民族在思想层次上仅仅了解传统文化的外在特征,并没有深入到文化的本质,并未从文化接收者转变为文化传承者。

三、推进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明确时代价值,增强宣传力度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强调,扶持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把民族体育文化贯穿到体育健身的全过程和全周期中,充分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时代价值,使其完全融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生产以及实践当中,继而为构建“体育强国”奉献社会力量。相较于近代体育项目,我国民族体育在礼仪、服饰、器械以及形态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美学元素,具有其它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说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关键载体,包涵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等,能够激发民族的群体记忆,提升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在佛家、道家、儒家文化滋养下,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形成讲究身心融合、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以及强调康泰、休闲、内敛的健身机制,并且在增强身心健康、提升文化修养层面拥有难以替代的历史价值。与此同时,民族体育文化历经历史的洗礼,拥有着诸多的文化内涵。譬如舞龙活动蕴含着祈求平安的含义,泼水节着表达着人民群众对彼此的祝福。因此,在民族体育文化宣传与传承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明确蕴含在体育项目内的时代价值,通过加强体育文化传播,以此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深化民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进而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破解体育文化传播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困境。

(二)优化民族体育项目,增强文化适应力

根据《中华民族体育志》,我国现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共计985 种,根据实际情况,难以将所有体育项目完好无损、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因此,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把那些拥有认同价值且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重点发展,而对频临消亡的体育项目进行合理转型和科学创新,努力增强其社会适应力。白永正(2018)认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应经历由封闭到冲突,由自卑到模仿,由自尊到寻根,由筛选到回归,由自觉到自信,由自强到走出去的历程。因此只有努力改良与创新,不断发展与优化民族体育的形式与内容,才能增强体育项目的社会适应力,进而实现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所以,大力创新与改良民族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全新的路径,更对保护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通过推陈出新、辩证取舍、合理扬弃,优化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形式与内容,使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以此推动民族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譬如贵州的木鼓舞项目通过内容的改进,被西方国家誉为现代迪斯科。新疆的达瓦孜通过对规则、器材及场地的改建,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表演项目。

(三)挖掘社会价值,开拓文化推广渠道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协调、督导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努力发挥媒体的社会舆论指引作用。通过民俗节日、体育赛事以及节日庆典等方式,组织民族体育项目表演、竞赛、娱乐以及文化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大众参与民族体育项目,从而将体育项目立体地、系统地呈现在民众面前。推进民众深刻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本质特征以及历史意义,进而增强民族体育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保护意识。在宣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探寻传统体育项目与社会大众生活需求间的联系。首先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将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促使其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得到传承;其次,注重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定位,将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满足民族对时尚生活的追求。譬如将文化旅游作为时尚元素,将观赏民族体育表演作为时尚象征,以此提升社会民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提升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效率。

结 语

民族体育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客观表现,是民族精神与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传承并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相关政府部门应增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程度,创新民族体育项目的形式与内容,提升体育项目的社会适应力,挖掘民族体育项目的社会需求,开创全新的推广宣传途径,进而切实推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时代发展与历史传承。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传统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