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2019-02-21曾松荣方白玉涂智苹
柯 野,曾松荣,方白玉,涂智苹
(1.韶关学院 英东生命科学学院;2.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据2015年统计数据,我国共有地方院校686所,占1 219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56.28%。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2]。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能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专门知识与技术、能有效服务现代产业科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还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一种基于合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智慧[3]。全国地方院校都期望能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各种改革,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专业群[1],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4]等。本文总结韶关学院近年来,基于科教融合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以期共同探究地方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一、树立科教融合组建应用型创新团队的理念
科教融合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比常规理解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具有更深层涵义的表达[5]。这表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科研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明确科研实践活动是服务教学,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渗透、交错、延伸和融合。我国历来非常重视科教融合,教育部在1985年、1987年和2012年先后相继发布了相关文件,特别是2016年《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科教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支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6];因此,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选择。科研活动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地方院校基于地域性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的理论应用、技术开发等层次的科研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地方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同时满足地方院校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实现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此背景下,韶关学院以“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大力汇聚科研资源,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创新服务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学校已组建一批创新服务团队,各团队积极开展研究和合作服务,推动科研水平提升与服务地方工作实现“双赢”;同时强化教师重视科教融合,使科研反哺教学,有效地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因材施教,组建各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
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是指由大学生组建而成,以实验室或实践基地为平台,依靠科研项目开展一系列应用型创新活动的团体。科研项目主要围绕应用性、地方性,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过程,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学生对自身成才需求出现多样化,地方院校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下,在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重视有读研或出国深造愿望学生的培养,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之脱颖而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及本人成才目标来组建相应的团队,对于期望在应用技术、产业化方面发展的学生,让其参加一些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如产业化食用菌栽培技术、产业化花卉组织培养技术;而对于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积极引导其参加偏向基础或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以“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开发与利用创新服务团队”为例,该团队教师结合当地经济,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团队教师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韶关隆盛酱园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以传统发酵霉菌、细菌产生的蛋白酶为出发点,探究蛋白酶的高产菌株、酶基因克隆表达、定向改造等偏向应用基础的研究;团队教师专注于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另有团队教师一直从事于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工艺、深加工等偏向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学生可以在这些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制度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课程(必修课,2学分);学生通过主持或参与大创项目、省级培育项目、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竞赛、参加团队等方式才能获得该学分;同时也可将这些成果作为加分项增加到学生年度综合测评中,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积极性。
学院对全院师生实行“导师制”管理,导师与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即学生根据自己对导师方向的意愿和兴趣选择导师,导师依据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选择学生,双方达成共识后确定师生关系。为了确保“导师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依据导师学历、职称、教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经费等方面综合确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每届不多于8人。同时学院为了将“导师制”具体落实到位,对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学生科研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考研成绩等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指标,占一定比例的绩效分配,这促进了导师的积极性。
团队制度对团队管理非常重要,不同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团队每周例会制度,学生汇报一周项目进展状况,导师指导分析解决问题;小组学生间的互助制度,同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帮助,形成和谐小组;学生值日制度,学生对实验室或基地的卫生、药品归类、设备运行状况等方面管理负责,发现问题通过微信、QQ群通报,及时整改;学生报账制度,一般由1~2名学生负责试验耗材的报账工作;学生奖励制度,对表现好、认真负责、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名次的学生进行奖励等。
四、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的实践
(一)重视团队精神,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
好团队必然有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对团队影响至关重要。在团队精神建设中,导师是团队的灵魂,起关键作用。导师对团队学生要进行思想教导、学业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从“说教式”转变为“引导式”,让学生学会思考,认识到学习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团队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使其内心深处感受团队温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帮助。重视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高年级学生为榜样,激发学生由可学或不学转变为主动学,不想进实验室变为主动进实验室。
(二)重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学术写作能力
学生加入团队以后,必须对团队具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要求学生查阅前几届学生的相关工作,如原始记录、毕业论文等,同时查阅涉及的实验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和相关参考文献。为了进一步掌握前沿进展、实验方法和思路,指导学生熟练使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收集中外文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类,撰写设计出具体试验方案,上交指导教师指导修改。
为了提高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每年要求团队以2~3人为一组分工合作,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广东省大学生培育项目等方面的项目申请书,促使学生了解认识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每年学院、学校、广东省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型的“挑战杯”大赛、生化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等,由于这些大赛多数以正式发表论文格式提交材料、PPT汇报,因此,团队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以此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比赛开阔学生知识面,同时认识到试验项目的不足之处,便于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三)实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生命科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熟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关键。对于刚入团队的学生,仅仅在平时实验课程中才有机会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缺乏对本团队的操作技能、设备仪器的使用、保养、维护等方面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有针对性的团队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在导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的集中培训后,学生可能还未完全领会和掌握;接下来的时间,由实验管理员或者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试验指导低年级学生操作使用,直到学生学会为止。通过本阶段的集中和分散培训后,学生掌握了导师组必备的动手操作技能、设备使用维护知识,为团队后续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四)团队项目的开展实施
团队项目主要来源于导师科研项目或者学生项目,把复杂的大项目分解为多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由2~3人共同完成。在小项目中,每位学生的项目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必须具有差异,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项目实施前,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撰写试验方案,掌握基本动手操作技能,熟练设备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搭配互助,确保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简单问题方法的传承性,避免简单问题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击学生对项目的积极性。导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每位学生必备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试验,保存实验图片,不能随意编撰修改试验数据,采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试验数据和结果;乐观对待试验的失败,从中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为下一步试验奠定基础。项目试验内容完成后,整理分析试验方法、内容和结果,撰写结题材料、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
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取得的成果
自实施科教融合建设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以来,收效非常显著。现将近年来,团队4位导师取得的成果汇总如下:
酶工程团队培养了本科生37人,其中2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就读于四川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院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项,省大学生“挑战杯”获奖1项,校级挑战杯特等奖2项,其余奖项多项。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3项,校级多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4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CSCD收录4篇。未考研学生主要就业于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生物相关企业。
耐重金属微生物团队近三年培养本科生18人,考研12人,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项,省大学生“挑战杯”获奖1项,校级挑战杯一等奖3项,其余奖项多项。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2项,校级3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2篇。
食用菌团队指导的本科生,荣获2015年韶关市首届安信证券杯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荣获2015年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三等奖,获2015年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第六名,是广东省唯一进入总决赛的团队,为此被CCTV新闻频道报道,荣获2015年广东省“珠江天使杯”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名;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2016年市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2017年省“扬帆计划”青创工程示范项目公开遴选大赛二等奖。团队研发的“玉蕈堂”雪耳露在第五届中国食品行业创新品牌评选颁奖盛典暨2018年度新品发布会上,荣获“2018中国食品行业最具发展潜力产品奖”。该团队毕业生就业于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味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韶关市玉蕈菌业有限公司或自己创办食用菌相关企业。
六、结语
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是以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动态团队,教师是团队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在大二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成立团队之初,指导教师在科研训练、实验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培养两三届学生后,一般都可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进行一些科研训练,包括实验的规范操作、实验记录、仪器的使用、实验室的管理等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科研实践的指导和督促方面。几年来,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绩。一是学生考研成绩突出。读研深造目前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意味着他们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营造氛围,鼓励广大同学树立出国或读研深造的发展目标。近三年我院考研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已超过30%,部分学生被中科院大学、双一流大学或一些省属重点高校录取,在广东省同类院校生物类专业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前茅。二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源地区、学业成绩、专业技能等要素,通过大四期间的大型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和企业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就业意向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书》,完成就业过程。在这些直接就业的学生中,有一大批学生进入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生物技术产业,毕业生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在新生入学之初,给学生强化大学四年生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团队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