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立德树人”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

2019-02-21刘程雯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工作

刘程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510000)

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的两个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创新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做好向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2]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的有效融合,是基于协同理论而提出来的。所谓协同理论,是指事物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合作、同步、协调和互补关系。本文特指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教育之间协同、创新、互补、共振关系,并形成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强大合力。为此,高校党委必须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备系统化的育人机制,形成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机制。

一、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融合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强化党建工作,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办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因此,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在出发点和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提高的问题。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待提升

高校基层党建存在“层层递减”现象。2017年9月,陈希在中管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指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弱化,越往下党的声音越小,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平时感觉不到存在,关键时刻顶不上去。”“院系一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院系党组织形同虚设,政治功能不够强,政治责任缺失。”“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3],时有发生。

存在“轻德而重利”“轻思想而重形式”现象。近年来,高校中存在功利主义思想,部分学生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希望通过入党为日后发展增加砝码。由于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教育结合不紧密,导致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时多从考试成绩、在校表现等入手,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机和政治水平。

高校党建工作与从严治党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抓基层党支部作用发挥投入精力不足、抓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招法不实、党性修养还需常抓不懈、抓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尚不到位等问题,以党建引领思想、引领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有待加强

有效掌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待加强。从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看,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思潮汇聚之地,斗争十分激烈。信息全球化时代,世界处于一个大调整和大变革关键时期,思想交锋日益活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国内现实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各种问题、矛盾不断显现。大学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造成师生面对多重选择的自我迷失。从国际形势看,西方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涌入,使还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的世界,加大了“立德树人”理念养成的难度。

“立德树人”的主体道德自觉不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效性和感召力方面存在着聚焦点不够准,认可度不够高,参与性不够强等问题,某种程度上还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无法化解学生深层次困惑。尤其在市场经济内在逐利性、利益追求最大化影响下,大学生在道德层面呈现出焦虑化和功利性,容易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持和道德品质的坚守。

“德”与“人”被自媒体有所消解。众所周知,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逐渐习惯于简单接收、储存信息,注意力、判断力、批判力弱化,逻辑的、历史的、系统的理性思维能力弱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对主流“德”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性、时空无限性、道德无底线,使人在网络中背离某些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产生“知行不一”的“双面人”,从而消解了主体“人”。

(三)部分高校就党建而抓党建,存在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两张皮”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高校党建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肩负着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谋而合。然而,很多高校没有充分意识到二者的内在关系及其重要性,开展工作时思路不够新、思考不够深、方法不够活,没有抓住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要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建与 “立德树人”“两张皮”的问题。

(四)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之间未能形成合力

各部门工作重点不同,未能形成合力。负责党建工作的组织系统往往侧重于关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要求较高,非入党积极分子和非党员学生则关注不够;而团委和学生工作系统做“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时,往往侧重于更大的覆盖面,确保大多数学生受益。因此,因着力的目标人群不同,使得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存在某些“貌合神离”的现象。

因部门利益,出现工作冲突或内容简单重复。虽然党建和“立德树人”教育存在较高的内在关联性,但两项工作又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从目前高校工作职能分工来看,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由组织部和学生管理部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各行其是等弊端。

因理论基础和工作对象不同,两者配合脱节。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研究对象,两者所针对的问题也不同。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党建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存在脱节现象;在党建工作中,因教育对象范围狭小、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单一、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陈旧等,导致“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立德树人”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新时期,因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的融合存在上述种种现象,因此加强有效融合便具有必要性。事实上,高校党建和“立德树人”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4],坚持党建与“立德树人”相融合。因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主线。

(一)“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合目的性

“立德树人”教育与党建工作存在着高度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聚焦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目标就是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高校党建工作引领着高校的各项工作,而高校的各项工作却是围绕培养优秀毕业生、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主线展开的。因此,“立德树人”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目的高度一致,因为立德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树人的“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党建为“立德树人”“正方向”,“立德树人”为高校党建“打基础”

党建方向正,则“立德树人”之教育兴。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才能“立德树人”,才能使教育事业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才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坚定理想信念是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基础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也是爱国主义之源。培养能够自觉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人才,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思想基础。因此,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不仅是历史经验的自主选择,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立德树人”,利于筑牢高校党建之基。“立德树人”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等多方面理论内容的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看,党建工作虽然高于“立德树人”教育,但却来源于“立德树人”教育,因为在开展党建工作之前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实践品德、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立德树人”与高校党建教育内容上交叉、相融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不仅仅指道德操守、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等传统内容,而且必然包括高校党建教育内容,如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弄懂、悟透、领会、运用。

三、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建议

最近,“中央召开的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会议,有很多新精神、新任务、新要求,如何结合高校实际,针对高校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贯彻落实,怎么按照中央要求改进学校工作,都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3]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的关系,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制度标准规范、队伍专业可靠、融合机制有效的“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融合体制。

(一)狠抓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引领“立德树人”方向

狠抓党的组织建设,引领“立德树人”方向。高校党委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通过合理组织内部职能机构,在党建与“立德树人”的融合与创新方向上进行突破,围绕工作运行、责任落实、措施运用、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党委统筹,使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党员干部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并持之以恒地推进党建与 “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为使组织建设落在实处,高校还要将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这样,面对当下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挑战,可做到信念坚定,确保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每一个学科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坚持选好配强支部书记,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思想建设为党建核心,筑牢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根基。通过党的思想建设,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员思想实际中去。建立党员责任区,不断提升党员党性修养、政治觉悟、综合处事能力,同时提醒党员要时刻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做思想的先行者,学习的领头人,生活的服务者,时刻树立先进者标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带头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为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品牌化,构建“立德树人”制度体系

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夯实“立德树人”制度建设。制定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标准化工作体系,将“立德树人”纳入标准化工作内容体系之中。动态制定公办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立德树人”教育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开展党委书记述职评议工作,实现现场会议述职全覆盖和述职前实地考核全覆盖,形成“两述职”“两核查”“两评价”“一约谈”的工作规范,等等。

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促进“立德树人”的督导与培训工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抓基层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督查考核,推动高校落实中组部教育部《重点任务》要求,督促高校党委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制度,以及规范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以学习培训和深入调研助力深化学习贯彻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组部干部培训基地开展党务专题培训班和“立德树人”教育专题培训班,举办“立德树人”教育网络培训班,开展高校“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题培训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专项调研,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理论水平。开展党建督导检查工作,对各高校推进巡视整改落实工作开展挂点包片督导工作。

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落实“立德树人”平台建设。推动高校推进互联网、新媒体+党建工作,以部分高校为试点,探索打造智慧党建系统,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打通党建和“立德树人”的“微通道”,构建“互联网+”“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整合资源,打通党建和“立德树人”教育的“微通道”。

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化,突出“立德树人”教育的特色。开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党建示范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建设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通报表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开展组织生活创新案例评选,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评选活动。

(三)培养“学高身正”党建队伍,抓住“立德树人”关键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一支“学高身正”的党建工作队伍,关乎“立德树人”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践行者和排头兵,必须明确自己担当的时代使命,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勤于问道,精于传道”。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因此,高校需要打造一支学科素养过硬的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融合的队伍。高校党组织要以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工作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为依据,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制定或完善相关规定,明确党建工作者的职责。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立德树人”教育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5]。例如,加大“立德树人”教育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相关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队伍骨干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党建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建设一批高校党建工作名师工作室。

(四)建立“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互通互联机制,破解“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的制度难题

健全党员组织体系,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稳定开展。建立健全党员组织体系,激活党建管理活力,并结合“立德树人”教育开展专题式党课教育。只有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对党组织与党员的有效管理。高校可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党员组织体系,发挥组织优势,保障“立德树人”教育长期有效开展。

创“党建育人”新模式,促“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有效融合。努力促进学校资源向育人聚集、向德育发力,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机制。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寻求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渠道,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党建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构建以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思想教育为教育载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党建工作体系,推动“立德树人”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实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系主任)上第一堂“思政”课制度,探索高校“大思政课”教学专项试点推广。

建构协同平台,将“立德树人”教育扎根高校党建工作阵地,促其有效融合。党建工作主要阵地有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第三课堂“网络教育”、第四课堂“日常政治学习”、第五课堂“社会生活实践”,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从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建育人平台。建立协同平台场所,增强党建工作队伍和“立德树人”教育队伍的交流和归属感;建立制度化平台,对协同平台的形式、内容、作用、评估等方面加以约束,实现高校党建与“立德树人”教育的统一管理。

总之,新时代高校党建和“立德树人”工作之间天然的合目的性、互补性、依赖性为推进其有效融合提供必要条件。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发挥党建“五大课堂”功能,从而探索方向正确、制度规范、队伍可靠、融合有效的“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融合机制,创新“党建育人”新模式,并以党建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其常态化和长效化。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工作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不工作,爽飞了?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