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E协同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探究与实践
2019-02-21孙宇锋郭小琳
宋 杰,孙宇锋,郭小琳
(1.韶关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2.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统计学作为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在生产经营活动、社会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已经演变成了包括数字、影像、声音、文本等在内的各种信息的载体,而且对数据的处理、可视化和分析也有了强有力的工具,人类已经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普及和发展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统计人才是新时期统计教育的主要任务。
统计学类专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针对本科统计类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改革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理论研究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讨论人才培养模式的[1],有讨论课程体系设置的[2],有讨论实践教学的[3]。这些文献对本科统计学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实践方面,不少高校开展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探寻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新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统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自困于象牙塔内,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共识和办学目标,而协同育人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笔者根据统计学专业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几个维度研究基于“高校-政府部门-企业(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U-G-E)”模式的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协同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一、U-G-E协同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意义
(一)协同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必要性
统计已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记载国家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奠定管理基础、服务社会大众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如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数理统计类、教师缺乏统计岗位历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形式僵化、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等。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未能主动及时地去了解、跟进、适应和预判统计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教师和学生游离于统计实践之外。
协同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高校与有关政府部门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协同培养统计人才,使得高校可充分了解统计的社会需求,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避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从而提高统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熟练掌握统计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意义
与统计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相关的最主要的政府部门是各级统计局和调查队,它们是我国最主要的统计数据生产部门,调查统计的数据涉及经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承担着组织领导、实施和协调各级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责任;组织实施人口、经济、农业等普查,能源、投资、消费、价格、收入、科技、人口、劳动力、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环境等基本状况及各个行业的统计调查;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等。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国内不少高校将金融统计作为统计学或者应用统计学的培养方向。与金融有关的政府部门有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如各省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行、各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各市的金融工作局、证券业监督管理部门如各省证监局、保险业监督管理部门如各省保监局等单位都会运用各种统计学知识。因此,金融统计方向的统计学专业非常有必要与金融管理部门合作办学。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了我国大数据发展工作。至此,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许多省市随之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大数据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工作;组织制定大数据收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推动大数据形成机制的建立和开发应用。
高校开办统计学专业,需要了解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需要这些部门的业务指导,需要这些部门的支持和协调。高校有办学和人才资源优势,政府部门需要高校为其提供新鲜的“血液”,需要补充统计人才,从业人员需要统计学知识更新,需要统计方法变革。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
企业主要包括各类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公司、证劵公司、保险公司、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公司及其他适合统计专业人员从业的企业。统计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快速、直观、高效和动态的数据信息,如产值完成情况、订单完成情况、利润完成情况等数据。统计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各种项目、各项优惠政策、驰名商标、国家名牌和专利等提供及时、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重要的信息支持。统计也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的现代化建设。规模以上企业的各种数据比如本月的产量、产值、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利润、设备、投资、能源消耗、子公司经营情况等数据来源于公司的各个部门,这些都需要统计人员及时从相关部门取得。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是统计学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之地,企业自身有统计的需要,也有物力和财力优势。高校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才服务经济的作用,科研成果也需要转化。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相一致,校企合作既是教育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双方合作可实现共赢[4]。
二、U-G-E协同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主要内容
(一)应用型统计人才U-G-E协同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统计类专业教育如果缺乏统计部门和社会企业的力量,统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同样如果没有地方高校的参与,统计部门和社会企业中统计从业人员的自我提高也会缺乏生命力。
应用型统计人才U-G-E协同培养模式应有利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等统计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在地方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开放、合作、互动、共享”的统计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统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服务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对统计部门和社会企业所给予的专业支持有利于强化大学本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形成“职前职后贯通、培养培训一体、理论实践互动”的统计教育模式。
高校应依据办学定位、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建立与应用型统计人才U-G-E协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补充和引进新的内容,淘汰已经过时的内容,从而保持培养模式和各培养体系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二)协同搭建U-G-E合作交流平台
通过各方努力,积极探索高校-政府部门-企业间互动合作的有效模式。在合作成员之间形成“互动、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成员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共同举办“统计学科专业发展论坛”、“统计技能大比武”等活动以及统计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共同探讨交流统计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多边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统计类专业学生提供见习、顶岗实习和实训场所。
不少高校统计类专业非常重视金融统计有关课程的学习。特别地,可与政府统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及相关高校或者二级学院联合举办金融统计和管理实验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金融统计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国际结算、金融会计等课程,增加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信贷风险评估和控制、项目风险评估分析和证券期货投资等方面的实践实训内容,增加投资风险与决策、信贷规模与风险评估、市场预测等金融数据分析方面内容,着力培养金融统计和管理人才。
(三)协同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鼓励由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技能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统计岗位专家领衔组建教学团队或从统计局、统计调查队、金融监管等政府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聘请统计、经济、财政、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到学校承担统计教学技能类、实操类和拓展提高类课程教学任务,参与统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合作方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参与并指导教学团队建设,指导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团队建设要真正做到统计学科发展、统计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协调稳定发展,凝练特色,形成优势。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整合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培育教学名师、教学骨干,强化教学改革的学科支撑,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与兄弟院校、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协同教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双边、多边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人才共享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培养质量。
(四)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着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发挥课外、校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功能,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建构第一课堂(课内学习)、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要建立一套与U-G-E协同培养模式相适应,能够体现统计学专业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特别是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建模和统计分析的能力。专业实践性课程模块学时要增多,学分要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到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做广泛调研,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五)协同建设若干优秀课程
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作用,聘请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利用好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建设课程。遴选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和示范性强的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建设,确保课时够用、内容新颖、师资到位、方法先进、手段现代、考核科学。
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建立与学科优势院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等的教学资源共同协作开发、交换平台,建设现代化、多媒体、虚拟化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库,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应用性。真正将各门课程的思想互相渗透,把握知识的形成规律,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减少陈述性知识,增加过程性知识和实用性知识。
(六)协同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从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认识实践、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统计方法实验、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数学建模、统计建模、金融建模、自主创新、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实现实践教学全程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全程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化。
大力提倡统计实验,加强基于统计计算与分析的统计实验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独立进行具有探索性的数值实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室探索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的能力、数值计算能力特别是算法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人力、物力和信息数据资源。
请政府部门、企业 “走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将统计部门、企业的实际统计应用实践引入课堂、实验室,让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根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实践建立综合性、前瞻性实验实践环境,教师发挥好激励、引导和指导作用。利用课外活动安排学生到统计部门和相关企业见习。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提高实习基地质量。鼓励支持学生到其他高校、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参与课程学习、科研创新、统计调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形成学科竞赛与科研实践驱动教学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活动建立相应的硬件环境和激励机制。教师负责的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应吸收条件好的学生参加;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创业竞赛、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成绩给予学分认定。
三、结语
由于统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过程牵涉到学生,涉及到专业教师,是一个涵盖教、学、研、用多方面的全过程、多维度、系统性工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重在切实做到协同,贵在真正产生效应。这需要我们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术和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这需要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时常走出校门去联系沟通、去协调配合、去实践锻炼。这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对统计人才培养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就一定能取得协同育人的应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