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
2019-02-21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是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多伴有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量降低或者是中断,使其营养的心肌处于严重的、持续性的缺血状态。因此,在对ASTEMI进行治疗时,要尽早开通血管,重建血液运输,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当前主要有溶栓治疗及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方式重建血液运输[1]。由于一部分患者不能选用急性冠状动脉治疗,必须选用溶栓治疗。本文分析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43~72岁,平均年龄(58.3±9.7)岁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6.84±12.3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6.65±11.92)岁。入选标准:胸痛发作史典型;患者和家属签署同意书;心肌酶谱异常;无溶栓禁忌证;ST-T段抬高改变;AMI确诊;AMI发作时间<12 h。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血压≥180/110 mmHg;机械并发症;曾行血管重建及冠脉搭桥术;贫血;存在血小板减少病史及凝血疾病病史。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为:(1)卧床休息,吸氧、心电和血压监护;(2)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嚼服、氯吡格雷片300 mg口服后,尿激酶150万U+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3)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2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片75 mg,每天1次;(4)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服1次。(5)泮托拉唑4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3天;(6)观察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规格5 mg:100 ml,国药准字:H20041165,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0.15 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疗程5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再通率及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
1.3.1 基本临床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两组性别、年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1.3.2 冠状动脉再通 参考文献标准[6],符合以下标准即为冠状动脉再通:60~90 min内抬高的ST段回落≥50%;TnT(1)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1.3.3 不良事件 通过临床随访,获取患者预后情况: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再梗死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预后
患者出院后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死亡、心力衰竭、再梗死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病理基础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2]。如果不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出现心室重构,进而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猝死[3]。因此,如何有效开通闭塞的血管,及时恢复心肌血流供应,改善患者胸痛症状,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是临床工作者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所探索的难题。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许多基层医院尚不具备开展急诊 PCI 技术或患者不愿行介入治疗,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了关键[4]。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等的常用药,抗血小板效果有时仍不是很好,有4%~30%的患者还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类药物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研究随机2065例患者中冠脉内使用GPI,和静脉应用该药物相比,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副作用[5]。研究结果显示GPI类药物冠脉内给药可以减少PCI术后的病死率,提高血流再灌注,但出血情况无明显改善,对中长期预后的影响不大[6]。GPI类药物分成非肽类(替罗非班)、肽类(依替巴肽)、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三类。我国在2004年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药物,该药物是临床上唯一使用的GPI类药物。替罗非班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作用,同时还可以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状态,有效预防PCI术后的微血管血栓脱落以及栓塞形成[7],具有副作用小、选择性比较高、半衰期时间短、高效等优点。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表2 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血管再通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例(%)]
尿激酶是从新鲜尿液或是培养尿液中的肾细胞中提出的,可以直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它是最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也是目前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溶栓药物,安全性高,效果良好,其治疗效果得到临床的肯定。但是尿激酶应用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缺陷,不良反应主要是造成机体广泛出血,如果发生颅内出血则危险性很高。因此,在研究尿激酶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时,有必要将替罗非班和尿激酶溶栓治疗作为一个模型来对待[8]。本研究中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果显示,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在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尿激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使用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PCI术后梗死血管再通[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死亡、心力衰竭、再梗死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心力衰竭、再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心肌灌注及冠脉血流的情况,减少血栓形成,进而减少心肌坏死程度[10-13]。
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提高冠状动脉溶栓再通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