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护理对乙肝患者的影响
2019-02-21
乙肝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较长的治疗周期及病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存在着诸多合并症,对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等,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1]。目前有研究报道指出,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疾病治疗的基本需求,但无法缓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为此,我院开始将基于目标管理法应用于乙肝患者中,此种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按照目标管理设置出来的一种比较适用于临床工作中的激励方案,将患者作为护理的重点内容,围绕所指定的目标建立起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2]。旨在促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辅助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乙肝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7~67岁,平均(61.34±3.21)岁,病程在2~9年,平均(4.99±0.12)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46~68岁,平均(60.21±2.98)岁,病程3~7年,平均(5.01±0.1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关于乙肝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指标、心理指导、用药指导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目标管理法的护理,方法为:建立起基于目标管理小组,指派具有乙肝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及护士长作为管理小组内成员,请专业的管理学讲师对组内人员进行培训,抓住乙肝护理的精髓及有效期限等,给予测评,并利用测评结果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改善,形成相关的管理体系。在实施护理期间,由管理小组组织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对策,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健康宣教,讲解与乙肝相关的护理知识,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多次的讲解,并将组织目标细化并转移到个人目标上,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完成并实施[3]。实施护理行为期间,由管理小组对于护理达成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相应的奖励,分别包括精神上的奖励以及物质上的奖励等,物质鼓励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洗手液、洗衣液、茶米油盐等,精神鼓励能够阻止患者及其家属分享关于乙肝疾病的治疗心得,并组织开展有关的集体活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抒发出精神方面的压力,同时为其提供合理的渠道及平台,帮助患者及家属维持良好的状态。将管理小组作为监督的核心,针对护理不到位的环节给予纠正与改善,要求管理小组内的人员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到面对面的改善及探讨,务必实施相对应的改善计划,并将书面内容进一步行动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同时指导两组护理方法均伴随着治疗的全过程[4]。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感评价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在1~4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2)生活质量评价采用QLQ-30量表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负性心理情绪评价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中SAS累计分数在50分以上评为焦虑,SDS累计分数在54分以上评为抑郁,SAS或SDS得分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效能感对比
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自我效能感评分升高,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自我效能感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目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s)
表1 两组自我效能感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 45 13.87±3.90 20.25±4.12 7.54 <0.05观察组 45 13.62±3.34 25.11±3.56 15.79 <0.05 t值 - 0.36 5.99 - -P值 - >0.05 <0.05 - -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时间段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状况对照组 45 护理前 43.53±2.34 41.42±3.13 44.14±2.48 41.82±2.41 45.42±3.01 50.31±3.55护理后 62.45±4.71 55.57±5.78 65.52±7.02 55.67±5.01 62.81±7.47 66.69±6.67 t值 - - 24.13 14.44 19.26 16.71 14.48 14.54 P值 -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观察组 45 护理前 41.42±2.41 40.42±3.42 44.82±3.17 42.81±2.28 44.28±2.84 48.42±3.02护理后 73.25±5.68 68.61±6.69 70.45±8.28 66.82±5.59 74.23±8.59 76.20±7.63 t值 - - 34.61 25.19 19.39 26.68 22.21 22.71 P值 -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SAS、 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时间段 SAS SDS对照组 45 护理前 59.34±5.11 60.23±4.89护理后 52.12±5.45 53.32±5.21 t值 - - 7.78 6.49 P值 - - <0.05 <0.05观察组 45 护理前 58.31±5.12 59.50±5.45护理后 45.87±5.20 46.51±5.20 t值 - - 11.44 11.57 P值 - - <0.05 <0.05
3 讨论
结合以往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乙肝患者的常规护理尽管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在促进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方面仍未得到证实,效果一般[5-6]。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我院开始将基于目标管理的护理行为应用于乙肝患者中,更好的帮助患者接受相应的护理工作,提高此类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接受能力,强调了患者家属及患者之间沟通及共存的重要性,更好的帮助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帮助及相互促进,同时也鼓励患者更好的参与到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也从根本上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规范了相关行为[7-8]。
既往研究指出,有效的目标管理护理能促进患者的规范管理,指导责任护士在完成单个目标的同时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的落实度,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目标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明显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护患以及患者及其家属间的亲密度,能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克服患者意志薄弱、依从性差的缺陷,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使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管理的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9-10]。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也证实了,不管是何种护理方法均能够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并帮助提高生活质量,但实施了基于目标管理的护理行为的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而言,在改善各个方面目标方面更具突出价值。结果提示,此种护理方法不仅能提高了护理服务方面的质量,还可帮助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参与感,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提高预后恢复治疗。在两组护理方法均能够帮助促进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的前提条件下,实施了基于目标管理的护理行为的观察组对于乙肝患者而言能够更好的促进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其负性情绪状态进行有效的调节,减少此类情绪对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造成的诸多影响,更好的配合相应的治疗,进一步帮助改善预后,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1-12]。
综上所述,对于乙肝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基于目标管理的护理行为能够缓解乙肝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其负性心理情绪,增加自我效能感,促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