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中暑救治中的疗效
2019-02-21解淑萍
解淑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太原030001)
中暑是由于人体长时间处于烈日暴晒或湿热的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汗腺功能衰竭和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者引发脑衰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多种并发症[1]。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抽搐、永久性脑损伤、肾脏衰竭甚至死亡。常规护理只能被动地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和简单的心理辅导,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研究发现,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显著[2]。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救治重症中暑患者,达到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重症中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0.23±9.32)岁;其中热痉挛20例,日射病13例,热射病11例,热衰竭2例。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03±8.97)岁;其中热痉挛19例,日射病12例,热射病13例,热衰竭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均经临床确诊为重症中暑患者;年龄>18岁;入院时体温>39℃;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一般中暑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器官疾病者。
2 调护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降温;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配合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指导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及家属配合填写研究评分资料。
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①成立专门护理小组:根据每个患者的病证、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因素制订最佳护理方案,实行12 h上班24 h负责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②物理降温:设置ICU室温为20~24℃、湿度为40%~60%,放置电风扇,增加室内空气对流;用冰毯对患者进行降温,注意防止患者耳郭、枕部等部位冻伤。③药物降温:重症中暑患者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要给予药物降温。采用消炎痛栓剂肛塞和肌内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2 mL进行辅助降温。注意观察患者血压,防止虚脱。④体内降温:中心静脉滴注4~10℃的5%葡萄糖溶液,同时用相同的葡萄糖溶液对患者进行灌肠,快速降低体内温度。⑤合理氧疗: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减轻患者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和其他脏器。⑥血糖控制:重症中暑患者,体内应激反应失调,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要严格控制血糖在11.1 mmol/L以下,降糖的同时,每2 h监测1次血糖,密切关注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出现。⑦营养支持:重症中暑患者都伴随代谢功能紊乱,肠胃消化不良,额外的营养支持,可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3]。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护理24 h后,观察以下指标。①体温恢复情况:体温恢复到38℃以下患者例数。②意识清醒情况:护理后,意识清醒,可进行简单交流的患者的几率。进行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APACHEⅡ总分为0~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GCS评分由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组成,满分15分,分为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③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体温恢复、意识清醒、APACHEⅡ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到38℃以下的例数、意识清醒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重症中暑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昏迷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轻度昏迷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昏迷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昏迷患者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重症中暑患者昏迷情况比较[例(%)]
(3)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1)。见表3。
表3 两组重症中暑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4 讨论
夏季温度较高,长时间在炎热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易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干燥、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症状。中暑早期可以通过常规护理得到有效的救治,但随着人体持续的高热会直接损伤细胞内部结构,引发各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脑衰竭、呼吸衰竭等重症中暑症状。而常规护理不能根据每个患者自身的病情制订最佳的护理方案,易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治疗效果有限。
集束化护理是将目前已经证实有效的操作、救治措施集合起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临床研究已证实,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患者的体温,减少对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加快患者意识清醒,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3]。集束化护理还更加注重患者本身的感受,更易被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要求将患者置于20~24℃的温度中,加大空气对流,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同时给予药物辅助降温,必要时用4~10℃的5%葡萄糖溶液对患者进行灌肠护理[4]。通过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集中护理,使其体温快速恢复到38℃以下,最大可能地减少身体各脏器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中暑患者,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早期降温处理,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尿量、中心静脉压、尿素氮等指标。患者清醒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思想疏导,缓解患者及家属焦虑情绪,消除患者心理负担,使其更好地配合救治。结果显示,24 h救治后,观察组体温恢复、意识清醒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昏迷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昏迷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集束化护理能够明显加快体温恢复,缓解对患者脑部的损伤,促进意识清醒,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集束化护理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感受,更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主动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更快地降低重症中暑患者体温,恢复患者意识,减少对脑部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