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以志愿服务精神为抓手

2019-02-20莫春梅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莫春梅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也得以提升,志愿服务意识的逐步提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体,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其达到共同进步,这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宗旨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体现。一个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三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特殊使命,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这是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真实体现,是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因此,志愿服务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一、 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一) 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一致

志愿精神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能力为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的需求。[2]体现了志愿者乐于奉献、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是一种爱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反应。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其本质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身行为,这一过程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年是否具有基本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青年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最有活力的有生力量,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当国家有重大事件或活动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可见志愿者的身影,如汶川赈灾、北京奥运会、贫困山区支教等,在救死扶伤、济困助学、助残救孤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志愿者以实际行动,用青春梦想,发挥自身所能,从我做起,坚持参与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扶贫助学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总书记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汇聚青春的智慧和热血,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青年志愿事业良性发展的现实需求。[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灵魂和精髓

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在于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体现了志愿者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不弃平凡、不辞细小、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本禹志愿服务队”用知识和爱心热情的服务于西部、社区、农村,帮助困难群众,留守儿童,脚踏实地,用青春和热血去奉献自我,在服务他人、奉献自我中收获成长,找到青春的方向和人生目标。[4]习总书记对于志愿服务的志愿精神也是给予了充分肯定,曾两次回信“本禹志愿服务队”,希望志愿者能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理念感染人、影响人,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引导市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自觉地做雷锋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使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中的灵魂指导作用。

(三)志愿服务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2016年5月,习总书记在《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指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增强法律保护为重点,不断发展志愿服务,努力创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活力四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意见》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增强了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的特殊使命,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通过志愿服务这个实践平台,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可以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坚韧品格,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第二,青年大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就业需求,发现差距、找准定位,为自身就业做准备;第三,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志愿服务衍生出的强大能量。

二、 志愿服务在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导航仪”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外界引导及自身的学习、实践来逐渐完善形成的,是一个“由外而内”、重在主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及自我提升的能力,而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在社会中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拓宽自身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体会到需要和被需要的快乐,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断调整自身三观,逐步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健全的道德品质。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前进的“方向盘”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与人的交往、对社会的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而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除了与人之间的接触、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活动载体来实现的,大学生生活在相对单纯的“家庭—校园”两点一线的环境里,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助残、扶老、救灾、支教、社区服务等搭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平台,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和平共处、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在“帮一把、搭一手”的意愿下培养其无私奉献、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例如,大学生通过进社区志愿服务,帮助需要帮助的社区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极力解决,对失独家庭、留守儿童加以关注,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走出困境,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他人的关爱,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会了相互理解和照顾,学会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农民工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助残、到聋哑学校等志愿活动让大学生感受残疾儿童的乐观坚强,他人的成长经历和优良品质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强大的正能量,使其在前进的道路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道德信念的“风向标”

志愿服务是道德的风向标,是群体的道德楷模,是社会矛盾的粘和剂,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实践、科研、创新、认知能力,让大学生在实干的基础上了解、观察、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跨入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强化道德信仰,磨练坚强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这一优良品质给社会带去了福利,在大众心里树立了标杆。志愿者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让志愿精神发扬光大,让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理想信念,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在日常行为中得以体现。

三、加强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 规范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处在不稳定的阶段,容易受到不良品质的影响,这就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来规范和约束。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高校团委为主要负责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协助配合,专职教师带队指导,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定期召开协调总结会,督促检查并考核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活动开展中遇到困难的团队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活动经验,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志愿者给予奖励,出现不良状况的给予鼓励,把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学实践评估体系。二是建立健全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使志愿服务逐渐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学校相关部门应着力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负责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对志愿服务表现突出、获得表彰奖励的,学校应及时予以记录。志愿服务记录应如实完整归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根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及表现设置一至五级星级认证,不同等级对应相应学分,纳入实践学分管理,激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二)重视志愿服务的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青年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积极推送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史、先进事迹、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及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意义,让当代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志愿者拥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志愿精神,让志愿者的爱心和行动如春风化雨般沁入到每一位大学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暑期支教、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服务他人、完善自我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活动中不断升华自身的人生境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的教诲,把艰苦环境作为人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作为人生成长进步的机遇,以服务社会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拓宽志愿服务实践平台,促进志愿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高校是青年的主要集中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亲身体验,勉励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同时,大力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建设,高校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使志愿服务具有持久性,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价值;其次,拓宽服务领域,让大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专业特长,以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志愿服务活动这个实践平台,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心,展现志愿者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敬业精神,强化他们的诚信品质。

四、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弘扬志愿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2003年以来,团中央、其他部委相继发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享受额外的经费保障,志愿者服务期间享受中央财政的补贴,根据不同地区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据统计,平均每年每个省仅900人左右加入到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中,高校毕业生对西部计划政策的不了解是导致西部计划志愿者缺乏的主要因素,各地应充分利用各大媒体有针对性的广泛宣传,各高校应利用班会、座谈会大力宣传。重点利用高校对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从政策保障、服务内容、运行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充分认识西部计划的特性,吸引更多毕业生加入到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大军中。

(二)加强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者的管理及培养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地主要囊括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共计22个省(区、市)。自2003年到2017年,全国有28万余毕业生加入到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平均每年有将近2万的毕业生到西部参与志愿服务,他们扎根西部,积极投身到西部的改革与发展中,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青年一代的理想和担当是民族的希望,是推动西部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在鼓励青年一代的同时,更应该保护青年肩负历史使命的这一斗志。西部计划项目办应详细掌握志愿者在岗情况、生活情况等,建立志愿服务人员数据库,掌握志愿服务人员学历、年龄等结构,对生活状况有困难的及时解决,而身在岗心不在岗的志愿者应加强教育,督促管理,对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之服务的进行重点培养,全面跟踪志愿者的现时情况,形成全员式、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西部计划在动员青年、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突出示范引领,弘扬志愿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奉献是青春最美的音符,青年一代的志愿精神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自西部计划实施以来,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谨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扎根西部,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西部计划在凝聚青年、服务西部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服务叫志愿。习总书记在未名湖畔寄予广大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鼓励大学生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陈会林毕业后到贵州专职助残支教,并建立起多形式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高校更应大力宣传“优秀志愿者”,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感染、鼓舞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西部志愿服务这个队伍中,鼓励大学生要敢于克服困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挑战自我。西部计划项目办应深入一线挖掘优秀典型,多种渠道宣传,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弘扬志愿精神,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切实做到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务实推动与弘扬精神相结合。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价值观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的价值观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