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培养歌剧人才的教学实践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19-02-20张思勉杨相勇
张思勉,杨相勇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
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戏剧,全剧贯穿音乐,音乐承载戏剧表现,阐明和强调作品的含义和人物情感,有着完整的戏剧、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1],这样的综合性特质正契合中国文化领域的政治需求,在国内逐渐开始蓬勃发展。2017年文化部提出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工程,并将此列入文化部“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为寻求更广泛且更具民族化的歌剧素材及创作题材,歌剧创作逐渐影响到一些中小型城市[2],为此,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院中进行了培养歌剧人才的尝试。
一、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歌剧教学实践情况
为了探索符合地方需求的歌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韶关学院在歌剧教学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于2016年3月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签订歌剧本科人才培养框架性合作协议, 创建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在2015-2018 级音乐表演专业中设立歌剧实验班,组建师资队伍,设置课程体系,开展剧目的排演与实践教学,在地方高校本科歌剧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目标与运行模式
为了较好调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韶关学院于2016年3月成立了歌剧中心,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洽谈合作育人事宜, 以歌剧中心为依托,把演出实践、基础教学、艺术创作等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突出地方歌剧人才的培养,韶关学院歌剧教学致力于强化本科生音乐艺术实践,吸收世界歌剧艺术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优良传统,推动韶关本土歌剧创作,把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歌剧中心发展成为地方性歌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粤北歌剧创作基地、歌剧艺术交流基地。
(二)歌剧实验班的选拔模式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舞蹈教育”三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二年级可以根据兴趣及特长选择专业和方向,经过考核后确定所选专业。
音乐表演专业中设置了歌剧方向,由歌剧中心负责课程教学。每年从大类中遴选出20 人左右,组成音乐表演专业歌剧实验班。实验班学生通过学习中外歌剧剧目片段以及相关歌剧表演方式,逐渐培养歌剧表演的基本素质,能较好地将歌剧剧目呈现在舞台上。
(三)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完善师资结构。依托原有音乐学院教师班底,组成基本的歌剧教学团队,目前在职声乐指导教师10 人、声乐艺术指导教师1 人、编导教师1 人。
2.专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客座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负责声乐教学、声乐教学活动运行、声乐指导相关工作。兼职教师以剧目表演教学为主。特聘、客座教授对学生进行短期授课,每年5月份,聘请其为歌剧中心师生排演歌剧剧目,以学习剧目制作流程、舞台导演等经验。
3.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优势,整合、挖掘多方资源。如从文学院聘请编剧教师、从美术与设计学院聘请舞美设计教师、服装造型设计教师等。
(四)课程设置模式
除常规的声乐演唱课程,还设置了更具针对性的课程。
1.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是声乐歌剧方向的主要课程, 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负责教授对作品的理解、语言的正音和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等。
2.中外歌剧剧目排练课程,主要开设在春季学期,以学习演唱中外歌剧剧目片断为主,通常是2-4 人的重唱曲目排练,通过声乐教师及艺术指导对声音、音乐、舞台、动作的指导,锻炼学生的歌剧演唱能力、歌剧表演能力、和声演唱能力、协作能力等。为配合课程教学定期聘请中外声乐专家,对学院师生进行歌剧剧目指导。
3.中外歌剧鉴赏课程,是歌剧知识普及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剧观,并观赏几部中外歌剧作品加以理解,从而让学生渐渐了解并热爱歌剧艺术,从中学习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领悟能力。
4.正音课,主要针对汉语、意大利语进行语言正音教学,优美的歌唱是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气、字声的完美结合,由于本院学生大部分受本地方言影响,普通话不够标准,发音影响了歌唱的优美性,因此纠正字音显得尤为重要。
5.中国民族民间歌曲,该课程主要学习各地方各民族的歌曲曲调、风格、特点,对于声乐歌剧方向学生而言,了解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尤为重要,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也是响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6.教学法类课程,该课程涉及中西方声乐发展史、中西方声乐教学发展历程,其中涵盖了歌剧这一声乐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史,是全面了解歌剧及声乐艺术的重要课程。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地方院校,学生通过对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教育方法等的学习,能够知晓歌剧声乐训练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与有效解决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将来从事声乐培训活动打好坚实的声乐理论基础。
这些课程中,声乐艺术指导课、中外歌剧剧目排练课、中外歌剧鉴赏课、正音课是借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课程;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声乐教学法,是根据韶关学院学生声乐程度及音乐素养而开设的。
(五)实践教学模式
1.每年5~6月间,聘请中外声乐专家,对声乐专业师生进行声乐指导以及剧目排演。从2016年开始,学院已聘请美国教授如Scott.R.Macleod、lara0'Brien等、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山西大学旅德声乐教授逯惠娟等,来韶关学院开设声乐讲座、大师课或交流音乐会。
2.声乐歌剧方向学生汇报音乐会。该汇报音乐会,以大三学生为主,展示学生专业方向声乐学习成果、剧目排练教学实践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实践实习与观摩。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针对专业的特殊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如市级或县级文化馆、社区文艺机构、音乐专业培训机构、剧院剧团等,这些单位或涉及剧目表演策划、歌剧教学、歌剧剧目演唱等工作。此外还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专业观摩,2018-2019 学年已组织学生进行多次观摩,如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观摩原创歌剧《青春之歌》现场排练等。
(六)考评模式
1.学生参演歌剧。学生每年度至少参演一部歌剧剧目,以作为该专业主要考评内容之一,通过歌剧排演体现其专业性与实践性。
2.毕业音乐会与答辩。学生以毕业音乐会形式作为最终毕业考核方式。毕业音乐会时长不少于15 分钟,曲目内容至少包含1 首歌剧唱段,并在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文本中,对所演唱曲目进行详细分析,演唱结束后,答辩老师针对毕业生答辩音乐会主题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进行答辩,以通过考核。
(七)歌剧本科人才教学实践成效
1.学生专业素质得到提升。随着音乐表演声乐歌剧方向的确立,且成立歌剧实验班以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以及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提升,能演唱的同时,更会分析演唱歌曲的内容或是歌剧角色人物,从而达到演唱与表演相辅相成的目标。
2.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具有了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除了演唱技巧的严苛打磨外,其表演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一部好的歌剧作品的呈现,定是不断地对学生的演唱及表演进行了无数次修正,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对人物性格、剧情背景的深入挖掘与探索,促使学生不断对生活、人性、现实进行思考与体验。在表演中学生间不断磨合,使其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通力合作完成一部歌剧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3.近年取得的教学成果
(1)中美歌剧之夜。2016年5-6月间邀请美国High Point 大学声乐戏剧部门主任Scott.R.Macleod教授,对韶关学院师生进行声乐与舞台指导,最终成功举办中美歌剧之夜音乐会。
(2)成功上演蒙特威尔第五幕歌剧《奥菲欧》,韶关学院音乐学院2017年5-6月,邀请美国High Point大学声乐戏剧部门主任Scott.R.Macleod 教授作为歌剧导演,为韶关学院首部歌剧进行排演并上演。
(3)复排蒙特威尔第五幕歌剧《奥菲欧》。2018年5月邀请北卡州格林斯伯勒大学音乐戏剧和舞蹈学院声乐系副教授、歌唱家克拉若·奥布莱恩作为复排导演,并邀请汉斯作为整场歌剧的乐队指挥。
(4)2016 级声乐歌剧方向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外歌剧重唱片段教学汇报音乐会, 于2019年6月成功举办,展示了歌剧实验班三年来的学习成果,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5)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成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推广合作计划的合作院校之一,在2019、2020年两年间,将完整排演歌剧《青春之歌》,并面向在校师生、社会大众上演,旨在通过该歌剧的上演,涵养师生心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地方高校歌剧人才教学实践中应解决的问题
通过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培养歌剧人才的教学实践探索,针对未来人才的发展需要,应着力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加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师资力量来看,声乐歌剧方向指导教师9 人,其中具有歌剧表演经历的教师3 人,声乐艺术指导教师1 人,教学任务繁重,师资力量不足。
声乐教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虽已具备,但更为专业的戏剧舞台表演教师、舞台导演等却较缺乏。
(二)优化招生、学制办法,尽可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首先,地方高校,受到生源质量的限制较大;其次,大类招生对学生的学习年限有限制(均为四年),不能较好地完成歌剧课程教学内容。
(三)提供较专业的实践实习平台
毋庸置疑,优秀的实践平台是歌剧人才培养的重要舞台,是让学生拥有实践机会的重要一环。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2014年6月与国家大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家大剧院设立“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星海音乐学院歌剧中心2019年4月与广州大剧院签署 “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歌剧人才培养以及歌剧制作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携手共建歌剧孵化基地。从这两所学校的合作实践平台来看,由于学校拥有更具优势的人才资源,进而会与更优秀的实践平台进行合作。作为地方高校,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如何找到合适的实践平台进行合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保障剧目排练时间
本科学生课程分通识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且课程交叉安排,课程数量繁多,教学课程可以依安排正常进行,但是如果排练完整剧目时,就会要求每天不间断地排练,这样一来排练时间便显得很难协调。
歌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常常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3],地方高校培养歌剧人才,是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文化的高地,以歌剧的形式引领时代风尚、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有故事、有歌声的歌剧中寻找精神上的共鸣,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韶关学院通过歌剧人才的 “教学运转模式、师资建设模式、学生选拔模式、课程设置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考评模式”等等展开歌剧人才的教学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探索经验,有利于把高雅的歌剧艺术引向基层、服务大众,提高国民艺术修养及精神生活品质。
虽然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如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不完备的状况,但通过不断加强对歌剧人才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社会、学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地方高校定会培养出符合地方大众需要的歌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