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2019-02-20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任课教师能力

郑 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

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中,传统学科的难度较大;而在传统的中文学科中,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又最为艰难。“当代大学生对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了解都比较少,这就使古代文学教师较之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容易走上一言堂的道路。”[1]因此,积极探索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必须重视的工作任务。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这既表现于教学过程,也表现于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同时没有培养出应有的能力。面对这种现状,任课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 问题分析与目标确定

针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已有的探索和试验颇多,但是都很难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研究论文所讨论的内容缺乏可行性,多是纸上谈兵,甚至流于空泛;二是已有的试验进行不顺,学生接受度低,甚至消极抵触。总之,就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改研究现状来看,虽然提出了一些设想,但可行性较差,成效乏善可陈,因此仍然亟待继续探索,任课教师不可忽视相关研究的迫切性及其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

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问题在于设想思路的针对性不强,实践探索的可行性不大。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任课教师自己全程讲解,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听,看着课件记,导致兴趣丧失,注意力分散,对所学内容把握肤浅,不能透彻理解,收获不够理想。二是在教育目标上,不够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只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理解文献的能力、提出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概括和表达观点的能力。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者尚未完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大学教学改革的起点。”[2]

有鉴于此,这一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互换师生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现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局面。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辅导作用,把握节奏,组织交流。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思考与讨论。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纠正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习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目标上,改变片面观念,不满足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将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毕业之后的终身学习只能依靠自己完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要逐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的专业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理解文献、思考问题、准确表达,这三种训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

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要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时间和学习习惯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史论和作品,而高校课程设置大幅压缩了教学时数,面授时间很紧张,为了给四年级留下完成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的充足时间,二、三年级课程安排相对集中,学生上课时间较多,课下自习时间较少。针对师生双方的这种现实困难,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宜安排过多的课前预习和课后重要的拓展学习,事实表明学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为此,教师应该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任课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然后凭借以往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每章内容的难点,这是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主的原则,注重课堂效率,辅之以课后拓展,具体如下:

(一)阅读文献与提炼要点

上课开始,教师即向学生交代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即明确本章节必须要掌握什么内容,然后向学生布置阅读文献任务。文献包括教材中的相关段落和教师选择的相关文章。教材内容要有所取舍,只读重要的部分,次要的部分留给学生课下补充阅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必须突出重点,追求学习内容少而精,才利于学生理解透彻,避免笼统而浮泛的了解。教师选择的相关经典文献既可以是精良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有趣的学术随笔,用投影放映供学生浏览。文献读完之后,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同学们总结文献的基本内容,要求理解准确且表述精炼。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阅读文献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讲解作品与分析印证

在学生了解了相关基本理论之后,教师讲解经典作品,以印证上一环节所述的基本理论。讲解作品也要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己浏览,然后教师串讲,突出重点和难点,主要讲解需着重掌握的部分和容易理解错误的部分。讲解作品力求突出文学性和完整性,让学生体会作品的审美特性和丰富的艺术技巧。这一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理解, 使之明白观点的来源、根据,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和艺术感受能力,纠正学生死记硬背不重理解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提出问题与思考讨论

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史论和代表作品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和讲解答疑。首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对所学内容的补充或是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组织同学们自由讨论,让大家互相启发和交流。教师提出若干重要问题,问题要有质量,力求少而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集中讨论。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独立思考意识,发现并提出问题、组织语言和口头准确表达的能力。

(四)课后补充与写作练习

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课上未能顾及的次要内容安排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抽时间自由选择阅读。这包括那些只需简单了解的教材内容,重要的参考书目即经典的学术专著,还可以推荐一些相应的讲座视频等等。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做相应的书面练习作业,形式尽量丰富多样,照顾个人基础和兴趣,包括把自己课堂上提出的观点写成一篇短文,或者对读过的经典作品写一篇文学鉴赏,也可以模仿作品中运用到的某种写作技巧写一篇诗文等等。鼓励大家互相交流阅读, 讨论心得体会。这一环节重在学以致用,课堂讨论锻炼的是口头表达能力,而课后的自由写作是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或缺的,其中前三个环节是主要部分,力求课堂学习时间充分,尽量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学生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全部安排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学年,课下自习的时间比较紧张。但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延展,因为有些学习内容需要补足和深入,此环节不可忽视。鉴于学生自习时间紧张和师生之间见面不便,需要尽量灵活处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为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工具,尤其是网络和手机,尽量选择便捷的通讯方式,包括建立群组,可以随时分发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就其中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详细答疑,可以利用音频平台以直播形式做即时交流。对于推荐的文章或者学生的习作,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或百度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随时发布,供学生随时阅览和留言讨论。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学习的习惯,尽量使用便捷方式完成指导任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方案实施与基础条件

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统筹规划。在充分考虑古代文学课程特点和本科学生四年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成如下三个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切实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因此调查摸底是第一步工作。调查了解的内容一是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可联系此前的任课教师,向他们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现代文学等,以便对其不足重点弥补。二是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包括他们亟待提高的能力和希望学到的本领。这和他们的就业理想密切相关,教师可依此侧重确定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检验阶段

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选修学生数量较多,总体授课时间较长,教学改革具有比较广泛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环境。教师需要根据调查了解的信息,针对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侧重点地推行改革措施。分阶段观察实验效果,教师通过观察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即学习效果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习惯的变化。根据动态的把握,随时作出调整,但注意调整要把握尺度,适宜细微改变和局部改变,不宜变化太大,避免影响计划的完整实施,因为调整目的主要是配合学生适应改革的力度。学生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观察改革的成效也需要完整的周期。

(三)总结经验阶段

教师对任课班级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相应考察,总结各项改革举措的得失,相应的考察包括: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试卷、平时作业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总结一个周期内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分类分析期间发生的变化,可以知晓变化趋势;通过组织师生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 包括他们学习心态的变化,对于改革具体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期末论文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构思情况,来观察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培养状况;通过教育实习的成绩和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为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全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本保障条件有两点:一是实施方案符合学生实际。改革思路完全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其针对性有助于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保证改革目标统一明确,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意识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完整严密,课下辅导内容灵活实用。二是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选择一线任课教师,他们工作经历较长,教学经验丰富,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期望,能够及时判断学习效果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四、成效收获和缺陷反思

课题组对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进行周密规划和严谨实施,顺利完成了一个实践周期的教学任务。在连续完成中文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们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各自考察和集体交流,分析得失利弊,总结成效和缺陷。改革实践表明,总体效果达到预期,局部问题依然明显。

(一)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学生能够顺利阅读文献,准确总结归纳文献内容,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引导,积极思考问题,最终大都能够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在课后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乐于向教师请教专业问题,敢于跟同学公开讨论。阅读量增多,作业原创比重增多,学术小论文的选题更为开放;虽然从学理角度来看,阐述的具体内容尚显肤浅,但是表现出年轻人的活跃思维, 敢于从不同角度讨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问题,并出现了很多跨度较大的比较文学方面的选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实践表明,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适应,要比想像中更难一些。经过具体交流了解到,很多学生当年就读的小学和中学,教学改革进度缓慢,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及时,语文教学方式一直没有明显改变,标准答案和教师讲授的传统,对学生的影响过大,因此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例如最初很多学生提意见,认为全靠教师讲授会让人感觉学习更为轻松,知识更为系统;而自学会使人更为紧张,讨论给人感觉比较松散。经过教师反复强调学习能力培养和耐心鼓励后,学生也会努力转变学习观念,但真正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尚需时日,对教师的依赖性仍然很明显。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与否,其实和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关系密切,各个阶段需要统一教育理念,同步进行改进,有了先前中学阶段的基础, 其后高等教育阶段的改革才会更有成效。

综上所述, 高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目标,这一改革趋势符合信息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这一教育观念在专业教师群体里日渐深入人心。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及时总结实践成效,与同行深入交流探讨,是任课教师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任课教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