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探析
2019-02-20庄娜娜
庄娜娜
(绍兴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绍兴 312000)
编校质量是评判一本期刊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编校工作也是高校学报出版过程中程序繁琐、耗时最长、影响最直接的一个环节。无论国家期刊主管单位还是高校学报出版单位,都高度重视编校质量工作。2018年1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发出《关于对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提出“期刊差错率不超过2/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2/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1]。《征求意见稿》明显对期刊编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风向标,指引高校学报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编校质量。
杨春兰等对全国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抽查作了报告统计[2],得出高校学报总体质量较好,但是差错率高的学报分布也比较多,这部分学报所存在的编校质量问题需要关注。尤其对地方院校学报来说,编校质量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差错率,切实提高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此作出探析。
一、做好把关人,具备较强责任意识
编辑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从学报的选题策划到审稿、从文字加工整理校对到出版印刷,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并且每个环节都与出版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作好把关人,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岗位职责要求。
做好学报把关人,必须具备政治敏感性,坚决不犯政治性错误。这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炼就“火眼金睛”,因为文章的政治性错误不会大大咧咧出现,它很隐蔽,可能是作者无意造成的。常见的如“台湾某大学”,这是错误的提法,正确应为“台湾地区某大学”。还有“中国”与“港澳台”不能并列。在《涉及港澳台用语规范34条规定》中指出,“中华民国”一词只能作为历史用语。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只称“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如需引用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原文而涉及“中华民国”一词时,需加引号[3]。此外,针对文章中插入或引用的中国地图,也要有足够的警觉性,防止出现标识不完整的问题地图;涉及军事机密、不利民族团结、带有宗教色彩等字词都应仔细甄别,杜绝出现。
做好学报把关人,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大致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变化,对学术文章的观点是否创新、文章优劣、结构框架合理与否等做出较为基本的判断。这些靠编辑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有意识的知识储备。得益于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技术,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或微信公众号等获得行业学习资料和学科最新观点和动态,常用的大型网络在线学术期刊数据平台有知网、超星、万方等,编校专业微信公众号有木铎书声、咬文嚼字、编辑邦、中文编辑校对网等。
做好学报把关人,必须具备严谨负责的态度。学报作为学术期刊,与一般期刊有明显区别,体现在更专业、更学术上。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报编辑要更加严谨和负责。学报编辑对经手的稿件负责到底,该修改的提出修改,该查清的尽力查清,拒绝做影子编校(1)所谓影子编校是指影子编辑和影子校对两个概念。影子编辑指不履行编辑职责,不尽心选题、组稿,仅对来稿进行粗略加工的编辑。影子校对指在一校、二校、三校、交叉互校等各校次中工作效果甚微、无效或负效的校对。。有一部分编辑会抱有作者“文责自负”的观点,处理稿件不够谨慎,在编校过程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一目十行,整个过程缺少耐心细致,马虎应付,不但校不全,也增加他校的工作压力和风险。遇到疑问之处由于惰性不去辨析正误,也不与作者沟通,而是放过疑问或主观臆断地删改……。这些都是编辑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尊重作者尊重原文并非一字不改,有些值得提升的空间还是需要编辑指出来,建议作者修改或再进一步打磨。
“文责自负”是敷衍对待工作的表现,对学报编校工作来说,“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不是完全尊重原文的机械核对,而是审稿工作的延续,是提高原稿传播价值的重要环节”[4]。
二、避免编校盲区,实行分校和互校
目前高校学报囿于编制有限,编辑往往集编校一身。由于个体差异,专业素养不一,一校到底的工作方式容易出现编校盲区,这也是一种不科学的工作方式。此外,同一篇文章反复看,尽管再怎么仔细,编辑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小部分瑕疵出现,这个时候分校和互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校
分校,指编校过程中,对构成一本期刊的几个不同要素进行分类校对。分校可以根据编辑个人喜好,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块校对。
第一块通常是文章的正文部分,包括文字、数字、符号、图表等进行校对。这是关键部分,有必要增加校次。根据以往经验,图表里的数据或文字说明是容易出现的校对盲区,如图表数据与文字说明所列的不一致,图表所列书目书名有误等。
第二块是文章的“附件”部分,包括数字对象标识(DOI)、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单位、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英文摘要等。在一些编辑眼中,这些通常都是小事情,一般不会放在心上,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文章的正文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编校,对上述列举的各项细枝末节则无暇顾及,常常轻描淡写、一掠而过,造成“捡西瓜、丢芝麻”现象。
必须注意到,这些“芝麻”也是一篇完整文章的组成部分,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期刊出版质量检查的内容之一。如果这些小细节不注意,或者掉以轻心,没有妥善处理,即便文章内容处理得再好,也会因为它的疏漏而影响整体编校质量,让编校工作蒙灰,打折扣。
第三块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编校质量是评价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查编辑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5]。现实情况是,受制于时间、精力和资料匮乏,在涉及古籍或比较难寻的孤本、译本等,对其查证比较难。一般情况是让作者提供资料证实。还有就是编辑勤动手、勤问。如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文献,向有关领域专家咨询、请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若是采用顺序编码制,则需要对参考文献编码进行审核,确保内文编码与文献编码相互对应,避免出现有头无尾、编码错乱的错误。
第四块是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目次页、扉页等。封面检查主要涉及刊号、条形码、卷次期数的变动,内文页码与目次页标示页码是否对应、题目和作者是否一致等,通常是编校过程中不太注意的角落,因为封面总体版式和文字布置是固定的,每期之间要修改的地方不多,所以极易造成疏漏。一般都是出现总期数、卷数等仍采用上期的数字标示,没有相应进行更改,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值得编校人员警惕。
另外就是封二封三的版式设计。如果是同一个主题内容,比如栏目介绍或栏目主持人简介,那么它的整体风格,如字体、字号、图片所占空间大小等,也要做到各期整体统一,这也是体例一致的一种表现。
编校无小事,要做有心人。凡是出现文字的地方,编辑都要仔细推敲核对,逐一校对,及时处理修改,确保期刊出版质量。
(二)互校
一个人的知识面和专业素养总是有限的,为避免一人校到底,导致一些错误“熟视无睹”等情况出现,需采取互校形式,由两人及以上参与校对工作。互校过程中,对于存疑之处及时进行探讨及补充,有利于提高编校效率,无形中也督促编校人员互相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实行互校,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充分利用人的不同长处、补齐短板。
需要注意的是,互校过程中必须保持统一标准,并且按要求做到体例一致。那么,针对编校常用的一些标准,编辑要大致了解。目前出台的主要有《学术出版规范(印文、注释等7个标准)》《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汉字使用规定》《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国人名汉字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这些标准规则基本涵盖了编校工作中碰到的一些规范问题,要常放案头,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可以翻出对照。
编校系列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让编辑有据可依,避免大家各行其是,有利于编校工作顺利开展。
三、警惕额外产生的编校差错
编校过程中产生的额外差错,主要如下:
在编校过程中,个别编辑的责任心不强或者精神状态不集中,将对改错的情况偶有产生。在发排、返修过程中误传文稿,给后续工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还有,电子排版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额外的编校差错。譬如英文摘要的转换录入过程中,容易出现单词的黏连,造成错词,或该空不空、形成歧义,或英文名字首字母格式没有统一等,因此,针对发排的外文内容,有必要增加校次,仔细校对。
此外,在文档转换过程中,会出现标点符号半角全角状态混用以及标点符号出现在行首等文稿发排前后不一致情况。因此,这里需要编辑增加校次,除了校对原稿和修改稿之间的异同外,还要留心修改稿的一些格式变化。
当版式出现较大变动时,编辑还要注意页码是否变化,图片、表格位置是否与文字说明断开,参考文献或正文会不会因为换页而需要重新进行格式处理,单篇文章结束部分的留白是否妥当等。由于排版版式美观需求,对待另页处理、续页的内容要附文字以说明,并且文字内容和页码要重新检查核对,以防出现张冠李戴或标识缺失现象。一般情况下,编辑都不要轻易动版式,不作大的调整。
当然,在排版转换过程中,也会存在人为的额外差错。最典型的就是将改动文稿交付排版人员录入作修改的过程中,由于录入员的个人原因疏忽,或是电脑默认的输入习惯等,出现一些同音字错录、形近字错录,甚至出现多字、漏字等情况。这种差错对编校工作来说,是一种额外负担,但也防不胜防,这需要编辑人员在核红的过程中特别留心。
另外,对片也是一道不可忽视的程序,由于机器操作的疏忽,胶片有可能在某一张出现微小区别,如页边距上下左右没对齐,或者与付印清样在某一页、某处中不一致。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向排版印刷人员反映、处理。
上述列举情况大多是在排版录入、修改录入过程中额外产生的,编校人员要增加校次,谨慎对待,及时处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实现印刷之前稿件的齐、清、定。
四、注重编辑队伍的业务培训
编辑对期刊编校质量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学报编辑来说,更要求自身过硬。《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凡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否则不得从事责任编辑工作;凡在出版单位担任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主编、副主编、编辑室主任、编辑室副主任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否则不得担任上述领导职务”[6]。国家对于出版人的从业资格作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
对编辑来说,获取职业资格的过程,也是业务的系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高校编辑大多不是出版专业科班出身,隔行如隔山,因此入门的资格考试很有必要。资格考试促使大家对包含编校业务在内的出版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还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考察,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编校工作是一项不断纠错、不断实践的工作,一些行业标准和国家规范也是在不断修订更新,这就需要学报编校人员与时俱进,多向同行取经交流,学习新标准新方法。在政策保障中,国家对出版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有每年不低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规定。高校学报编辑要从思想及行动上重视,积极参加由省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切实提升业务水平,为保证编校质量奠定扎实基础。此外,编辑部也可以每半月抽取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业务学习,进行内部成员之间小范围的针对性交流。对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可以举办小型学术沙龙或研讨会,邀请同行高校的资深编审或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作报告和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阅评专家的审读对编校工作的促进、编辑人员的能力培养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说三审三校制是出版活动的事前、事中管理的话,那么审读制则是事后的管理。学报阅评专家通常是退休的资深学报老编辑,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深谙业务之道,眼光锐利,能发现编校过程中隐藏的细枝末节。对学报编辑来说,阅评专家就是帮大家纠正错误的行家,编辑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有错则改。对一些常见的典型错误仔细琢磨,内化于心,在此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重复出现。
五、结语
总之,编校质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尤其在互联网新形势下,更要做好编校质量工作。对学报编辑来说,编校工作事无巨细,是一项繁琐又必须认真对待的文字工作,它也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学报编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事项繁杂、不成体系,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注重平时学习与积累,才能不断提高编校质量,促进期刊整体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