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阐释力的发掘

2019-02-20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课程

林 迅 代 亮

(1.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新媒体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方式,拓展了学生看待自身、社会与世界的视野。反观“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师教学阐释“浅尝辄止”等尴尬现象。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与教学上的裹足不前共同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新要求,即“大学语文”教学要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强化对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力的引导,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彰显课程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一、从知识教学到通识教育:新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多重干扰

以微信、QQ等通讯软件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方面给在校大学生输送了海量的即时资讯,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话语与情绪的内容输出平台,其中不乏有充满创意、干货的精品,然而也充斥着低俗无聊、别有用心的烂品,泥沙俱下的流量内容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对真假是非的辨识能力。互联互通的新媒体让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了更为复杂的通识教育,在开展非专业教学的“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障碍和影响因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一)传统德育遭受不良社会风气冲击

在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低门槛”方便了大学生的个人表达,人人都可以成为“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同时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讯息选择手段和共享平台。然而,受市场经济和网络环境不良信息的影响,不良思想蔓延滋生,大学生心态日趋浮躁,他们不仅难以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且容易在网络“投其所好”的个性化推送下失去自我,甚至易受新媒体中的色情、暴力、反动、伪科学等信息影响,如近期网络中某大学“官气十足”的学生会干部的表现,再如传统节日变成了新媒体和商家相互密谋的走了味的分红狂欢节。明星哗众取宠搞怪,影视作品装模作样搞笑,文化播报以“标题党”挂羊头卖狗肉,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下,升官、发财被视为成功的标志,“拼爹”成为通向“成功”的捷径,传统的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

(二)脱节教育遭受实用主义思维质疑

“大学语文”地位边缘化与自身教育内容脱节密不可分。当前“大学语文”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独立的学科门类、理论和课程教学标准,“大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往往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存在与高中教材重复、编选内容比较陈旧、重古代轻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等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既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也难以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应有功能没有得到发挥,其脱节滞后现象便不难理解。在实用主义思维的影响下,由于“大学语文”难以同具体行业和产业对接,对大学生就业不能起到直接明显的作用,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调整过程中,一般高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整体不高[1]。此外,由于在大学校内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在师资力量、授课规模、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基本文化素养遭受“碎片化”知识破坏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耗费在刷微博、公众号等“碎片式阅读”上,自以为获取了很多知识,但这种“秒阅读”获取的讯息浮于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增强了学生大脑的惰性,难以产出有思考深度甚至字句通顺的文章。此外,同一个信息如“666”“2333”“确认过眼神”等,往往会以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多重表达,使得不同语境下蕴含的内容也千差万别,更加剧了知识“碎片化”和信息对冲的程度,使得不少学生丧失应有的信息甄别力和价值判断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滑坡,也倒逼着中华母语元素发生改变。

(四)师生课堂关系遭受新媒体挑战

据调查,对“大学语文”有20.3%的人“很有兴趣”,而“谈不上有兴趣”的人有22.4%。调查还显示,有44.4%的学生“喜欢学生与教师间有互动”,有31.2%的学生“喜欢将有意思的课本内容通过相关视频形式表现”[2]。在关于“网络课程是否对你的学习有益”的调查中,约25.6%的学生认为“它是碎片化的知识,听过就忘了”,有21.8%的学生则表示“学习中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针对“网络学习后你希望如何提升或检验自己学习效果”中约占64.5%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讲解指点”,而有近50.4%的学生则“希望能在课堂组织讨论”[3]。以上调查数据很好地反映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教师缺乏积极性,单调的教学手段、干瘪的教学内容与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仅无法吸引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反而将学生推向了“低头党”。

二、立德树人: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教材挑选的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爱国敬业情怀。“大学语文”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经[4],应立足国情,培养大学生尊重中华母语、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和基本内容,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任务来学。

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时尚、便捷、迅速的学习生活的平台,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学习习惯和交往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底公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总数达8.17亿,我国网民学生占据了网民总数的25.4%,是网民数量最多的群体;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83.4%、58.8%[5]。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到与时俱进,从传统课堂教学过渡到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并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其中,是对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

“大学语文”要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入手,转换思维方式和视角,通过一个个具有情节化的故事,将故事中隐含的思考问题和思维方式“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让相关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所接受,克服“历史失忆症”和“历史碎片化”倾向,做到“老话题中有新视角,老问题中有新讲法”,意在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6]。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学生所获得的碎片化知识需要进行节点管理,如以节点把每个知识分割细化,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由节点串成知识的“项链”[7],深入挖掘各类媒体资源来展开针对性指导,形成整体教学效果。

三、化碎片化教学为整体性行动:“大学语文”教学阐释力发掘的路径

阐释力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某种特定的思想内容进行注释、解读、说明后,使其自身思想的内涵、精神及发展方向得到彰显。相较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育则应有不一般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达成。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阐释力发掘则须是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站,及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构成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主要表达渠道彰显“大学语文”的魅力,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知识关联到优秀传统文化中[8],立德树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思维品质和美感体验。

(一)加强德性教育:在思维训练上变“句读式”为整体性认知

“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及近代的美篇佳文,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智慧。如“相反相成”“执两用中”和“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性观点出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强调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强调“行中和之道”;“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就是强调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认识事物本质。对于教和学关系的认识更是经验独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禁于未发,藏息相辅”。如果按照过去的“句读式”教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故而在日常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借用新媒体,运用文字、语音、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和身体力行,鼓励学生利用短视频APP如“抖音”拍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元素的短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其独立延伸学习。

(二)深化思考维度:在教学内容上变单篇默识为整体归类

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识性基础教育,解决的问题是母语的识记和运用,层次是“浅”和“易”,典型特征是主题指定、语句平实、语言优美等。而“大学语文”教学则应是“高”和“难”,特征是自主选题、学术规范、语句凝练等[9]。因此,“大学语文”的知识教育要有整体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如《论语》中有“学”字64个,如果按照“学与习”“学而思”“学而行”“学与性”“学与教”“学与政”“学与仁”等进行归类整体教学,串成“项链”,能使学生动脑筋思考、举一反三,避免断章取义现象发生。再如,孔子在《论语》中谈论“君子”有104处,其中,谈到“君子”标准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君子”的层次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通常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当然,就此教学内容教师更可以激发学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去查找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吐槽”“灌水”来补充讨论,进而借助新媒体产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作品。

(三)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施上变教师单演“独角戏”为师生同唱“协奏曲”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而应多角度全方位推动思政育人与课程实践相统一[11]。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这远不够,还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百度文库、爱课程、雨课堂等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自行阅读并整理所学内容,或拍摄一些相关的视频、照片作为图解插入其中;也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大学语文”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组织学生开展具有文化传统、文化底蕴的书法比赛、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粹精品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主持人大赛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实地走访当地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坛庙祠堂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民俗风情、社会人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元素的深厚底蕴;还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和历史文化名家开展教学讲座。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专属“大学语文”教学的“微信群”,或者“蓝墨云”“超星学习通”平台,或设计适合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网站,用于线上教学,在学生阅读指定作品之后,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常识性的知识测试和深度解析或专题讲座,并以微信留言的方式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课上与课下提供针对性指导和解答,进行互动、探讨,激发兴趣。

四、结束语

“大学语文”阐释力发挥作用的关键还是教师教学意识的自觉,有赖于教师对“大学语文”生长点的准确把握与深度思考[12]。“大学语文”教学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使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品质和精神内涵得到提升,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有效阐释,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