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语言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研究
2019-02-20刘月峰
刘月峰
(新疆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学生能写应用文是原则,会写小说是例外”。的确,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应用文写作,从古至今就在政令传达、信息共享方面施展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1]。《论衡·别通篇》中讲:“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以文书御天下。”文书是汉朝强大的原因,文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用文。
汉语是新疆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一直是新疆民族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规范使用汉语,写作汉语应用文更是其必须掌握的基本汉语技能。长期的汉语写作教学实践证明,在跨文化背景下,以下三个教学范式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是不错的途径,本文就此问题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听、读、说、写”为引领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范式
新疆聚居的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人数最多,交际语言以维吾尔语为主,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着应用文写作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汉语学习最终要靠写作来检验。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字词、修辞和语法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形成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这说明他的汉语学习是较为有效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道:“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致;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作者说才气是天赋,强求不来;学习是后天的行为,努力就可以做到。学习必须注意起初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开始的摹写、习尚最为重要和关键。同样,作为第二语言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写作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之中,必定要与学生的“听、读、说”紧密相连。
以“听、读、说、写”范式指导“通知”文体的课堂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通知”的性质,掌握“通知”的格式写法[2]33。
2.理解“通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通知;国家及政府颁布的一些通知。
教学活动一:读一读。阅读不同类别的6篇例文(转发性通知、颁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一般事务告知性通知、任免性通知)。
教学活动二:说一说。班级内分组,以前后位置的4人或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每一种类别的通知的格式与写法,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可让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及时点评。
教学活动三:谈一谈。仍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通知的作用,如何进行信息的传递、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体现应用文写作的社会价值。组内学习完成后,每一个小组分别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教师及时点评。
教学活动四:写一写。按照要求转发一份《国务院关于重大交通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按照教师规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写作,然后小组内互相批改,交流补充,接着每一个小组请1~2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其作品,学生评价或补充,教师及时点评与总结。
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道:“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作者生动地用生活常识说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费力,作文就像是用熔化的铜倒进模具里一样简单,如果没有前期的熔化,就没有后期成为器皿的轻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例文和组内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历练学生的言语能力,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初步感知以及建构“通知”这一文种的格式写法。课堂展示环节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在展示中涵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提高汉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前期的积淀,那么写作就会相对容易了。应用文写作比起其他文体来说相对简短,所以最好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完成后在班级中展示作品,展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让教师及时知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二、以“兴观群怨”为引领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范式
《论语·阳货》中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代的教育理念用现代的教育眼光来看,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把孔子的诗歌教育的思想引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兴观群怨”的内涵:“兴”就是创设情境;“观”是指阅读文本;“群”是指群体交流;“怨”是指得体表达[3]。
以“兴观群怨”范式指导“邀请书”文体的课堂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了解“邀请书”的性质及适用范围。
2.掌握“邀请书”的格式写法。
3.学会拟写一份语言得体、合乎要求的“邀请书”。
4.我国是礼仪之邦,了解“邀请书”这一应用文与古代文化的传承,发扬美好的传统,建设美丽和谐的社会。
学习过程:
1.兴:创设情境。引入古人的邀请书——《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2.观:阅读文本。
学习邀请书(也叫请柬)的性质及其适用范围。
诵读几则不同内容的例文。
3.群:群体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任务一:根据下面的例文1(例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归纳邀请书的格式写法。要求:结合“文种指要”,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在课堂练习本上。
任务二:小组展示成果。在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质疑。
再分别看例文2:请柬的封面和内容图片,继续补充归纳邀请书的格式写法。
教师总结,及时进行课堂评价。
任务三:学生归纳邀请书的写作注意事项。
具体流程:展示例文3和例文4(大屏幕展示例文)
学生讨论后归纳和总结如下:语言方面:用语得体,内容要明确、简洁;时间要准确到时乃至分,地点要具体、清楚;注意请柬使用的范围。
4.怨:得体表达。牛刀小试,写作训练。
品鉴这份邀请书(展示在大屏幕上),指出其错误。学生完成后回答问题。
按照教师的要求,写一份邀请书。为庆祝××公司与××公司合作成功,××公司准备6月18日在长城饭店8楼会议厅举行庆典活动。请代公司拟写一份邀请书[2]36。
学生完成写作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学生、教师进行评价。
本节课改变常规的应用文教学方法,利用“兴观群怨”的教学模式,以开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课堂由教师进行讲授,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以古诗引入,感受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古今文化的一脉相承,邀请书是有文化传承的,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以小组合作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的群体交流表达活动的形式,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线,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先由简单的例文,从感性认知到理论的提升,再继续展示不同格式的邀请书例文和图片,然后完善总结和归纳邀请书的格式写作方法,接着仍然展示两篇例文,由学生归纳邀请书的写作注意事项,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修改有错误的邀请书,进而写一份邀请书。这种教学环节的安排,让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引导和问题设置,让学生进行得体的表达,热情参与生生、师生互动与评价,进行交流、质疑。这样操作的意义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归纳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三、以“反馈原理”为引领的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范式
美国的数学家维纳在《控制论》中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己经达到”。被控制论之父维纳称之为“灵魂”的则是反馈原理[4]。反馈就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是不断交换的过程,使输出值与目标期望值趋于一致。教学过程亦是如此,如果教学设定的目标是abc,教学过程执行的也是abc,教学结果也是abc的话,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有效的。如何知道教学效果的有效与否呢?这就需要利用反馈原理了解教师的信息在传递、输出中是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根据反馈的结果如果出现偏差,就要及时纠正和调整。
以“反馈原理”范式指导“计划”文体的课堂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了解“计划”的概念、适用范围。
2.学习并掌握“计划”的格式写法。
3.能够按照要求制定一份“计划”。
4.学习古人“计划”的智慧,学会计划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学习过程:
1.引入:一则“父亲让儿子给外婆送礼品”的故事引入课题。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自古以来,计划就是一种智慧,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2.整体感知:
计划的概念。
计划的适用范围。
计划的别名:计划是一个统称,安排、打算、设想、意见、要点、规划、方案等都属于计划。
3.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例文1、例文2和例文3,交流并归纳“计划”的格式写法。组长分配学习任务,每人先自己学习一篇例文,自学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结果,组内其他学生补充不足之处。
班级展示:每个小组学习结束后,由教师抽查每一个组的学习情况,说一说“计划”这一文种的格式写法,其它学生补充或者质疑,教师及时点评。
4.写作迁移:
修改病文:下面这份计划有多处毛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在大屏幕上展示病文)
写作训练: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测试再有两个月就要开始了,请你写一份学习计划。
作品展示:写作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换阅读并讨论,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由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及评价者进行点评,展示者再综合以上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再次进行班级展示,生生、师生对话评价与总结。
反馈原理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途径,在“计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反馈原理的运用。首先是故事引入,整体感知,自学例文等环节,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内化的心理过程,积极建构本节课的写作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讨论,这是经同伴的互相启发,而生成的初步反馈,是一种外化的学习心理过程[5]。接着,教师分别通过“班级展示”和“作品展示”的反馈环节,在学生与教师多次的问答中、在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对话性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中,知晓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有偏差,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和纠正所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外部干预。最后,作品展示者根据第一轮的评价进行了修改后的再次班级展示和互评活动,是应用文写作的再次反馈,教师通过再次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能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教学信息的传达与目标达成中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有效控制[6],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建构以“听、读、说、写”“兴观群怨”“反馈原理”的课堂教学范式,引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从听、读、说中积淀写作知识,历练语言能力、提高写作思维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观阅文本、群体交流、得体表达的“兴观群怨”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习得应用写作能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通过反馈原理的运用,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更好地引导课堂,及时纠错,让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趋于一致,提高课堂效率,形成应用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