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城市“厕所革命”述论
2019-02-20何一民
何一民 李 捷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厕所革命”是世界性的话题,厕所不仅关系到解决人类排泄废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1]“世界厕所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24亿人没有厕所或生活在厕所卫生较差的环境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厕所作为衡量旅游服务的重要标尺,某些时候更被视为国家‘维持声誉和增加投资信心’的关键。”[2]联合国组织最先提出“厕所革命”,在中国引起极大反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将其提高到文明建设的高度,2015年来,“厕所革命”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中国城乡广泛推广。“厕所革命”不仅是一种生活设施的变化,而且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变化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变化的反映,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3]
厕所作为与人类人居环境共生的基础设施,其历史非常悠久,但在历史时期,由于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其设施极为落后,变化十分微弱。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长期在农奴制度下,经济极为落后,城市卫生环境极差,城市中没有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的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内,西藏城市的厕所建设落后于内地城市,但随着“厕所革命”的来临,西藏后来居上,与内地城市同步前行。近年来有关“厕所革命”的文章发表较多,仅知网所载以“厕所革命”为主题的文章就上千篇,但主要是就现状进行分析。①近年来,“厕所革命”一词在报刊网络频繁出现,仅百度搜索就达539万条。有关西藏“厕所革命”的研究性文章,尤其从长时段来分析西藏城市厕所发展变化的文章甚少,本文拟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城市公共厕所的发展变迁,来考察西藏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
一、20世纪50年代西藏城市环卫的变革与公共厕所的早期发展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其地视欧洲极高峰为尤高。高原本荒凉,益以风刮日曝霜裂,地面遂显露凹凸之形,颇为壮观,惟地高寒气,人迹罕至此处盐湖特多。”[4]西藏生态环境恶劣,交通闭塞,历史上长期处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广大农奴和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低下,城市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市没有正规的公共厕所,卫生环境极为糟糕,公共卫生意识普遍缺乏,这种状况无论是在西藏首府拉萨,还是在后藏首府日喀则等其他城市都大同小异。拉萨从公元7世纪初以来长期处于西藏行政中心的地位,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较好,同时也是佛教圣地,各方面建设都较其他城市领先。[5]但是,在公共厕所建设方面,却十分落后,直到20世纪前半叶,拉萨“城市的正中央有一条很深的沟,那个沟就是妇女和旅行者的厕所,沟边堆满了粪便。冬天臭味还不算严重,夏天可就了不得了。如果再下雨,泥水加粪水满街流,……拉萨有很多食粪的狗,但是只靠狗是吃过不来的,狗挑选新鲜的粪吃,所以旧的越剩越多。再有,这些粪便的沟的旁边有井,人们吃井水,所以卫生状况是非常不好的。”[6]拉萨无公共厕所的现象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之后。长期的粪便积累导致城市空气污秽,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城市人居环境恶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揭开了西藏历史发展的新一页。西藏城市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人居环境较以前逐渐得到改善,城市公共厕所也相继建立。解放军进入西藏后,在拉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多个公共厕所,将公共环境卫生建设等现代文明制度和文明意识逐渐带入西藏。1952年春节刚过,拉萨的党政机关和解放军全体人员出动,在城区积运肥料,清理垃圾粪堆,掏光了许多大户人家的厕所,“这开启了西藏爱国卫生运动的先河”[7],从而为拉萨及西藏其他城市治理公共卫生起到典范作用。“1952年6月22日,西藏军区颁布了《公共卫生暂行管理条例》,要求彻底清除全市阴渠阳沟积粪垃圾。”[8]整治公共卫生环境,防止疾病。从而使西藏城市卫生管理有章可循。此后,在中共西藏工党委的领导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城市公共卫生环境建设。
首先,成立专门卫生机构,有组织开展城市卫生工作。在西藏工党委的组织下,“1953年,拉萨建立清洁卫生委员会,各县(区)陆续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领导发动群众进行卫生大扫除。拉萨城区在人民解放军驻拉萨部队的帮助下,清除垃圾堆、疏掏阴沟,填污水坑和用沙石修补街道路面,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箱。”[9]西藏各地城市都相继成立了清洁卫生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开始正规、系统、有效地开展城市卫生工作。1953年在拉萨和昌都的丁青县成立了最早的群众性卫生组织,“最初的两年时间清除陈年垃圾500多万公斤,疏掏阴沟1.55万米,填污水坑和用沙石修补街道路面,并开始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箱,一改以往对公共卫生无人问津的状况。”[10]
其次,包括厕所整治在内的城市公共环境卫生得到高度重视,相关宣传也逐渐开展。西藏地方政府也一改往日对城市环境卫生不管不顾的局面,“郎孜辖发布《大昭寺周围保护清洁卫生的布告》,要求广大僧俗群众一定搞好本市区尤其大昭寺周围的清洁卫生,禁止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11]这一时期,虽然随地大小便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是随着舆论宣传的深入,并在解放军、汉族干部和藏族上层人士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普通藏族民众在城市之中也开始改变如厕习惯,进入公厕“方便”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增修公共厕所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随着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筹建,西藏城市卫生工作开始步入轨道,城市公共厕所建设加速。据1974年统计,拉萨城关区先后建有公共厕所79个,仅当年新建公共厕所就达16个。[12]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等城市都相继建立了城市卫生清洁队,环卫工作也从城市向乡村扩展。20世纪60年代,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发动了“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管五改’爱国卫生运动”。[13]成效十分显著,如“江孜县重孜公社在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进行以‘两管、五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基本建设,1976年修整街道4条,全长2140米,改修水井23口,填平污水沟(坑)52处,新修公共厕所12个,清除垃圾堆15处,集体积肥450马车,改造炉灶134个。”[14]“山南地区乃东县翻身农奴次仁顿珠在全县第一个盖起新式炉灶,第一个修起人畜隔离牲畜圈,第一个改良家厕,带动乃东县‘两管、五改’工作,次仁顿珠先后两次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接见。”[15]
西藏在整治城市公共环境、公共厕所的同时,也重视对藏族居民家庭厕所设施的改善,西藏居民的家庭厕所以旱厕为主,旱厕内粪便长期堆积,对环境也易造成污染,而且收集后不经处理就直接施入农田,很容易滋生蚊蝇和传播疾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自治区政府为落实党中央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和“预防为主”的指示下,在西藏城乡广泛地开展改厕工作,并整修积肥坑、搞高温堆肥。这些措施都有效改善了厕所卫生环境。[16]
从西藏和平解放到西藏自治区建立,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还高度重视培养广大民众的现代公众卫生意识,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相关部门广泛地对城乡群众进行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介进行卫生知识宣传,让西藏各地民众充分了解公共环境卫生知识,移风易俗,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如在1975年江孜县重孜公社的卫生建设活动中,“当地257户村民有95%以上能经常打扫室内外卫生,85%的村民能常洗手洗脸,初步改变‘大小便到处有,污水坑满街道,生炉灶满屋烟’的不卫生现象,村村建立卫生制度,呈现‘家家有厕所,牲畜有圈围,街道院落常打扫’的新气象”。[17]这一时期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呈现出新景象,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已初具雏形,专业的环卫机构初步建立,内部分工明确,并有专门的政策来指导。经过上下多方面的不断努力,西藏城市的环境卫生有很大改观,城市公共厕所普遍建立,广大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场所进入公共厕所如厕已经成为常态。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环卫与公共厕所的变迁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除了除灾灭病的任务,还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结合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开展了一系列的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包括城乡管粪、改水、改厕、垃圾和粪便清理,以及厕所建设等工作,成为新时期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18该阶段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还涉及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保持生态平衡,加强公共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等工作,西藏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19]1978年,西藏自治区爱卫会将每年的4月15日至5月15日定为“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每年都在这个时候集中进行卫生清洁活动,其中就包括开展城市环境大扫除、整治厕所等,同时国家对西藏城市环境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大。
1980年3月中旬,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战略奋斗目标。”[20]此次会议为西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启了西藏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西藏城市的环境卫生建设工作也随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由图1可知,I类与II类润滑油对橡胶材料的各类性能参数的影响类似,而II类润滑油的影响更小。这是由于II类润滑油通过加氢工艺生产,含有的极性物质更少。
首先,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和自治区在环境卫生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西藏农牧业建设,了对加快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于教育、科技方面的建设,西藏城乡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5年的5.14亿元增加至2000年的117.8亿元,增长了2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683元增加至2000年的6448元,增长了9.44倍。[21]西藏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战略目标,西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住条件、交通状况、食品热摄取量、农牧民衣着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并达到小康水平,“在某些方面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
伴随经济的发展,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卫生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地区卫生事业费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分别为912万元、1026万元、1140万元。[23]到2000年底,西藏地区卫生事业总投资达12764万元。[24]同时,社会服务业的总投资额在从1994年的7867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36584万元。[25]其增长幅度较巨。由于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西藏城市环境维护、公共卫生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强,西藏地区的城市环境卫生也得较大的改善。
第二,城市环卫局等部门成立,职工增多,分工细致,工作成效显著,厕所建设也获得较大投资、修建数量更多、设备更加完善。
1981年,拉萨市环卫局成立,有职工28人,到2000年,职工增加到444人,日清运垃圾140多吨、粪便40多吨,环卫局内专门成立公厕队、清洁队等。[26]“1981年建立环卫管理部门以来,拉萨环卫局工人已达650多人,粪便车8台”。“1981年年粪便清运量1.46万吨”,到2000年,“年粪便清运量增至6.9万吨,”是1981年的4倍多。[27]公共厕所建设工作有了很大进展,“1985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修建拉萨市区的公共厕所。”[28]除拉萨市以外,西藏各地区的环卫机构也相继建立,从而使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开始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各城市于9月17日至23日,开展了“爱国卫生突击周”活动,进行各种卫生清扫和垃圾清运,并消毒厕所282个。同年,“阿里地区清运粪便288吨,清理污水沟250米,公厕消毒14次。”[29]1990年9月,昌都地区相关部门也发出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的倡议,包括清理垃圾、整治厕所、除害除病等群众性的爱国卫生活动在昌都城乡广泛开展。1992年,西藏自治区又广泛开展了城乡卫生活动,“对工作区,住宿区、垃圾堆放处、卫生死角、厕所等处进行消、杀、灭工作,消杀灭面积4000平方米。”[30]“至1995年,达孜、堆龙德庆、曲水县和城关区修建公共厕所230个,新建家庭厕所7688个,有29个村建立环境卫生公约。仅达孜县就新建家庭厕所3987个、公共厕所70个,建厕率达到85%,有12个村制定环境卫生公约。”[31]
200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政府从卫生防病角度入手,开始逐渐改变城市公共厕所“数量少、环境差”的现状。从西藏和平解放后到2005年,拉萨建成公共厕所27座。2000年以后,西藏城市的公共厕所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很多都由老式的旱厕变为水厕,“到2012年,整个八廓街上的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厕所……现在老城区1.33平方公里共有52座公厕全是水冲式,且24小时免费开放。”[32]
第三,厕所卫生、文明如厕等现代卫生观念逐渐普及,普通民众的文明素质有很大提升。
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各地的环境卫生工作和宣传工作有效开展,一是以卫生防疫站为主的相关机构继建立和完善;二是卫生宣传栏、卫生宣传画在城市公共空间普遍设立和张贴;三是出动卫生宣传车,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介对城市卫生防疫知识进行深入的普及宣传;四是还在城乡举办卫生培训班,全面普及家庭卫生、饮食卫生、传染病防治、粪便垃圾管理、生育知识等多方面的科学科研知识。1992年至2000年,拉萨市卫生防疫站配合改水、改厕和改善环境卫生工作,拍摄了相关专题科教片,编写了多本小册子,面向城乡居民宣传卫生知识。[33]1997年8月,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办了第一期僧尼健康教育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卫生知识和常见病预防知识,参加培训的僧尼30人,分别来自大昭寺、哲蚌寺等重要寺庙。其后又相继举办了多期僧尼健康教育培训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卫生知识的普及深入到寺庙之中。
这一时期,西藏城市的公共厕所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公共厕所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变化较为突出的还有城市居民的家庭厕所。2002年以前,西藏城市居民的家庭厕所多为旱厕,非常简陋,为了防止旱厕的臭气污染居住房间,对供奉的神佛有所不敬,故家庭厕所一般都与住房隔离开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进步,家庭厕所设施也发生重要的变化,水厕或抽水马桶引入西藏城市家庭,逐渐为越来越多的藏族家庭所接受,传统的家庭旱厕被水厕取代,甚至在一些新修的住宅中开始出现室内厕所。物质的进步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年轻人更容易接受这些新事物,而老一辈人则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2002年,当水冲式厕所引入拉萨的家庭后,即出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反应:“旺堆的两个孩子则认为室内厕所既方便、又干净,一致拍手称赞……‘无论对水冲式厕所,还是对引厕入室的反对,父母都是处于传统的观念。’旺堆说。”[34]“策美林居委会主任白珍说,策美林居委会涉及维修改造的居民中,有30%决定在室内修建水冲式厕所。”[35]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城市居民的卫生观念已不同于往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已经养成了健康生活的习惯,如经常洗手、洗脸、洗头、理发、换洗衣服,打扫室内外卫生、人畜分居、使用公厕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城市厕所的变化也较大,一是城市公共厕所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公共厕所的设施有较大的改善,部分公共厕所由旱厕改为水厕所;三是家庭厕所的变化巨大,特别是近年来所修建的新式住宅普遍都修建了室内厕所,水厕或更加卫生的抽水马桶取代了旱厕,使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城市公共厕所的建设仍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厕所革命”推进与文明的进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包括厕所建设在内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厕所问题”作为密切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36]“厕所革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局,从城市扩展到农村。”[37]
西藏虽然僻居西南,位于世界屋脊,厕所建设长期滞后于内地,但是在这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厕所革命”中,却走在前列,成效突出。
(一)“厕所革命”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程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将其列入西藏自治区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提出:要在西藏全力推进“厕所革命”。[38]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6年西藏开始全面实施“厕所革命”项目建设,“计划3年内在全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商业网点修建公共厕所1934座,计划投资约20亿元,并详细制定建设方案,包括厕所的规划和选址、外观设计、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39]分别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交通沿线289座厕所建设和运营管理,资金从交通配套资金、项目结余资金等渠道解决;自治区商务厅负责统筹协调160座商业网点厕所的建设,由各商业网点所有者或经营者自筹资金解决;中石油西藏销售分公司和中石化西藏分公司自筹资金,负责134座加油站厕所的建设和运维管理;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西藏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旅游景区及县(区)、乡(镇)、村(居)1351座厕所的建设和运维管理,厕所建设及运营资金由自治区、地(市)各承担50%。”[40]
(二)“厕所革命”成为提升精神文明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5]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自治区党委“将‘厕所革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建设美丽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46],自治区在“厕所革命”过程中,十分注意厕所设施既干净、实用、便利,又要因地制宜,不能奢华浪费,要以满足老百姓及游客所需为主,坚持以人为本。[47]因而注重实际效果,强调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依归。“当记者走进日喀则市亚东县,却发现这个只有几条街道的小县城里,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个公厕。这些公厕按照统一标准修建,通风良好,没有异味,都有冲水设备,专人定时打扫。在夜间,公厕的灯箱标牌很明显,让初到此地的游客感到方便。”[48]可见,“厕所革命”在当下绝不是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而是要切实改善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战略。
(三)厕所设施设备不断革新
改革开放以前,西藏各城市的公共厕所基本是是以旱厕为主。21世纪初以后开始在个别地方修建了水冲式厕所。但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海拔高,冬天冷,导致排水管道的架设相当不易,且在冬天水管容易冰冻,水冲式厕所在全区很多地方很难建设,因此只能在有条件的城市如拉萨等继续推进水厕,而条件较差的地方进行技术革新。2015年后,经过调查研究及科学论证分析,决定在纳木错、羊卓雍错、达古等景区“引进免水可冲技术和泡沫封堵与微生物降解技术来建造厕所”。“免水可冲厕所技术是收集新鲜小便液进行除臭,使之变成冲洗液,对大便进行除臭粉碎冲洗,从而实现不依赖水源还能进行卫生冲洗。能适用于各类缺水、少水、无给排水管路、无电、高寒、高海拔等地区。”[41]
2017年4月,西藏自治区住建厅编制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公共厕所革命”技术导则》,“使新建和改建厕所有了细化的技术标准。”[42]同年自治区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4亿元,专项用于旅游景区及县、乡、村厕所建设及运营与维护。[43]截至2018年初,“西藏‘厕所革命’项目累计开建1346座,建成投入使用220座。自2017年,西藏计划到今年(2018年)底,新建改建公共厕所1934座,总建筑面积约17.1万平方米,其中采用水冲常规工艺1240座。”[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西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要部分的厕所建设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厕所革命”所带来的不仅是厕所设施的变迁,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卫生文明意识的提升,一场全民参与的“厕所革命”正在深入推进。
结语
西藏虽然有着悠久的城市文明,但在旧时期的封建农奴制度下,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以三大领主为代表的农奴主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和财产,并过着在当时条件下所能享受的奢华生活,其人居环境也相对优越。而农奴却受到残酷的压迫和盘剥,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极差,卫生环境脏乱差,统治者从未真正全盘考虑改变城市公共环境卫生,让广大农奴和普通下层大众只能默默忍受着恶劣的环境所带来的痛苦。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现代公共环境卫生制度在西藏建立并逐渐完善,生态环境意识引入西藏,并逐渐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厕所革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得以推广。西藏在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方面虽然曾经落后,但却后来居上,西藏推行“厕所革命”,强调的不仅是厕所建造,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供高质量服务、方便实用,切实满足群众需求。通过“厕所革命”,进一步将现代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意识在西藏全面推广。西藏城市从无公共厕所时代进入“厕所革命”,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厕所建设是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的质量,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提升。西藏“厕所革命”仍在行进之中,如今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努力。“厕所革命”不仅是一种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种观念革命,是文明意识的提升的表征之一,对于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