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2019-02-20张春香熊峥嵘
罗 娟,张春香,熊峥嵘,金 丽,陈 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精神科常见外走行为,指的是住院患者未得到医生同意而私自逃离医院[1]。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缺失、不适应住院生活以及想家等原因,通常存在治疗不配合、不安心住院、外走逃离等行为。本文特此观察了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从性的效果,结果十分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于2017年03月--2018年03月收治的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时间3个月及以上;参照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予以确定。排除药物依赖性、酒精依赖性、严重躯体疾病者。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7例。研究组中21例男性研究对象,16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8-60岁,平均(34.3±5.6)岁;常规组中20例男性研究对象,17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9-60岁,平均(34.5±5.5)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 方 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接待、治疗过程及注意要点的告知、常规检查、督促患者按时吃药服药、病房护理、检查患者各项体征变化等等。
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具体为(1)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入院,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交流,紧密护患关系,同时了解患者病情,而后掌握患者治疗史、基础信息、病情严重程度,为进一步制定治护方案提供有效依据。(2)将疾病诱因、治疗方式、注意要点等知识详细告知于患者及其家属,通过治愈成功的案例讲解,帮助患者减轻身心负担,树立治愈的信心。(3)主管医师具体分析每位患者心理,便于心理干预方案的执行,并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其开展心理辅导,期间对护理人员定期培训,促使其护理技能提高。(4)以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理干预,鼓励患者主诉,表达自己内心,针对患者的倾诉,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以患者治疗效果,合理调整治护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所需。部分患者比较敏感,情绪控制不佳,护理人员与其交流时需注意态度、语气,以免对患者造成刺激。(5)鼓励患者参与娱乐性活动,以紧密护患之间的沟通,丰富患者日常生活。可按照患者性格特点,帮助患者培养兴趣爱好,进而促使其自控力提高。(6)针对情绪控制欠佳的患者,主要以安抚为主,陪伴在其旁边,通过眼神暗示来稳定患者情绪。同时注意病房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严控湿度与温度。
1.3 观察指标
住院依从性:患者能够遵医嘱,主动按时用药、按时吃饭,为完全依从,患者被动执行医嘱,偶尔有不服药或者是出现假服药等现象,为部分依从;患者抵触临床各项治护工作,为不依从。依从率=(总病例-不依从)/总病例*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以[n(%)]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组间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住院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依从性比较[n(%)]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比较特殊,患者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中,与现实生活相悖。患者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若是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态度过于强硬,只会加强患者病情,使其做出更加极端的行为。基于此,在治疗期间需高度重视患者,了解其心理变化,优化患者心理状态,才能保证顺利治疗[2]。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依从性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未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患的疾病,另一方面,患者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感,安全感不足。
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实际病情,由专门治疗医师制定的一种干预方案,并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在满足患者所需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而且护理人员真诚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使其备受温暖,从而提高对医院治疗的认同程度,所以患者住院依从性才能大大提升[3]。除此之外,心理护理比较注重患者心态的改善,注重患者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正常交流能力的培养[4]。住院期间通过集体活动的安排,紧密患者之间的交流,减轻其孤独感,有效预防了患者自闭危害,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实现临床治疗目的。
本文中,研究组住院依从性91.89%显著高于常规组78.38%,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依从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