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湿化吸氧对慢阻肺患者呼吸道的影响
2019-02-20陈金娥
姚 丹,陈金娥,程 蕾
(江苏镇江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 扬中 212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咳痰、咳嗽、气喘、胸闷等临床症状的出现,同时可伴有发热症状,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出现,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为了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症状,需为患者实施改善通气、化痰、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1]。氧气疗法是通过氧气供给,使患者机体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得以提高,使动脉血氧含量得以增加。常规湿化吸氧虽可使呼吸道黏膜所受刺激减少,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但湿化液可能导致霉菌、绿脓杆菌侵入机体,引发院内感染的发生[2]。临床上虽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甲醛熏蒸等方法开展湿化瓶消毒,但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就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探讨无湿化吸氧对慢阻肺患者呼吸道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全部患者的吸氧时间均超过15h,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且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62.8±5.3)岁;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7~80岁,平均(63.3±5.1)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湿化中低流量(<4L/min)鼻导管吸氧,观察组行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吸氧时间达到12h和24h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鼻咽部干燥、鼻黏膜出血、氧气异味感、胸部不适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吸氧12h后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吸氧1 2 h后无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吸氧12h后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吸氧24h后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吸氧2 4 h后无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2 两组吸氧24h后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氧疗过程中,无论是否实施湿化,均不会对呼吸道反应产生明显影响。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吸氧24h后的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与吸氧12h后的呼吸道反应发生情况并无明显差异,提示呼吸道反应的发生并不会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3]。湿化与未湿化吸氧呼吸道反应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实施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患者每次由鼻导管吸入的氧量只占每次总吸入氧量的2.4%~19%,而患者自身的呼吸道黏膜所具备的湿化功能以及空气中的水分已经能够使鼻腔黏膜得到有效湿化。有国外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在开展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前,实施湿化并无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支持[4]。
相较于常规湿化吸氧,未湿化吸氧的操作更为简单,同时可使由于湿化液所导致的微生物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开展常规湿化吸氧时,需对湿化液以及湿化瓶进行每日更换,同时需要做好湿化瓶的消毒处理工作,从而对可能导致的呼吸道感染进行有效避免。即使做好上述工作,仍旧无法完全避免由于湿化所导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而未湿化吸氧则可有效避免由于湿化液或湿化瓶污染所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从而使吸氧治疗更为的安全可靠。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秋冬季节空气较为干燥时,常规湿化以及未湿化吸氧所引发的呼吸道症状并不会受到室内温湿度的影响,提示即使在冬季空气湿度较低时,未湿化吸氧仍旧不会导致呼吸道反应的明显增加,这也为未湿化吸氧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因此在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中低流量吸氧时,可为患者开展未湿化吸氧治疗,从而尽可能减少由于湿化液污染所导致的微生物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无需为患者实施常规湿化吸氧,从而尽可能减少由于湿化液污染所导致的微生物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