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元通络液熏洗联合西药口服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48例*

2019-02-20尹虹祥郭珍立

中医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复元熏洗偏瘫

魏 衡,尹虹祥,黄 敏,郭珍立

(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2.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湖北 武汉 430000)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全球人群的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脑梗死约占全部中风的70%[2]。流行病学研究[3]表明:脑梗死是我国首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并且发病人数仍在不断攀升,远远高于国外。偏瘫肢体肿胀是脑梗死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53.5%[4]。西医学认为:偏瘫肢体肿胀是由于中风后损伤交感神经导致血管调节功能失常,引起静脉血回流障碍,加之神经功能损伤后使患肢活动受限引起肌肉紧张度下降,患肢血管失去肌肉泵的挤压作用,最终引起水肿等[5]。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出现肢体肿胀多是由于病后风痰血瘀阻络所致[6-7]。肢体肿胀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日久不消,多伴有手足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僵硬、疼痛等并发症,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中药熏洗疗法是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和脏腑经络辨证为依据,选用特定的方药,经过合理的制作方法,利用中药汤液的热力和蒸汽作用于皮肤、腠理,达到开泄腠理、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敛疮生肌及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8]。基于此,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采用复元通络液熏洗联合西药口服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48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资料完整的中风后偏瘫患肢肿胀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8~83岁,平均(69.88±8.18)岁;病程11~90 d,平均(50.79±19.71) d;肢体肿胀程度为轻度23例,中度12例,重度13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5~84岁,平均(70.73±7.59)岁;病程13~90 d,平均(49.63±18.63) d;肢体肿胀程度为轻度21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9]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医内科学》[10]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肢体肿胀分级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表制订。周径测量方法:由专人定位测量肿胀肢体,嘱患者仰卧,用同一软皮尺测量,其中上肢周径为腕横纹上5 cm处,下肢周径为内髁上5 cm处。轻度(Ⅰ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0.5 cm。中度(Ⅱ度)肿胀:皮纹消失,但无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为0.5~1 cm。重度(Ⅲ度)肿胀: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泡,标尺法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1 cm。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脑梗死及中风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②病程≤3个月,病情相对稳定;③年龄50~85岁;④有偏瘫肢体肿胀体征;⑤患者及其家属均已了解治疗方案并且签署治疗知情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其他原因所致的水肿患者,如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所致水肿,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所致水肿,或因静脉输液、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水肿,以及生理性水肿等;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心律失常者;③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者;④肿胀肢体局部皮肤有皮疹、水泡、破溃者;⑤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患者;⑥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氢氯噻嗪片(由山西云鹏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A150110,每片10 mg),每次10 mg,每日2次;螺内酯片(由江苏瑞年前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12103,每片20 mg),每次20 mg,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元通络液[12]熏洗,药物组成: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桂枝10 g,牛膝10 g,鸡血藤15 g,丹参15 g,伸筋草5 g,透骨草5 g。每日1剂,加入3 000 mL清水,先以武火煮开,随后以文火煎煮15~20 min,药汁温度严格控制在35~45 ℃,用毛巾蘸取药汁热敷肿胀肢体,先熏后洗,每次熏洗20 min,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之间需休息1 d,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标准[13]判定疗效。痊愈:偏瘫肢体肿胀完全消失,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肢体肿胀未复发。显效:偏瘫肢体肿胀完全消失,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偶有肢体肿胀复发,但很快消退。有效:偏瘫肢体肿胀并未完全消失,但偏瘫肢体肿胀较治疗前减轻。无效:偏瘫肢体肿胀无好转。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2,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疗效对比

7.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出现治疗相关的低钾、低钠血症6例,对照组出现治疗相关的低钾、低钠血症7例。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0.09,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8 讨 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肢体瘫痪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阳气不通,气虚寒凝,瘀血阻滞,终因风痰血瘀阻络而使肌肉和关节得不到濡养,形成肢体肿胀[14]。《黄帝内经》早已明确提出瘀血是水肿的一个成因。《灵枢·万物始生》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渗涩,著而不去,而积成已。”医圣张仲景提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认为血病可引起水病,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指出“治水病者不忘治血,或治血病者不忘治水,又或血水兼治”。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的理论。西医对中风后肢体肿胀的治疗尚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长期使用利尿剂虽可短期消除肢体肿胀,但容易复发加重,且有引起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中医治疗该病强调标本兼治,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获得显著疗效。

复元通络液熏洗方中当归、赤芍、川芎、丹参活血祛瘀通经;伸筋草、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鸡血藤补肝肾,舒筋活络;牛膝活血祛瘀,强筋骨,利尿通淋,可以有效疏通经脉。全方标本同治,以调理和恢复气血的运行平衡为根本,使血流气行、瘀散郁解、上开下行,则气血流畅、经脉调达。

中医熏洗治疗可以直接刺激患侧皮肤,改善患侧皮肤湿冷的现象,加速血液循环,并且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透过皮肤、黏膜进入组织、肌肉、经络,到达局部组织肌肉中的药物浓度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值得注意的是,熏洗治疗操作时需注意严格控制温度,温度不宜>45℃, 因患者偏瘫肢体皮肤感觉减退,对热刺激不敏感,且耐受力较差,容易造成烫伤,但药液温度也不宜<35℃,以免药物活性低而达不到效果。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主要发生在中风恢复期,此阶段特点为正气未复、邪气独留[15],且与患者功能预后关系密切,故需加强肢体肿胀的预防措施,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去除诱因、偏瘫肢体正确体位摆放及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元通络液熏洗联合西药口服治疗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有较好疗效,安全可靠,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复元熏洗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实践:复元理论下的案例研究
扭伤、痔瘘、荨麻疹…… 中药熏洗疗法 在家也能进行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细菌性阴道炎应用中药熏洗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的效果研究
复元视角下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回归路径及探索
治阴道霉菌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