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巧用历史微课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

2019-02-20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3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摘要】“天下之根本在国”,文化、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根源在于“家国情怀”。而历史教育、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一情怀的重要载体,“家国情怀”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国情怀”应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通过历史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在初中三个年级教学实践中,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浅谈以微课为载体,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相应途径,以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课;历史学科;家国情怀

一、培养初中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指的是在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其内涵解释:学习和探索的历史应要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并以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

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病毒式”传播的冲击下,加上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尚未稳定,是非判断力薄弱,这使得他们的家国情怀的形成更容易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当今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也是导致当今情怀教学存在问题和传统文化缺乏的原因。而鉴于功利偏见,农村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往往缺乏充分认识和重视,以至于其教育效果令人堪忧。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而这一教育的内容简单枯燥以至于经常出现教学空洞和与脱离学情等问题。有些教师尚未紧随时代的脚步,立足当下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内容,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农村初中生时常走神以至于课堂效率低下,若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极其难以调动,历史学科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更是难以落实。

二、巧用历史微课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可行性

(一)微课顺应时代潮流诞生

随着教育体制不断发展、改革,教师使用微课等网络技术进行更高质量的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方式。同时,微课也同样推动了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微课教育是一种更高效的教育模式,其互动性强,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学习时间较短和可反复观看学习。教师只要用心、精心设计好微课,科学运用好微课进行历史教学,丰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强化知识.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事半功倍。那么,微课必然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二)微课具备的特色与优势

(1)微课具备微教学的特点

微课短小精悍,是一个微型课程,它有着微教学这一最大特点。微课一般时间较短,知识面相对较窄,但是可以完美地解决日常课程中内容不足的情况,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本学科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突破重难点,而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预习与复习,其无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奠定了基础。

(2)微课具备典型性的特点

微课具备较为典型的特点,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微课独立于日常课程教学,但同时又为课程教学提供服务。同时,微课也具备极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提高不足的、补充欠缺的、预习等内容。不仅如此,微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典型的。它可以通过选择富有意义与艺术的图片、有趣而不缺内涵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再通过严谨恰当的解释和丰富精彩的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此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也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解决学生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实践能力缺乏的不利影响。

(三)“微”创新,激发农村初中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为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奠基

美国认知心理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虽然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历史基础,但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微课是使用图文、音频、视频等进行创作的,其动态的效果让画面更形象,内容更清晰准确,引人人胜,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将微课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它不仅符合当前的网络应用与网络学习形势,而且还通过一种新的平台和界面进行学习,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教科书八年级下的第18课,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同时,对时代科技十分感兴趣,特别是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原子弹等都是同学们十分想深入了解的人物和话题,但课堂上的短短时间不足以学生深化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等。学生学习更多的是靠单纯的记忆和听老师讲过去的事,对历史概念模糊不清,上课犹如听天书、昏昏欲睡,课下一问三不知,甚至对历史课产生厌学情绪。为了应对这一点,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方面多与学生沟通,分析学生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营造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当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那家国情懷的培养也就如行云流水般水到渠成。

(四)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时间短暂不显枯燥又不失趣味,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这一特点也是非常适合向学生解释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的。在此基础上,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必然要掌握更为精确的讲解方式,结合微课更精准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第六课的《艰难探索与建设成就》中,时间跨越大、历史概念多,若教师将其历史概念通过微课供学生课堂前后参考,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录制的微课《十年探索中的失误》,让学生明白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概念及其对国家的危害,从中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漫长的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五)借助微课,创新复习,保证质量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微课起到了对教学过程优化、完善的积极作用。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微课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日常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应该将课程中用过的资料以及自己在授课时录制的微课保存起来,在学生复习时播放、发给学生或放在网上共享,帮助学生自主复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自主、高效、有序地复习已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条件下学习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模式,同时教师的授业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课文内容多,课时安排不足,一节课讲述完,学生也许掌握得不够牢固。所以,录制微课《丝绸之路》放在班群里,学生可以随时翻看,巩固复习,落实教学目标,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用历史微课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核心——历史课堂教学

(1)历史课堂教学突出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但是由于对历史学科认识的偏差,历史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影响孩子们家国情怀的落实,渗透家国教育成为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比如,学习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课中“西周分封制”时,笔者下载了网上优秀的一个微课《分封制》,学生在通过该微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分封制及其作用,也認同我们要认祖归宗、孝敬长辈的文化,在此引导了学生形成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意识。

(2)充分挖掘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

历史学科明显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重建课堂的内容,并通过合理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中,师生精心制作、录制微课《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屠呦呦》,教师在课前将微课程纳入电子书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观看,并思考科学家们值得学习的精神。学生从中感悟邓稼先、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爱国主义和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等进取精神。又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笔者课前录制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三个微课。在讲“七七事变”时,播放《七七事变》微课,突出佟麟阁、赵登禹的英雄事迹,与此同时,阐明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而《淞沪会战》微课重点突出“四行仓库战斗”,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彻底扰乱日本入侵计划;二是激发全国人民的斗争精神,给当时国内一些持“抗战必亡”观点的人们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抗战立场,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以“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战役”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共同团结对外的气概与顽强不屈的精神,从中学习中国军队致力于国家利益而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树立起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起抗争的精神追求。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微课,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恶行,能深刻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也意识到应该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同时树立起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二)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一历史校本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课程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校本课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设置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若将当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融入到历史课程的内容,这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这一设置使静态的本土文化成为真切感人、形象生动的活材料,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石楼的历史和文化、民风习俗,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爱家乡的情感与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我们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地区文化,组织编写了石楼中学的校本课程《石楼风韵》。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历史教学是渗透家园情感的主窗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对学生传达和交流石楼的地方历史文化。基于方便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科组老师根据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石楼风韵》,相继录制了微课《大岭村》《善世堂》《古采石场的记忆》《莲花塔》《莲花城》《大乌龙》《何厚铧》等。例如,在部编教科书八年级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课程中,我们可以介绍校本课程并结合微课《何厚铧》来教学生增加他们对石楼名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石楼名人的孺慕之情。

(三)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地方历史类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是指围绕特定活动内容和要求而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和平的时代,家国的情怀体验往往来得没那么有感触,但可以从学生土生土长的地方出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历史教学贴近生活,让使家国情怀更接近现实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体验。石楼地区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合理有效地利用石楼地区的地方文化资源,对学生体验家国情怀有很大的裨益。根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地方历史题材活动,以感悟家国情怀为主旨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能有效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譬如,八年级学生本学期组织开展以《追寻身边的历史》《石楼龙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便于学生开展活动,老师也配套录制了部分微课《石楼风物》《大岭村的历史文化》《海鸥岛》等,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研究、访问等活动,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不同程度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又一契机——广州市初中学生“传家宝微记录”活动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决定联合广东省博物馆开展2019年广州市初中生“传家宝微纪录”活动,引导学生探寻家族内“传家宝”的故事,感悟“传家宝”所承载的家族情感与希望,传承“传家宝”所蕴含的精神。我校学生积极参加“传家宝”活动,制作了数字故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蛋家撑粉》《红木文化》《“缝”出生活》《表里年华》《站洋银元》,随后又把数字故事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让初中学生感受到历史人文精神,体会民族血脉相连、文化传承的情感,让学生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工作,立志成为栋梁之材。

总之,借助微课在农村初中历史教育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通过在历史课堂、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做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中国人,为下一阶段学习和成长的奠定了基础。同时,真正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从而更好达成历史学科“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回应素质教育的呼唤。尽管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微课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笔者坚信经过广大同仁的一致努力,“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

[2]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4(9).

[3]余光中.“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9-18: (001).

[4]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4)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