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PICC穿刺点周围重度过敏性皮炎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9-02-19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病人及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减少了刺激性药物的外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是静脉输液安全、可靠的通道。但PICC病人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过敏性皮炎等[1]。郭素萍等[2]研究发现,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后,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仍高达22.7%。PICC病人皮肤变态反应主要发生在导管周围的敷贴接触皮肤部位,造成病人皮肤过敏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过敏体质、PICC导管材质、不同贴膜、各种消毒剂的应用及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有关[3]。一旦发生PICC过敏性皮炎,应早期干预,若不重视或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甚至增加拔管率[4]。我科于2018年11月22日收治1例PICC穿刺处皮肤并发重度过敏性皮炎的病人,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5岁,因胃癌术后4个月于2018年11月22日入院。既往史:2018年7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伴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1个月开始化疗。病人入院时意识清醒,情绪紧张,右上臂带入巴德公司生产的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管1根,外露0 cm;置管日期:2018年7月28日;置管过程顺利,导管尖端位于第七胸椎水平。实验室检查:前清蛋白160 mg/L,血小板75×109/L。11月19日,病人PICC穿刺处周围皮肤出现痒感,不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贴膜范围内皮肤发红,面积约3 cm×2 cm,未见皮疹出现,PICC门诊予局部换药(乙醇+碘伏),外贴3M透明敷料。11月22日,病人主诉穿刺处周围皮肤瘙痒剧烈,夜不能寐,查看穿刺处情况,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有11 cm×12 cm片状红斑,伴有皮疹、渗出,有一处糜烂点,约0.5 cm×1.0 cm。依据过敏性皮炎分级诊断标准(即皮肤出现水疱、糜烂、渗出、面积在10 cm×10 cm以上,瘙痒难忍、挠抓后发红面积增大)诊断为重度过敏性皮炎[4]。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PICC维护依从性差
病人入院前自觉有轻微瘙痒感,没有及时到医院处理,未予重视。正常情况下PICC留置期间应7 d维护1次,如有渗血、渗液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换药处理,而该病人未定时维护,查看维护本,前2次维护时间间隔分别为8 d、10 d。
2.2 药物因素
病人在接受化疗后皮肤敏感性增加,易出现皮肤变态反应[5]。有研究报道,奥沙利铂变态反应发生的中位疗程数是第6周期[6],病人本次为化疗第6周期,用药过程中要加强观察。
2.3 季节因素
温度对PICC置管后皮肤过敏也有影响,高温天气汗液分泌增多且积聚于敷贴下,皮肤受到刺激后易发生红肿、瘙痒[7],该病人发生皮肤过敏时正值冬季,病人皮肤干燥,皮屑增多,贴膜周围出现灰垢,也易引发皮肤过敏。
2.4 体质与活动因素
病人65岁,皮肤角质层变薄,抵抗力弱,容易出现变态反应。病人术后化疗期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脉弱,属于气血亏虚型,体质指数为17.6 kg/m2,偏瘦型身材。活动后容易出虚汗,且男性汗腺比女性发达,更易出汗[8],当汗液积聚在贴膜下,不易散发时,也容易刺激皮肤。
2.5 其他因素
病人发病前摄入鱼、虾、蟹类食物较多,容易致敏;病人使用的3M透明敷贴粘贴牢固,几乎无吸收性,在出汗比较多的情况下,贴膜下易潮湿,滋生细菌,容易导致皮炎的发生。另外,我院PICC门诊周一到周五是由不同科室的静脉治疗护士进行维护,操作手法上可能有差异性。
3 护理
3.1 皮肤护理
11月22日,病人主诉贴膜下皮肤瘙痒剧烈,伴大量红色丘疹及渗出,夜间睡眠2~3 h,护理人员立即予180°撕除贴膜、生理盐水清洁、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予尤卓尔软膏外涂,避开穿刺点周围1 cm,30 min后用生理盐水擦拭药膏,待干后贴水胶体敷料固定导管,尤卓尔具有抗感染、抗过敏、减少渗出和缓解皮肤瘙痒的功效[9]。11月23日,病人仍感局部瘙痒不适,仍有大量红色丘疹及渗出,夜间睡眠约3 h,再次予PICC换药,消毒方法同前,仍使用尤卓尔软膏外涂,待干后外贴薄型泡沫敷料。11月24日,病人主诉瘙痒好转,夜间睡眠5~6 h。11月27日,PICC换药1次,红疹较前消退,色泽变暗,无瘙痒,再次换药,方法同前。12月1日,红疹大部分消退,无瘙痒,常规消毒,予3M皮肤保护剂及3M透明敷料保护。12月8日,皮疹痊愈。
3.2 规范维护
3.2.1 规范操作并合理选择敷贴
我院制定了门诊PICC维护护士准入标准。参与维护的护士必须经过规范化的培训与考核,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保障病人的安全,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PICC静脉治疗组规范操作流程,同质化培训全院的护理人员,并进行质量督查。针对病人穿刺点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敷贴固定。爱立敷敷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泡沫敷料, 皮肤接触层有孔, 黏稠渗液易被吸收,高度吸水的中间层可通过其微结构吸收并保留液体,敷料的透气外层可使过多的液体蒸发,具有低敏感性、柔软舒适、不易刺激皮肤的优点。吴慧群等[10]研究显示,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皮肤过敏的效果显著且优于纱布覆盖法。薄型泡沫敷料与水胶体敷料相比,其具有更低的致敏性和更合适的黏性,在更换敷贴时,可减轻病人痛苦,有利于保护皮肤,水胶体敷料在撕除后,会残留水胶体,而薄型泡沫敷料撕除后零残留,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2.2 提高病人维护的依从性
针对此例病人,我科制定了PICC自我观察宣教图,以图片形式让病人更直观地了解到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同时,门诊统计PICC维护依从性较差病人的信息,如距离上次维护超过7 d,护理人员以电话、微信、短信的方式通知病人及时维护,否则易出现并发症,影响后续治疗。
3.3 中医适宜技术干预
护理人员每日耐心倾听病人主诉,针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并做好解释。向病人讲解成功案例,增强病人治愈的信心,指导其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焦虑情绪。过敏性皮炎发展到重度时,瘙痒剧烈,影响病人睡眠休息,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影响治疗的进程。《黄帝内经》:“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现代全息生物理论认为,耳穴是机体信息的反应点和控制点[11]。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刺激耳部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能安神助眠,缓解焦虑情绪,取穴:心、神门、皮质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日3餐后及睡前分别按压1次。每隔3 d更换另一侧耳郭,双耳交替。皮质下穴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的要穴,具有升清利窍、益心安神、舒经行血、健脾益肾等作用。神门穴是镇静安神的要穴,能宁心安神。心穴藏神,主血脉,心气充沛则宁心安神,血液充盈则调和营血、脉道通畅。同时指导家属陪护,多与病人交流。
3.4 健康宣教
3.4.1 辨证施膳、饮食调护
张蕴宇[12]研究显示,饮食干预对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制定科学性、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方案,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日常饮食和过敏性皮炎之间的关系,详细告知食疗对疾病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的促进作用,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病人皮疹色红,瘙痒明显,皮疹表面有渗液,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根据病人皮疹及舌苔脉象,中医辨证分型属湿热型[13],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辨证施护:清热祛湿,内调外治,另外需病人的配合,树立治疗信心。指导其每日引用鱼腥草茶,清热、解毒。干品鱼腥草60 g浸泡2 h后,煎煮沸,取汁,代茶频饮,鱼腥草含挥发性成分,不宜久煎。指导病人早晚食用薏米粥,薏苡仁、粳米各50 g,分别用清水浸泡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后,改小火煮至熟烂、稠厚即可,起到除湿的功效。通过调整机体的体质,消除湿热型皮疹,减轻瘙痒症状,恢复皮肤健康。鼓励病人平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 000 mL以上,促进有害物质尽快排出。针对本例病人为胃癌化疗后本虚体质,指导病人平时进食大枣、桂圆、山药等益气补血之品,同时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多食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3.4.2 活动指导
指导病人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引起出汗过多。病人住院期间发放八段锦运动手册和视频,护士带领病人进行八段锦运动,每天总锻炼时间约45 min,每周运动3~5次,项目包括热身运动(5~10 min)、八段锦锻炼(30 min,完成2遍八段锦整套动作,休息约3 min)、整理运动(5~10 min)。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运动,动作柔和、缓慢,可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松紧结合,动静相兼[14],有助于平衡阴阳;神与形合,气寓其中,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15],病人出院后根据视频进行居家运动,根据身体耐受性调整运动强度,八段锦可以理三焦、清心火、调脾胃、固肾腰、百病消,从而增强病人体质。
4 小结
通过对本例病人合理换药,局部涂抹尤卓尔软膏,外用薄型泡沫敷料固定,联合中医护理及饮食调理,5 d后,病人瘙痒症状消失,14 d后皮疹消失,皮肤恢复正常。PICC过敏性皮炎重在预防,在今后工作中,护士应加强病人的宣教,必要时给予个体化指导,提高病人PICC维护依从性,同时也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正确地解决问题,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