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高校新生班会中的应用
——基于“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践
2019-02-19王晓恬
王晓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班会课是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以及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新生班会尤为重要。新生班会开得生动,将有利于协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也为后期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自主性、分散性、流动性的新特点。[1]与此同时,随着“00后”新生的入学,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的独立性、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个性发展的差异性等。传统班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创设环境,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最终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笔者认为,将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新生班会中会有效提升班会效果,增强新生的适应性与班级凝聚力。
一、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其形式是由两个以上且具有共同的需求或相似困惑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团体,旨在通过组员的深入参与和深度体验来实现个体成长,挖掘组员潜能,提升组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将小组工作的方法应用于高校新生班会,强调学生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班级动力,学生在互动中与其它同学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实现新生班会的重要目标促进新生适应。
(一)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交意识,多数新生在报到前就已经通过网络媒介加入到学校或学院建立的QQ群、微信群,并通过群内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学校和专业。但离开网络和虚拟世界,同学、舍友在现实中仍然陌生,这对于新组建的班集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培养新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班级的集体凝聚力非常重要。作为班级带领者的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成立初期在班会中运用小组工作中的方式和技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对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班级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小组工作是围绕着统一的目标,由一系列具有联系性和发展性的活动单元组成,虽然每次的主题不尽相同,但是连续的体验会不断刺激着新生,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彼此的认可和理解,从而增强新建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有助于新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是人对自身以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新生初入大学,与新身份的磨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自我冲突、情绪焦虑等各种负性情绪。[2]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新生班会,为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平等、安全的互动氛围,形成团体动力,适时调试负面情绪,帮助他们顺利而平稳地适应自己的新身份。由于新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长环境,小组工作的方法是将整个新生班级看作是一个小组,每个新生都是组员,工作者也就是班主任成为与之共同参与班级活动的引导者,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支持。同时,新生能够在班级小组活动中获得彼此支持、帮助和接纳,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同时,小组活动的游戏性、互动性也为班级中每名成员提供多角度观察、分析他人的机会,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3]
(三)有助于提升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学会与人共处即人际交往是新生重要的发展任务,每一名新生都希望有温馨的宿舍关系、和谐的班级人际氛围,希望交到知心的好朋友,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新生班会,鼓励新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有意识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新生自身能够不断地调试自我观念、与人沟通互动的方式等。同时,小组工作将活动过程之中出现的冲突、分歧,也是双方共同成长的契机,使组员从中学会如何去面对、解决冲突与分歧,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这些都是促使新生学会与人相处的重要功能,能够切实提升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4]此外,班主任参与到新生班会之中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新生,充分掌握学情,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之后的班级管理与建设。
二、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要求
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的设计、组织和开展有着专业性的原则要求,将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也必须遵循这些原则,同时要考虑到新生班会的现实情况和实际操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班会规模
在当前的高校班级管理中,一般人数都在30-40人之间,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一个新生班级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小组或团体,开展小组活动促进成长,当然,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若干个小组满足不同的目标。
(二)班会时间
新生第一次班会一般是在报到当天由辅导员或是班主任开展,将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要求在新生最初入校的第一个月内每周召开1-2次新生班会,每次班会设计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三)班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在互动中让成员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计划通常是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由一系列相关主题组成。新生班会在设置目标时同样需要在充分评估新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适时调整和回应新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新生班会的目标除了及时掌握新生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之外,打造健全的班级集体、引导正确的集体舆论也是重要目标。[5]
(四)班会工作员
开展班会的主体通常是班主任或辅导员,他们有着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具有相对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技巧,因此对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班会的有关调控、操作、分享等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和模拟来实现,因此,班会工作员团队主要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组成。
三、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小组工作的方法与高校新生班会之间的耦合关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本校“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项目(以下简称“新青年”项目)为平台,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总结实践经验与优势,在新生适应阶段提出小组工作介入高校新生班会的应用实践。这一实践既不是单纯的小组工作服务,也不是简单的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去替代传统班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而是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一)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方案设计
1. 设计目标
将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需要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目标设定。班会目标的设置必须经过前期调研和需求评估,以确定新生实际需要,而非按照传统和惯例,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开展。基于此,新生班会的方案目标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并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目标进行串联组合,系统地形成新生班会方案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相联。例如,“新青年”项目在进行需求评估时发现,2015级新生主要面临新生独立生活、资源利用、人际关系、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困扰,事实上,这些困扰都是属于新生适应的领域,因此,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的新生班会的总目标为:促进新生适应能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经过操作化,具体目标为:(1)人际适应;(2)校园适应;(3)个人适应;(4)学习适应。当然,以小组工作介入新生班会要注重发挥新生参与班级建设的主体性,利用班级团体的动力促进健康和谐、彼此关爱、相互尊重的班集体的建设,帮助新生形成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是重要目标。
2. 设计内容举例
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新生班会,方案的设计与确立是首要工作,每一节班会的实施内容都是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笔者以2015级新生班会为例,班会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次班会:“缘来”你也在这里
小组游戏的运用使新生逐渐放松身心,消除陌生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班会课中,再通过“微笑握手”、“名字故事”等活动,引导班级成员相互认识与熟悉,彼此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制定班级契约,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成立班级契约,即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大家愿意并且能够自觉遵守的班级规则。在班级契约建立的过程中,班会课带领者主要担任着引导和鼓励的角色,切忌不要将自己的想法或者学生守则直接告知新生,班级契约形成的过程也是新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为班级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次班会:我的校园
第二次班会的目标是以校园适应为主,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熟悉和资源的了解,提高新生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在热身活动后,班级成员一般来说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此时注意力相对集中,继续开展“画出我的校园”活动,在班级内部再次划分小组,各小组组员一起创作一幅我校的简易平面图,也可以基于现实融入自己的创意与期待,形成新生们心中理想的校园形象。在各组的展示与分享后,班会课的带领者可以介绍学校的相关历史和发展,由此增强新生对各种功能部门和区域的了解,掌握更多生活和学习上的信息与资源。同时适当的小组间竞争也能够促进小组成员的彼此合作沟通,进一步形成班级凝聚力。
第三次班会:沟通从“心”开始
第三次班会的重点是围绕人际关系的提升来开展的。班会课的开始环节依旧可以选取合适的热身活动,将班内的氛围迅速活跃起来并集中注意力,再通过“解开千千结”、“无声排序”等以沟通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引导新生了解双向沟通和语言沟通的重要作用。当然,新生班会的小组活动,也可以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有利于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因为宿舍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同时也促进班级人际关系、社团人际关系等的建构与良性发展。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模拟宿舍情境,学生在演绎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发掘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点和需要改善的地方。班会的总结提升环节,要注重引导新生认识与理解因个体差异产生的人际冲突,学会面对与解决冲突的方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6]
第四次班会:我的大学,我做主
第四次班会主要是解决学习适应的问题。大学新生群体很容易产生高考后的“间歇”心理,出现目标真空期,很难自主安排大量空余时间,往往会放松自己。在班会课上,采用分组讨论或辩论会的形式,以“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差异”和“寻找自己的目标”为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分享中学与大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培养新生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同时,“我的一天和生活馅饼”和“时间管理”等活动的开展,引导新生去回忆自己在过去一周中普通的一天所参与的各项活动,然后将每项活动的用时合并分类统计,由此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安排做具体的、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检查,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科学而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第五次班会:未来可期
经过4个单元的主题班会,系列新生班会即将告一段落。一般而言,在小组工作的结束阶段,小组带领者需要对辅导过程进行总结,巩固组员收获,强化小组效果。对于新生班会来说同样需要深化和升华,尤其突出个人适应方面的成长,以及班级形成和建设过程中的相互支持、理解和尊重等方面内容。因此,最后一次新生班会主要通过“忆往昔小组活动”和“天使留言”等具有总结提升意义的小组活动形式来引导新生回忆在前四次班会课中个人的成长以及感受到的同学之间的真诚与美好,体会自我的成长。
(二)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组织实施
在确定新生班会服务方案后,项目组就需要对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顺利开展进行组织协调。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围绕在方案培训、具体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方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准备期
通常每年新生入学前的上半年度开始筹备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这个时间段“新青年”项目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着新生需求评估、新生班会方案的策划以及新生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培训等环节,由项目社工强化他们小组工作方法与技巧,以保证小组工作应用于新生班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一般来说,培训会分为两大内容,一是实务培训,主要面向新生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经过筛选的学生骨干开展,6次培训由“新青年”项目的2名专职社工以工作坊的形式讲解和示范新生班会服务方案。实务培训主要通过模拟、演练等形式带领参训者进行实务练习,旨在提升参与者的实操技巧,积累技术经验。二是进行理论提升,在这一环节主要侧重知识、方法的学习和研讨。通过邀请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以讲座和授课的方式进行交流和答疑,引导参训者将实务训练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2. 实施期
(1)探索与试点阶段(2014—2015年)
2014年10月到12月期间,“新青年”项目启动覆盖全校新生的“I’msdyuers”(“我是山青人”)新生适应小组,由于形式新颖、贴合实际受到新生的一致好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生适应小组运作的第一学期,服务2400名新生,涉及新生班级60余个,所有小组活动皆由两名专职社工与志愿者设计、组织和实施,人力、物力资源不能完全保证,而且新生入学教育分散在不同部门,内容和时间存在交叉重叠,使得部分服务重复提供、资源浪费,导致全校范围内的新生适应小组活动进入了瓶颈期。[7]
2015年3月项目推进会针对新生适应工作开展讨论,在总结经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以小组工作的方式方法介入大学新生班会的方案,经过调研和多方论证,决定选取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试点,面向2015级新生开展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运作的高校新生班会。因社会工作专业隶属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项目成立前已有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新生适应服务的丰富经验。
2015年5月,项目经过志愿者动员和培训辅导,形成包括项目社工、专业督导、学生志愿者以及新生班主任、辅导员在内的新生班会运作团队。2015年9月,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正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最佳时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基于2015级新生班会方案以及前期的培训辅导,组织实施新生班会。
本次新生班会的探索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第一,以“新青年”项目主导为前提,通过新生班会组织实施的创新,推动了参与者和实施者角色的转换,新生班会由辅导员、班主任自由组织、新生被动参与,转变为基于专业工作方案,运用专业技巧,实现新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融入,初步实现了新建班级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
第二,经过专业评估环节,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新生积极参与新生班会,投入程度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班会出勤率提高和自我表露程度加深两个方面。通过问卷和访谈,新生也反映了在新生班会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在评估报告中,新生普遍表达适应良好,通过新生班会的参与朋友圈子有所扩大,学习并发展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时间规划和专业学习等技能,并且在班会过程中,新生通过互动和尝试进行自我探索,不同程度的获得了班级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通过近4个月的服务运转,初步形成了以新生适应为主要目标,以班会课为主要载体,由新生辅导员、班主任主导,“新青年”项目与学工部门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督导人员协同支持的新生班会运作模式。
第四,“新青年”项目社工与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管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项目社工开始进入到新生入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环节,创新高校新生班会的理念和形式,充实和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显现出“新青年”项目社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多重角色:理念和方法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资源的整合和链接者等。
此阶段,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高校新生班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部分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新生班会带领者团队人员不足、专业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的体现以及评估方式多元化的需要等,这也促使项目进一步厘清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小组工作应用于高校新生班会的发展路径形成。
(2)延伸与拓展阶段(2016—2017年)
2016年5月起“新青年”项目基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班会的试点和探索经验,启动了二期项目,覆盖全校2016级新生,涉及9个二级学院90余个新生班级。在本阶段,二期项目强调能力建设培训的方式进行补充,在深化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拓展。
项目在此阶段运用焦点小组、问卷访谈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调研,最终完成了2016级新生的需求评估报告,2016级新生班会方案重点从大学生活环境、大学学习方法及大学期间角色定位三个目标进行凝练、设计和展开。在方案培训环节,针对试点阶段出现的新生班会带领人员不足问题,进一步扩大带领者团队,将学生助理融入其中。学生助理均选自相应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他们经过层层筛选作为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助理,协助班主任完成新生入学工作。学生助理与学生骨干作为最开始接触新生群体的人员能够发挥同辈群体的支持作用,尤其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紧急工作安排无法按时开展班会课时能够保证班会在专业技巧和方法支持下顺利开展。
以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新生班会,项目社工负责具体组织运作,但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都是在督导团队的支持下完成的。从前期实施来看,在试点探索阶段督导团队主要由项目社工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组成,保证了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经验的督导较少。因此,在延伸和扩展阶段,专业督导邀请学生处、团委等一线学生工作和管理人员加入,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生工作经历,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反馈,从而保障新生班会的效果以及班会带领者团队能力和技巧的提升。
“新青年”项目实现小组工作在高校新生班会中的运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践形成规范制度和实施机制,进行了复制化的尝试,从而使得高校新生班会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地展开,对于新生群体适应新角色、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评估期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看,评估环节指的是对小组的每一单元的辅导,或对于整个小组过程进行资料收集,从而监测小组过程是否有效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小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因此,在评估阶段可以评量新生班会的有效性,新生群体的适应情况以及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从基线评估、过程评估到结果评估都可以有效的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之后的新生入学教育和适应工作更为有效地开展提供了可靠地参考依据。经过“新青年”项目三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新生班会课采用过程评估、目标达成度评估与结果评估三种形式,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班主任、辅导员以及项目社工组成评估团队。
其中过程评估是指评估者着重收集阶段性资料,对于班会开展的每一步骤都进行评估,从而改善实施的效果。“新青年”项目共制定了两套小组活动评估问卷,包括引用的《班级气氛量表》和《工作员自评量表》,对每一节新生班会的开展都实施评估,了解新生接受服务的情况,为下一步的服务方案的完善提供资料,同时运用观察法来了解班会过程中新生的投入度和参与度。目标达成度评估主要是对新生班会预期目标是否达成做最终的评估,“新青年”项目组设计了《大学生新生适应量表》,通过前测问卷、后测问卷的统计对比,来衡量新生班会在促进新生适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结果评估阶段,则主要围绕着服务质量与服务影响开展评估,通过《满意度反馈表》来评价服务实施的品质,主要面向服务的接受者发放问卷,内容既包含针对班会带领者和活动的满意度,也设计了针对活动形式的满意度,力图协助评估团队进一步掌握新生班会的质量。此外,评估团队对于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班会的服务影响也非常关注,主要在于评价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进一步影响。与目标达成度评估不同的是,在实施服务的同时也会对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系统产生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不应被忽略。因此,评估团队在实施评估过程中也会注重服务对于推动学校变革,优化教育理念上的影响。
四、小组工作方法应用高校新生班会的综合思考
将小组工作引入高校新生班会有其优势和意义所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会带领者的局限性。在新生班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带领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容易从传统学生管理与服务经验和理念出发,更加关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帮助新生解决迫切问题,恢复正常生活,不影响到班级、宿舍乃至学校的正常秩序成为重要的工作取向,对于新生整体的发展和成长关注不够,容易在过程中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同时,并不是新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新生适应主题班会的过程来解决,在现实操作中避免对某一方法的过渡依赖和关注非常重要。二是,时空安排上的冲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的新生班会要求在新生入校一个月内进行,此时适应效果最佳,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新生一旦进入到大学,每一个部门和组织都会有自己的各项安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断地为其他的各项工作让步、挤压,如各项讲座、各种表格的填写、测量院服的尺寸、社团的走班宣传等等,新生班会被屡屡打断,效果不能保证,这就限制了班会开展以及服务跟踪的时间。项目组通过发挥专业优势,以协调、架设、疏通、组合为思路,协调资源、理顺并清理重叠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升新生班会的有效性,增强新生适应能力。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新生班会的效能,需要做进一步调整。
针对新生班会的开展,班会带领者更应把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放在突出位置,正是因为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没有满足,才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成长问题,所以应该以引领和回应学生的发展性需求为重点来设计和提供专业服务。以小组工作的方法介入新生班会并不是要“大包大揽”的替新生解决问题,而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本身,尊重个体的差异,鼓励新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以达到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事实上,在新生适应期间,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的是提供一个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分享经验的平台和现实环境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新生始终是自身适应过程中的主体。
对于大学新生班会服务的专业督导不仅能使服务更加专业化,也能使班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得到及时的回应和纠正,还能够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工作者的能力,圆满地满足新生的切实需要。事实上,在具体实施与推广阶段新生班会项目运用的督导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既有针对不扎实工作者的个别督导、定期持续的团体督导,也有每次班会之后的同事之间的督导,甚至包含老师——学生间的服务学习督导等。只有通过这样的多级督导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新生班会服务质量,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班会带领者的潜能。
当前“00后”新生开始迈入大学校园,他们青春洋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仅仅依赖于某一个方法或者某几种方法很难切实地帮助新生群体。例如,当新生存在严重适应危机或某些情况需高度保密时,都不适合在新生班会课中解决,否则只会加深问题的程度和深度。因此,新生班会是一个常规的、普适性的服务,目的是帮助新生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在班会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时刻观察和评估,对于那些极端内向、交流困难的学生,与舍友关系无法处理的新生,可以转介给项目社工或者心理咨询中心,采用个别化的方法帮助新生。因此,无论是传统育人工作的方法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都需要把握适用范围的界限,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
总之,小组工作以其自身的互动性、灵活性、参与性、体验式等特征,易于被新生群体接受,将小组工作与高校新生班会有机结合,对于协助新生顺利渡过新生适应期,促进自我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