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基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实践

2019-08-12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范式理念政治

高 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贴近学生的实际,关照学生的特点,聚焦学生成长的需求,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要义。它要求我们必须引入专业化的理念与范式来创新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社会工作的引进与融入成为创新范式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高校社会工作应深入寻找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新耦合点,以学生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为根本出发点,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增强服务育人的功能,从而将服务育人与教育育人有机结合,渗透于学生教育与生活的点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本文将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实践为例,探索内生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校社会工作可行性发展创新路径。

一、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高校校园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复杂社会的一隅。00后高校学生群体鲜明的主体性特征,显现出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与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教育范式,这为社会工作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一)社会化育人的应然需求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建构什么样的氛围与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个体与环境系统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社区、社会等相互影响。建构适宜的成长环境,引发环境与个体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工作的优势,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任务。尽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但只是相对而已,他们仍然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加上个体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等不同,会面临诸多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良好氛围,探寻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增强他们自我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化功能的目的所在。即,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引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整合多种要素协调合作共同形成联动系统与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更有利于发挥社会“化”的功能。我校“新青年”社会工作项目以学生生活社区为平台,通过学生工作处、团委协助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学生社团、各学院等相关资源,设计并实施了从入校到离校三个不同阶段的服务,形成了学生发展的社会化支持体系。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卓有成效,因为它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思想基础,其主要表现为重社会本位,追求一体化规范与要求的践行,往往以单向度的灌输与要求为主,注重学生的强化塑造和思想教育者权威地位的设定。然而,面对主体意识增强、自媒体应用技术高的新时代高校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不适应性非常明显。现实中出现了多途径创新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尤其近几年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各大高校纷纷转变思路,尝试如微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互动、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创新,增进对大学生的了解与互动,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有很多教师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应用于新生适应、学生问题处理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与学生人数张力的加大。教育部要求1:200的师生比,但是绝大多数学校远远超出这样的比例,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不充足、不专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制约因素。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可以发挥专业力量,将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社会工作的视角来建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建构学生自助与互助机制,建构学生自我教育与交互教育的体系,从而在针对性、专业性活动设置之下更好地发挥育人的功能。我校就是通过“新青年”社会工作项目,将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纳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的增强,而且带来了社会工作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三)社会实践育人的新方法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理论与知识转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实践会带来知识应用的切身体验,以及由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力。社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强调实践的日常性应用,而不是简单地为实践而实践,强调体验式的服务学习和能力的日常性提高,通过相应活动的设计可以将一些外在的规范与要求转化为服务对象的现实行动和习惯,尤其会注重实践过程中个体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建构、个体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项目着力于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实现日常学生活动和假期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形成学生团体合作与教师督导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支持、以及学生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意识。通过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态势,实践育人效果则会更为明显。

二、当前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

随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工作服务社会需求的加大,高校社会工作也以不同的状态呈现,有的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一种尝试,有的是社会工作某一种方法的应用,如新生适应小组、个案管理等,这些有益的探索都以较好的效果证明社会工作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与重要,但是高校社会工作不再是传统“三大方法”的简单运用,而是要针对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实际、针对现有的体制与机制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新青年社会工作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就面临如下难题:

(一)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

尽管近几年社会工作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社会工作缺乏认知,更谈不上认同。尽管现在全国有400多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但是有很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对口就业率低,使有些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处于预警、停招的边缘,专业存在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应用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之中。新青年社会工作项目的实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认同度低的问题,开始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认同,但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做、怎么做是一种挑战。而真正对新青年社会工作项目有信心的只是个别校领导,所以才为新青年项目推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工队伍的绝对大数教师处于观望的状态,后来有些教师发现社会工作只是多了一些活动的设计而已,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认为自己只要用心也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有些参与活动的教师体验到活动与活动组织的不同,认为确实是应该学习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同时,其他专业学生凡是参与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往往实现了从完全被动式的参与到主动性的参与的过程,之所以主动性参与是因为他们感受到好玩、有成长,所以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相关的招募活动,而没有参与的学生则很多认为社会工作不过是“团体活动”和“游戏”而已。所以项目起步与发展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理解问题。

(二)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隔膜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来者”与“舶来品”,往往不会轻易被高校思想教育体系所接纳,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被接纳,也只能发挥部分的功能,仍然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融合的问题。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从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政策层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层级衔接、功能互补、协调一致、规范有力的制度框架体系;从微观层面,各高校已建构了“六位一体”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体系的建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它讲究完整性与系统性。社会工作作为外来的理论与方法,一是不被人们所了解;二是因为不了解或者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而存在一些误读,如认为社会工作只讲求价值中立,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明确意识形态导向的工作是格格不入的等;三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层面发展的弱势状态,使它们无法获得介入思想教育工作体系的机会与可能。因此,就形成了现实中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之间的距离。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弱

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如何做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直是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近几年随着社会治理格局的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大,高校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明显增多,但是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存在着较大的挑战。教师对社会工作实务体验的缺乏,会直接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当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所策划的活动无法表现出社会工作应有的专业性,则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自然也就无法引起高校领导的关注与认可,社会工作嵌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则为不可能。

三、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点的再探讨

虽然目前社会工作在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困境与阻碍,但是社会工作的理念高度契合“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方法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育形式,是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有效路径选择。高校社会工作完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与组成部分,形成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有机融合的良性运转体系,这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证实。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依托,在多年实践过程中,紧跟深化教育改革的步伐,深入探寻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新耦合点,探索高校社会工作新的发展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全面发展与“助人自助”理念的相融

马克思早就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各个方面的均等发展,而是体现人本主义的特征,回归对人本质的关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强化意识形态要求,更是对教育对象自身追求美好的促进。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关照;全面发展的教育,就在于要培育人的整体发展,包括人的智力、情感、身体、直觉、审美及潜能等等,是进行潜能挖掘的教育。其关注人生的经验,强调教育不只是知识与理论的灌输和传授,更是教育对象的现实成长与发展,是他们人生视野的开阔和对现实世界的参与、对人生的理解和意义的追寻。[1]这是“以社会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两种理念与观点的有机整合,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关切人的价值的教育观念。从聚焦教育对象发展来看,全面发展教育不只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注重人格健全与完善的教育。

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也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对学生的扶持、支持与协助,而不是简单的教育;要求注重个性化发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发掘其潜能,鼓励学生自我表达;提倡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关注特殊困难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态系统,其任务是帮助困境学生勇敢面对生活,在助人的过程中达到自助,强调对人潜能的开发与挖掘,以优势视角看待并要求每一学生,最终得以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落脚点都在学生,都注重以生为本,都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两者存在共性,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一起,能够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助和互助视角,既能够从教育育人的角度出发,又能助力服务育人,发挥学生自助、互助性,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交互主体性功能。

(二)能力本位与增能导向的契合

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主要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目标均达到才能形成一种“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因此,能力本位教育与我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能力本位教育侧重于实践,强调实践出真知,重视知行合一。这种实践导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增能理论的核心在于:从社会层面而言,挖掘群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改善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2]从个体层面而言,就是通过转换个体看待问题的视角,增强个体自信与主动性,从而提高个体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社会工作要注重整合学生本身潜在资源及有利的环境资源,从个体、群体、组织、学校等层面协助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达到个体与他人、班集体等的完美对接与和谐状态。

能力本位与增能理论都强调个体在实践之中提高自我能力,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能力提升与潜能激发的有机结合,形成实践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选择。

(三)结构化教育系统与综融性专业方法的互补

在我国教育改革历程中,教育系统即结构化教育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完善。每一所高校都拥有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媒体、教育设施、教育环境及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内的多重要素构成的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实现学生大学期间的育。

高校社会工作是一种实务性的工作,其可以面对高校学生整合资源,开展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以及素质能力提升的社区工作;面对包括偏差行为、身心障碍等特殊学生,开展专业成长、适应类小组活动;面对贫困、心理疾病等弱势学生,开展个案管理服务等。在这些服务中,更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现实需要综合性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结构化教育体系中的优势资源,形成教育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优化、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历奇培训与教育方法的融合,可以将挑战、冒险等元素运用于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挑战所带来的团队合作和个人所具有潜能的巨大,形成积极向上、勇敢自信、团结合作的品质。社会工作的综融性方法具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适用于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二者之间的耦合具有实践意义。

图1 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耦合点示意图

综上所述,高校社会工作在理论、定位、教育体系与方法层面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切合点,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发展方向,也为构建高校社会工作内生机制体系,探索社区化、活动化与个别化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明晰社会工作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作内生机制与服务路径设定

基于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之间创新性耦合点的探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本校“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项目发展为蓝本,总结实践经验与优势,提出高校社会工作发展新路径。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真正与育人教育体系相融合,重构高校社会工作内生机制,强化实践导向,创新实务型服务范式与发展路径,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服务育人。所以这一路径,既不是纯粹的社会工作服务,也不是以社会工作的方法简单来取代教育理念与方法,而是两者的解构、互溶、重构、创新的过程,是一种符合新时代高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路径与范式。

(一)社会工作内生机制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自2014年立项以来,项目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服务模式,以多元化手段增强高校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培育和内化,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和发展使命感,在服务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心、有能力”的“新青年”,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也遭遇了认同度不高、角色模糊、服务模式单一等多重困境。为了突破瓶颈期,项目组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中,结合社会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点,重新明晰定位、以多元理论为指导,思考将专业方法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方法,重构内生机制,提出了以“社区化”、“活动化”、“个别化”为核心的服务新路径,凝练、提升了高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与范式。

1. 重构:育人服务价值理念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背景,在实践中凝练出众多教育理论,如,以人为本、系统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等。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契合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因为随着网络的开放化,人的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回归与培养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使命,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选择。在面对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冲击下标新立异的新一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育人范式的丰富与创新。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在秉持“助人自助”专业社会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聚焦人的整体发展与关注实践经验,提出了要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授之以渔”的服务育人理念,即“相伴成长,助力前行”。

此外,社会工作尊重与平等的理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增能理论等都为服务育人注入新的能量,为开展专业服务提供了多元理论支持与指导,形成了育人价值理念共同体,使育人教育从客体被动服从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具有社会工作特性的育人模式。

2. 互构与共生:2+1管理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管理体系建设,高校社会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中的定位是决定其发展路径的保护伞。高校社会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育人管理,才能确保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效能。因此,“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尊重学校已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2+1管理模式。(如图2)即保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由学校党委领导,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分管,各院系独立运作的两级管理模式。在校党委领导下,加入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元素,组建高校社会工作领导小组这一专职服务团队,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长、团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为成员,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团队力量的作用,以专职社会工作者为使能者,具体负责本校学生的专业服务工作。使“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项目既具有开展工作的体系支撑,又保持了相对的专业独立性。

图2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2+1管理模式

(二)社会工作服务路径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打造育人服务价值理念共同体,构建高校社会工作内生机制,探索服务路径,以学生生活社区为服务阵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发挥济南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优势与地位,有效地整合学校专业师资队伍,以学生需求与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化学生成长的支持、指导与服务功能,提出“三种范式”互融性服务路径。

1. 社区化范式

目前高校不再是一个简单地校园,随着学校建筑设施的重新规划,教学区、生活区、学习区的区域层次越来越明显。高校社会工作也应寻找新的突破点,即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放在一个大社区,依托社区概念来建构高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区化范式。将高校本身视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的、系统化的社区,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指导,挖掘、整合高校自身资源与周边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对校园的归属感。“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将社区化范式进一步解构为教学社区与生活社区两大部分,相继开展“益学计划”、研励计划与“新荷”新生适应计划等。

“益学计划”要求通过“同行学长团”让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建立其同辈支持网络,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学长”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模范,助力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面向专业教师开展的“世界咖啡馆”,向教师传递社会工作理念与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优秀教学方法的分享,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新青年”研励计划通过和学生处联合开展服务,成立的“新青年”研励群,将群号共享给各学院参加考研的学生,并在学生入群后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沟通,为有升学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经验支持,协助备考学生较好调试自我状态,顺利实现升学目标。

针对学生社区开展的“新荷”新生适应计划,包括:扮靓宿舍创意大赛、探索山青历奇训练、你不可不知的山青社团、感恩节系列活动、山青知多少知识大赛、新年系列活动等服务内容,丰富学生的校园社区生活,将生活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和其他非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活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其参与意识、发展参与能力,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领导力、组织力,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责任、实现成长。

除了借助现实社区建设外,“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还结合网络及多媒体设施建立“校园虚拟社区”,联合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发挥2+1管理模式的优势,开拓网络阵地,培育网络青年自组织,依托骨干学生尤其是在网络中活跃、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主动建设网络群落,建立学生自治的正式互动平台,积极链接网络资源,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与创新,开设相应的栏目与窗口,使之成为展现学生成果的舞台,形成现实与网络交互促进的生活化社区,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教师有效地了解与把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2. 活动化范式

所谓活动化范式,是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理念运用于能够体现专业性的具体、实际活动之中,通过层次性、系统性、具象性的活动设计,设计具体全息实景情境,让学生在个人体验、活动、觉察、反思中增强自我认识,内化与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锤炼意志,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魅力,引入教育活动化范式构建之中,围绕同质类群体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模式。通过小组过程团体动力的运用,提高团队互助与协助能力,进一步实现自助;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中,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对话,扩大交往圈,重树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增强角色意识与责任感。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将活动化范式解构为具体的各类小组活动。如“遇见更好的自己”抗逆力小组、人际关系小组等。通过小组活动,提升学生面对压力、突发事件等的应对能力;人际关系小组能够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可提升点,从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各类小组活动面向具有某类困扰或者障碍的目标学生或者教师开展,能够提升学生在面对危机时的处理能力,有效减少学生高危事件的发生,同时能够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此外,组织有明确教育目的小组活动,如对某一专题的研讨,可以锻炼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理性思维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有关理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讨论与分享中得以内化,在思考与运用中得以提升,使之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3. 个别化范式

个别化范式是进一步深化个案工作方法的魅力,将个案管理运用到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形成个别化范式。个别化范式是在传统个案工作方法技巧的基础上融入个案管理的理念,摒弃无效的简单个别谈话,从学生的特征与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不以思想教育劝说为手段,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等位置,尊重学生、接纳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区别化对待。

个别化范式要求一案主一档案,提供“一对一”跟进服务。提高个别谈话的成效性,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较好地运用同理心,具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保持应有的敏感,能够捕捉到学生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的信息内容,更有效地判断现实问题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与有效方式,从而增强个别化范式的效果。此外,需要形成重点学生的个案管理,对学生进行个案追踪。注重过程环节的设定与计划,促进其渐进性的服务成长与增能,促进其真实的转变。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在原个案工作的基础上,以个别化范式为指导,提出了个案服务2. 0计划即个案管理。“新青年”项目通过接待或者主动寻找个案的方式开展多类个案管理,并针对每个个案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实施个案管理。联合学生的辅导员、朋友、家人等,有效整合资源,针对学生的困境与特殊性,共同商定解决计划、设定服务方案。由专职社工跟进个案服务,制作个案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与需求。个案管理过程也是综融性服务的过程。例如,学业预警型个案,这类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社工较难与之建立专业关系,并且由于不是主动寻求改变的,因此容易对社工有警惕性甚至排斥性反应。在接待的个案中,以情绪或者人际关系困扰类型为主,尤其人际有关系困扰为最多。针对学业预警类个案,除个案辅导外,要结合社区活动、历奇拓展等户外活动,激发其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人际困扰类个案,除个案辅导外,要结合小组形式通过观察其人际交往模式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困扰。

“新青年”高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重构育人理念共同体、构建内生机制、探索创新性服务路径,突破高校社会工作发展瓶颈,使高校社会工作发挥其服务育人的功能,让高校社会工作真正切入到教育育人的活动中,创新思想教育范式,发挥了隐性思想教育功能。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应突破微观理念与方法的创新,聚焦宏观机制体系的构建,深入寻找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教育及管理的耦合点,将内生机制与社区化、活动化、个别化服务范式有机结合,在嵌入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互构、互助性发展视角,突出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等元素,形成一种“双互动、双发展”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真正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范式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