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国内GDP过万亿城市的崛起对太原市发展的启示

2019-02-19姬金伟

山西财税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太原发展

□姬金伟

2018年,尽管世界经济依然动能趋缓,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下行压力犹存,但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内地GDP过万亿的城市已达17个。除北上广之外,2011-2017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的GDP总量先后突破万亿;2018年宁波、佛山、郑州的GDP总量也突破万亿。GDP虽无法全面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但分析近几年来GDP进入万亿元行列的城市的特点,对太原市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一、近年来GDP过万亿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以2014年为线,2014年以来GDP进入万亿元行列的城市有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佛山、郑州。它们主要有以下特点:

武汉:2008-2018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增幅达到了275%,增长额已过万亿。武汉的崛起,得益于高校、科研等资源的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造就了光电技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的辉煌。特别是光谷和东湖高新区,光谷GDP占据武汉半壁江山。在经济日报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武汉综合实力全国第5,教育科研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成都:从2000年开始至今,城区人口增加约一倍,城区面积扩大近三倍。成都的发展,一靠发挥主动性,推进市场化。成都强有力的党政班子,具有前卫大胆的市场营销意识,锐意创新,不等不靠,通过整合资源、政企结合,推动成都快速发展。二靠“敢为天下之大不为”。多项发展举措全国首创而最后成功,如对城乡统筹、休闲农业、领馆区、自贸区、蓉欧高铁、西部交通枢纽等的创新和争取。

杭州:过去十年间,杭州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曾经的杭州,因为没有选择重工业、制造业,而转向科技和金融,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局。然而正是这一着棋,造就了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造就了新的杭州。杭州依托阿里巴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开辟了新的路径。如今的杭州已经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生态圈。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2018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杭州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居全国首位。

南京:在江苏最新的经济数据中,省会南京一鸣惊人,GDP增速领先江苏的经济一哥苏州,已经成为了江苏第二城。南京的崛起,一是得益于不断扩张的辖区。今天南京市中心的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基本上就已经囊括了历史上南京的全貌,而今天的南京市却已经下辖11个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隔壁的镇江市划拨而来。二是得益于优良的教育资源。南京坐拥省内最多的高校数量,南京的教育资源一度占据了省内的7成以上,有发达的教育体系作为南京的科研后盾,并且以互联网和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南京第三产业增速明显超过苏州,位居全省之首。高校集中带来的大量优秀人才提高了南京产业的技术含量,也拉升了城市的总体数量。

青岛:青岛2018年GDP总量12561亿元,内陆城市排名第12。青岛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极佳,坐拥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三大湾区。青岛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枢纽城市,辖区内有多个深水良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这座城市历经多次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空间战略不断提升,“湾区经济”已经成为青岛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

无锡:2018年15个主要经济指标12个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重要指标增幅位次大幅提升。无锡的崛起,一是得益于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强市的基石。2017年以来是无锡项目推进的“丰收期”,成功引进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超百亿美元华虹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集成电路项目,东方环晟、药明康德等4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也都增添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得益于强大的科研实力。无锡高等学校较弱,但科研机构非常强大,目前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8个,部属研究所15个,综合科研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其中最引以为傲的是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前者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雄踞世界超级计算机第一名两年之久,后者研发的蛟龙号开启了中国深海探测新时代。

长沙:长沙的崛起,一是得益于城市面积的拓展。从2013年至今,长沙市区面积就由316平方公里拓展到435平方公里。二是得益于优惠的人才政策。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TOP20的城市中,前三名被杭州、长沙、武汉包揽。2017年,长沙又推出“人才新政22条”,成为国内少数将补贴对象由博士、硕士扩大为全日制本科生的省会城市,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长沙揽才计划的大手笔,引发全国性的抢人大战。

宁波:今年年初宁波率先宣布2018年GDP已经突破万亿,成为第15个迈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宁波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跟宁波作为港口城市是分不开的,目前宁波既有浙东运河连通京杭大运河,又有海路直通长江,再加上舟山群岛的遮挡,为优良的深水港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依托港口,宁波临港产业带快速崛起,石化、能源、汽车等临港工业区绵延20多公里,国际物流、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异军突起。如今,上海是金融、资本、综合经济中心,杭州市电商、物流、创意经济中心,而宁波则是港口、外贸经济中心,与杭州、上海的功能互补,形成了城市铁三角。

佛山:佛山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公作美的地理位置,广州的中心区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都在广州西部,刚好与佛山无缝链接。广佛同城则是早在2008年广州市社科院在《2008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提议佛山承接广州的影响力和辐射,成为广州的卫星城。十年过去了,佛山不但没能成为广州的卫星城,反而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吸走了广州的大量资金和资源。除地理位置的优势之处,佛山的制造业世界知名,十分强大,不仅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家电和木工产业也十分发达,像美的、格兰仕、万和、志高、海天、东鹏这些知名品牌,均成长并崛起于佛山。

郑州:2018年GDP约10200亿元,名义增速11.7%,实际增速8%。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继北京、天津、青岛之后第四座迈入“万亿俱乐部”的都市,成为北方第一座GDP万亿的省会城市。郑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区位交通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其引进龙头企业富士康,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促使城市产业结构实现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注重吸引大量劳动力人口进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外,中原城市群获批国家级城市群,郑州晋升“国家级中心城市”等政策性利好也对郑州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以上城市的崛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城市处于极佳的地理位置

或是靠近沿边沿海,或是靠近一线城市,或是主要交通枢纽,或是处于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线上。较好的地理位置给城市的崛起带来较多其它城市难以遇到的机遇,同时也享受到了国家给予的种种优惠政策。

(二)形成了产业链上占位较高的产业集群

产业决定城市兴衰,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聚则人口聚。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在核心大城市,主要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从城市群角度来看,发达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集聚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发育中都市圈城市群制造业呈现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态势。

(三)拥有优良的科技创新资源

或是有较好的高校资源,或是有强大的科研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传统及现代企业相结合,优化了产业结构,所发挥出来的创新能力给当地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也证明,低端制造业具有较大泡沫性,只有科技与创新才是城市崛起的主要出路。

(四)城市面积与人口进行了较大扩张

没有人口支撑的工业和城市,只是镜花水月,随时可能衰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城市较快发展。比如成都和长沙,随着不断发展,城市功能也随之不断完善,不同功能区实现了产业上的互补,同时,不同功能区的相互融合也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质量。

(五)有一帮能谋划、能干事,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企干部

这帮人可以实现“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无私精神和强大战斗力,把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培育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根根顶梁支柱,带动社会力量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太原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及形势分析

山西省政府批复的《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太原都市区总体定位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都市,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区规划范围为太原市六城区、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榆次区和太谷县,面积6503平方公里,将规划为“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主”即太原主城区,“一副”即太榆中心城区,“一区”即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多组团”即清徐、阳曲、太谷(农谷)、徐沟、西谷、修文、泥屯等多个产城融合组团。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太原及周边经济就高度发达,500年引领国家经济发展潮流,成为时代宠儿。即使到了新中国,太原也曾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高达80%以上,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今天,太原已经被其它省会城市远远地抛在后面,多项经济指标已在六座中部省会中落后长达十几年。从GDP数据来看,在2018年GDP位次表中,太原实现GDP3382.2亿元,位居26个省会城市第19位。在中部六省排名倒数第一,而且差距巨大,未来增长率也不容乐观。从产业来看,太原制造企业规模化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仅有太钢集团、太重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富士康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产业集群配套能力较弱,制造业专业化产业园区少、产业集群小,没有形成现代制造业向上延伸的精细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也没有形成以大型制造厂为核心向上向下延伸的产业链。从人口数量和人才流动来看,作为一个省会,太原只有400多万人口,还不如一些普通地级市。人才的流失也不容忽视,大同人往北京走,运城人往西安走,长治、晋城人往郑州走。年轻人的出走,也顺便带走了太原未来发展的部分希望。去年6月,太原加入了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政府投入10亿人民币引进人才,但是,却被吐槽为史上最尴尬引人政策。从地理位置来看,太行山和吕梁山,将太原紧紧地搂入怀抱。大山,既是安全的屏障,同时又是对外交流的阻碍,导致太原相对闭塞,且有着浓重的人情社会的痕迹。从教育资源来看,太原的基础教育不错,可高等教育落后。2018最新全国高校名单,山西省共有80所高校,太原占18所,但是仅有太原理工1所211大学,无985大学。太原的高中生很多是以省外的学校作为目标,每年单是通过高考,就源源不断往外输送着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这些人大多不再回来。

近年来,在山西实现“两转”的大背景下,太原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改革开放活力加快释放,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得到逐步提升。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好转。

从未来太原实现崛起和城市复兴的定位来看,除需全市政企同心,上下合力,持之以恒攻坚克难外,还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太原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充分借鉴近几年国内新崛起城市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太原实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三、借鉴城市崛起先进经验,太原市未来建设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快速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的实质性进展

虽说综改示范区已把这太原、晋中两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目前的现状是事权和财权还不匹配,“各记各的账,各吃各的粮”,从城市的近期、远期规划上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从另外一个因素来看,目前大学城已设在晋中开发区,如何把这个科技创新“发动机”利用和发挥好,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只有太原晋中的同城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个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

(二)注重加强产业集群布局和建设

要对全市目前现有产业进行详尽分析、论证,问计于民,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找准符合太原未来崛起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做好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工作,加大研发投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依托现有基础产业和优势资源,稳定具有比较优势行业,补贴和救助受损严重企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优质发展,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具有太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布局合理且能留得住“金凤凰”的“梧桐林”,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三)紧紧抓住建设大项目这个“牛鼻子”

在产业建设薄弱的时节,抓好大项目建设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一方面太原要把现有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产业链中高端的大项目落地太原,以大项目为原点,引申出新的产业链来。因此,一是注重在传统企业改造上下功夫。通过装备升级换代、工艺流程再造、产品结构优化、绿色循环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煤焦气化”高端产业链,实现清洁化、循环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二是注重在军民融合产业上做文章。利用太原现有军民融合发展优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内核,以大型国企和军工企业为依托,积极探索军民共建共享路径,重点打造好南北两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开创军民融合“太原模式”。

(四)切实加大对科研及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谋划布局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产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与山西煤化所、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省城科技资源深度合作,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加大市属高校科研投入,鼓励支持高校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五)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受地形限制,太原城市目前发展呈长条状,东西窄,南北长,需加强南北交通的快速化建设,构建太原快速交通网。在建设地铁交通网的同时,要加快外围环路规划与建设,再建设至少两条不同半径的城际铁路,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连通太原周边地市,形成以城市快速路网、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组成的一体化快速化现代交通体系。

(六)着力汇聚起两支人才队伍

一是企业人才队伍。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产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企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人才。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伯乐”作用,克服政府选人“一头热”现象。政府要制定出台加快建设人才强区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政策,让市场在人才评价、管理和聘用上说了算。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引才奖补制度,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单位,通过跟奖、跟补等方式给予支持。二是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开展公推竞岗和公开选拔,探索竞争性选拨干部机制。建立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突发事件中考察干部的机制,把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成为党政人才队伍的主体。

猜你喜欢

太原发展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